教案准备充分,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和挑战,教案中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工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工业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8——22,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一五”计划,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主题是工业化的起步,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建国初的经济建设不了解,经济问题学生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提供大量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
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和其他国家的比较,使学生看到我国落后的一面,从而理解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看图片:
[教师引导] 你们知道上面汽车车标和汽车中有国产的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重点介绍第三幅图:她是1956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 载重汽车披红挂彩地开出一汽总装配线,欢快的喇叭声饱含着民族的骄傲,她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一辆“解放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呢?她今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她却见证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自主学习,理清线索]
教师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理清教材线索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与目的:________~________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和国防_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工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_______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______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_____、________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______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_____的宪法。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以下两组数据,组织学生从中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教师分析归纳]同学们,从1949年到1952年,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连印度也不如,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板书]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
a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经过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b、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连印度也不如。
[教师过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板书]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
[学生复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毛泽东主席当时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请结合毛泽东这段话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我们重点发展重工业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板书]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汽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关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工业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我国工业的发展
1 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学生从我国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中,看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发二十多年来我国迅速崛起的奇迹,培养他们爱党、爱祖国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树立环保意识。
[智育目标]:
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情况,对我国一些主要工业指标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初步建立国情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和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素质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对我国一些工业化布局的初步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能力,正确理解工业化发展与环保问题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比较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情况,对我国一些主要工业指标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初步建立国情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和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我国一些工业化布局的初步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能力,正确理解工业化发展与环保问题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比较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追寻我国工业的发展历史。
(二)、从无到有:
1、解放前我国工业很薄弱:
看图,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很薄弱,许多日用品都需要从外国进口。日常工业用品,很多都要从洋字头说起,谈谈你的感想。
2、解放后我国工业迅猛发展:
出示93页的石油、汽车工业布局图,说一说我国的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分布?
师:我国石油、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三)、各种各样的工厂
1、学生看图:各种各样的工厂图片,
说一说: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满足了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的需要?
2、钢铁、煤炭、电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数字更说明了什么?
师总结:钢铁、煤炭、电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数字更说明了我国工业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工业发展的新问题:
1、运用教材提供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去寻找防止环境污染的办法。
2、工业发展的新问题有土壤污染、水污染和空气的污染。
3、请大家积极地开动脑筋,我们一起找出解决工业污染的办法。
(四)、总结全课:
工业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工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我们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任何破坏自然的行为,最终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后反思:
课上进行学习交流,既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又要注意进行引导与提示。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了解我国的石油、汽车工业的分布情况。二是引导学生透过各种各样的工厂图片,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迅速,重点放在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不断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与幸福。三是通过钢铁、煤炭、电力工业发展的数字对比,感受到我国工业的突飞猛进,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减轻学生负担,增强自主性。
工业教案篇3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为什么把夏商周时期称作"青铜时代"?
提示: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造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它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即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所以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依据是: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扞、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深化拓展】
想一想: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为什么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提示: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深化拓展】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磨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依据材料分析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
提示:
(1)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
(2)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师名匠。
(3)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
(4)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起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
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
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
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着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深化拓展】
想一想: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学海导航点拨】
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的概括是本课的难点,可通过纵向的朝代比较,横向的与世界比较,注意结合史实来概括手工业发展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走进历史感悟】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锦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丝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急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据材料概括出毅庵"家业大饶"的成因有哪些因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适时改行易业;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高;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毅庵适时改行易业、注重扩大再生产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工业教案篇4
课程标准解读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于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陶瓷,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益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明清时期的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呢?学习“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比较冶铸、纺织及陶瓷业的演变过程。
●再现历史情境,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和经营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中华先民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主学习精要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术
(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
(2)成熟期: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臻于成熟,在技艺和规模上都居于上古世界的前列,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2)发展:
春秋时期的钢是块炼钢。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燃料:
冶炼金属需要原料。早在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使炼出来的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思维激活
说一说金属冶炼技术在中国古代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史实?
做一做下列金属冶炼技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青铜铸造技术②灌钢法③用煤作燃料冶铁④焦炭炼铁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答案:a
二、纺织技术演变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西周后,丝织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了丝国称号。
唐代出现缂死技艺,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
2、棉纺技术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思维激活
说一说中国古代的棉纺织技术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做一做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这反映了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巧
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
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答案:c
三、陶瓷技术演变
1、制陶技术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
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思维激活
说一说陶瓷技术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
做一做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该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
a.唐b.宋c.明d.清
答案:d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不但地主田庄“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产品主要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日益衰落下去。
官营手工业的利弊:
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
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工、商开始与士、民并称为国家的“四民”。此后民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至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思维激活
说一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演化发展的?原因怎样?表现如何?
