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的过程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教案的评估标准和反馈机制入手,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赛马节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赛马节教案篇1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田忌赛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写了田忌与齐威王的两次赛马。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田忌与齐威王的这两次赛马?
生说:第一次赛马⑴、⑵自然段
第二次赛马⒀---⒅自然段
二、以“赛”为主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一)弄清两次比赛的经过,进行语言训练。
1、下面我们读一读介绍这两次比赛的段落,一会找两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这两次比赛。
2、生读书。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学生可能都会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
生边说,师边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5、师评价:这位同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比赛的经过介绍的非常的清楚,谁能换一种顺序来介绍这两次比赛?比如说先介绍结果再介绍经过。
6、生按先结果后经过的顺序说。
7、师总:这两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我们在说话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顺序,但只有按一定的顺序就能把话讲清楚。
(二)利用扑克牌,搞清取胜的原因。
1、师:通过刚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场输了,第二场却赢了
2、师:为什么同样的马第一场输了而第二场却胜了呢?
生:因为孙膑给田忌出计策调换了马出场的顺序。
3、如果不按孙膑的计策,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调换方法可以取胜吗?
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扑克牌。教师出示表格分配任务。
齐威王 田忌
红桃(上等马) 10 9
方片(中等马) 7 6
梅花(下等马) 4 3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比赛,看除了孙宾的方法,我们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取胜?作好你们的比赛记录。
4、生利用扑克牌实验。
5、全班交流。
师选记录多的同学多。(田忌均以2 :1输了)
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孙膑的方法是取胜的唯一的`方法。
三、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同学伞都知道田忌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孙膑给他出的计策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孙膑献计”部分,看看孙膑是怎样想出这样的好计策的。
师板书:孙膑献计
2、我们先来读一读“孙膑献计”部分⑶----⑿自然段。
小组分角色读
注意:疑惑、摇摇头、没信心、胸有成竹、得意洋洋、讥讽、轻蔑、等词语,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指小组读。
4、师评价。
5、齐读。
6、同学伞文章读得都非常的有感情,那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只有孙膑能想出来而田忌想不出来呢?而齐威王也没有料到呢?
7、生思考,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
孙膑善于观察(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但又快不了多少)善于动脑分析(根据这一情况想出了调换马出场顺序的好办法)
田忌只是一味的苦恼而没有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可以取胜。
齐威王胜了第一场之后太骄傲了。
9、师总:孙膑能想出这么好的主意是因为他平时善于是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的结果。
师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遇到困难不灰心骄兵必败(凡是说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2、评价历史人物;
文中出现了三个历史人物:孙膑、田忌、齐威王。谁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评价一下其中的一个人。
(孙膑:足智多谋、沉着冷静……
田忌:坚持不懈、不灰心……
齐威王:骄傲自大、得意洋洋……)
五、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孙膑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遇到事情沉着冷静,多观察,多思考品质,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课下我们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班队课我们来一个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赛马节教案篇2
教材:
?田忌赛马》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进行赛马。第一次比赛,是同等级的马比,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输了。后来孙膑为田忌出主意,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结果赢了齐王。这个故事反映了孙膑的聪明才智,语言文字生动、简洁。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既会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又能借以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是一篇语言文字学习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读熟课文,弄清两次赛马的情况。
2、进行思维训练,领悟孙膑的聪明才智,并自主选择合适的方式有所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表情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4、掌握课后生字。
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理解孙膑的聪明才智:在赛马场上,孙膑不仅能仔细观察比赛双方马的情况,而且观察到了齐王骄傲的神态,经过思考,马上想出对策,帮助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重点词句上,通过精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到这个关键之处:孙膑观察到齐王被第一次胜利冲昏了头脑,推测出第二次比赛,齐王对田忌采用的计策不会做出反应,所以孙膑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地区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读懂两次赛马的情况并不存在很大困难。但是本地区的学生的口头语为广州话,广州话和普通话的差别较大,因此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稍差些,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多读,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领悟到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模式:
运用“自读、自悟、自主表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读书、合作演示、共同探讨为主要活动,尝试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读书、演示、讨论过程中有所感悟,创设促使学生自主表达的氛围,如通过表情朗读、表演来表现齐王的得意洋洋和孙膑的聪明智慧,用关联词来对全文进行总结。
教学准备:
制作交互性比较强的赛马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堂的总体结构:
语文阅读课堂结构有许多,如:平推式——课文的结构就是教学的结构。重点突破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突破。倒推式——根据课文叙述的结果来推原因,从而构建课堂结构。这些课堂结构大多按课文的思路来构建的。
本节课尝试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构建课堂结构,即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恰当的引导,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你们向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构成课堂结构,或者演示赛马的课件,或者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还可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当然,教师在关键处应该巧妙的`引导。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课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人们似乎对书写要求降低了,所以语文课的书写指导(特别是高年级)比较少见。但是,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培养学生认真、有耐心、对学习负责的一个好做法,不能忽视。
总体把握课文
自主选择读书的方法,自主选择交流的对象,读后有所表达(你知道了什么?)