做一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c
核心问题突破
1、考点一:手工业的含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学法指要:首先要注意历史概念手工业,然后明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及其发展演变情况。
思维开放线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案例拓展园: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方式的发展演变情况。在中国古代早期官营手工业一直是主要的经营方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考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学法指要:注意从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来理解,同时还要注意从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思维开放线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案例拓展园: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陶到瓷的过渡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B青瓷技术要求比白瓷的更难
C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
D景德镇在元代成为"瓷都"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3、考点三:手工业的形成及其发展
学法指要: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的赖以生存的基础。手工业始终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了解手工业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其发展状况。
思维开放线(1)在远古社会以制陶、麻纺织为主的原始手工业是跟原始农业结合在一起。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原始经济的相对繁荣,原始手工业的地位日益重要。所以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宫廷、官府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有绝对强势,在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在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的古代社会,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案例拓展园:官营手工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生产规模大,范围广,分工细致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认识相关历史史实,形成正确的认识。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的形态和特点,官营手工业不是为市场生产产品,主要是为宫廷、官府和贵族生活服务。
4、考点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法指要: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手工业作为服务于农业文明发展的从属地位一直没有发生改变。从生产力、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思维开放线(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案例拓展园:《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答案:a
解析关键是读懂材料。本题旨在考查商周时期手工业生产由官府垄断这一知识点。
5、考点五:陶与瓷的区别
学法指要:比较陶和瓷的物理特点,要注意从其原料成分和温度上进行比较。
思维开放线把陶与瓷相提并论称为“陶瓷”,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它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对黏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是物理性能还是化学成分都有本质的不同。陶器和瓷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黏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市高岭村而得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大多数都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烧制,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专有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任何一个早期的农业部落,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然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普及。
案例拓展园: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瓷
b.魏晋南北朝时北朝烧制出白瓷
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朝时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历程。各个时期制作陶瓷的技术水平是与该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清朝时期才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高考经典感悟
例1:(20xx年,全国)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到达波斯湾
答案:d
解析隋唐时期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向日本、朝鲜的商路是从登州、扬州出发的。c项是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到达的地方。
例2:(20xx年,全国)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b制瓷业
c造纸业d印刷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早在春秋时期,冶铁业就已经兴起。
例3:(20xx年,上海)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变化:南宋后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朝时期玉米、甘薯逐渐成为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及纺织技术改进;种植玉米、甘薯成本低、产量高;棉布物美价廉,深受欢迎。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进纺织技术进步和玉米、甘薯的引进。官府提倡,推广种植。
影响: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江南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兴盛。
解析本题看似是考查民众的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变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农业生产发展变化和农业新品种引进的问题:要把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领悟出其中的深意。
同步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我国古代有高超的冶金技术。请回答1~3题。
1.古代青铜艺术进入繁荣时期应是在( )
a.商周时代b.秦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
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
3.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出现在( )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纺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手工部门之一。请回答4~5题。
4.古代丝织业中提花机的完善、定型是在( )
a.西周b.战国c.西汉d.隋唐
5.棉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我国古代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素称发达。请回答6~8题。
6.我国陶器文明的时代应该主要是在( )
a.新石器时期b.商周时期
c.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
7.下列对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技术水平高,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b.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益低下
c.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宋朝出现的雇募工匠制度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8.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9.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有“丝国”之誉。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被称为“瓷器大国”。
请回答:
(1)简述这两种工艺品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
(2)这两种影响巨大的工艺品为什么不能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有长足的发展?
10.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后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阅读思考视窗
两百多年前,有位瑞典贵族酷爱xx彩瓷。他不惜重金,派人万里迢迢到中国定做。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地位,他按照贵族等级标准设计成套图案,画成样稿,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严格按照样稿烧制。船在海上航行数月,图案样稿被海水打湿,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拿到图案样稿,发现上面有水痕,但无法核实这是否出自作者的原意,只好照样子烧制。那位贵族收到成品后,开始很不高兴;经认真核对样稿,惊奇的发现瓷器上的水痕同样稿上的水痕一模一样,情不自禁的赞叹中国工匠的神奇技艺。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如今,这批瓷器已成为瑞典的国宝。
请思考:中国瓷器是何时开始走向世界的?对欧洲人的生活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a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a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早在春秋时期,冶铁业就已经兴起。
3.c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4.c经西汉以来不断改进,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
5.d到明代后期.棉布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6.a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7.d唐朝出现的雇募工匠制度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8.d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即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9.答案:(1)唐朝以前,丝绸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通过丝绸之路,汉代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西亚和欧洲。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到国外,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2)古代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解析:(1)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2)问注意结合小农经济社会的特点来回答。
10.答案:①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②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技艺水平较高,但生产不计成本,效益低下。私营手工业有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两种形式,在官营手工业的压迫下曲折发展。③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日趋商品化。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归纳能力,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回答。
阅读思考视窗参考答案:
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中国瓷器在18世纪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英国家庭。
解析:中国制瓷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影响世界各国。
工业教案篇5
(1)投入:土地、 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阅读思考)(处理流程:先让学生阅读→教师出示归纳表,并做适当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读材料和图,并分析、讲解)请同学们阅读p60“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读p60图4.5“每冶炼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并思考:①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是什么?(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接近消费市场或交通便利的地区)②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什么会影响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一方面,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得钢铁工业对原料、能源的依赖减少;另一方面,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应用,使原料、能源的运输费用在总的生产成本比例不断下降。因此,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灵活,更多趋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
(过渡)此外,社会因素如政府政策、决策者的行为等,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这也是 我们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应重点掌握。关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要明确不同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应因制宜,具体分析。其中,影响区位选择的.这些区位因素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同时了解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发展中,不仅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服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总之,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我们应多方面、全方位考虑,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1)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2)产出:产品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经济目的)
4、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导向类型:
导向类型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
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
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
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 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 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
(2)结果: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环境
(3)政策、决策者行为
工业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宪法教学教案5篇
★ 端午安全教案5篇
★ 足球教案最新5篇
★ 绘本故事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