因为教师几乎没有提什么读书的要求,所以学生能充分地自由地读书,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几乎是没有禁锢,利于学生充分地感知,自由地思考,大胆地探索。
询问学生:你们想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是再读书?提问讨论?演示课件,看看怎样赛马?还是找几个同学来当齐王、田忌、孙膑演一演?
根据多数学生意见,灵活处理。
预测:
展示课件,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如让学生当其中的一个角色,为其中的一个人物喊加油,读书读清楚如何赛,结果如何,什么原因。
表演课文:要加强朗读人物对话的指导,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入情入境,真正有所感悟。
提问讨论:估计学生会提到“‘胸有成竹’等其他的新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讨论,不要满足于知道答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如何做?放任自流是不行的。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可能,也大致设计了引导的方向。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可能,教师要灵活引导,但不能强导。在注意教学的原则性同时,注意教学的灵活性。
精读课文,深入领会
研究:为什么第二次比赛齐威王不跟着变换出场的顺序?
(展示课件)
这里是说“研究”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提问学生答。这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加上前面学生自主选择了学习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能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所以,这个难度很大的问题有可能学生会提出。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能提出这个问题的程度,那么,教师可先展示课件,假设齐王也跟着调换出场的顺序,会怎样?让学生看课件时有所疑。
指导感情朗读,读中领会,读中解疑。
“读中来,读中了”,“自读、自悟、自主表达”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读”,在读中抠“得意洋洋、夸耀、讥讽、轻蔑”来理解,引导学生最终理解孙膑不仅观察马,而且揣摩齐威王,这才是他“胸有成竹”的保障,最终突破教学难点。
总结:
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完成对课文的整体回归。
赛马节教案篇3
设计意图:
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加深对马的认识,我结合了二胡独奏曲《赛马》进行打击乐活动。它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将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乐曲诠释成特定的情景表演,让幼儿去了解它、接纳它、表现它,让幼儿通过欣赏、律动、打击乐演奏活动自发的投入到听、说、想、做、演的活动中来,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生成本课题。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欣赏乐曲《赛马》,根据音乐形象和情绪,`用筷子随节拍较投入地进行表演。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尝试用筷子不同的敲击方式,并探讨其他乐器如何进行合理的匹配。
3、培养幼儿对欣赏乐曲的兴趣及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四种颜色(红、黄、白、黑)的木偶马饰,二胡曲《赛马》,共四组幼儿人手两把筷子,串铃,圆舞板,小铃。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奔跑着四匹骏马,一匹红马、一匹黄马、一匹白马、还有一匹黑马(相继出现马饰),看————它们来啦!(两位老师手持马饰,随音乐进行木偶操作)幼儿边听乐曲,边欣赏木偶表演。
二、分析音乐,将音乐情境化。
师幼讨论:刚才的音乐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回忆刚才的情景表演,讨论音乐情节。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乐曲开始,四匹马一同快速奔跑→慢跑→红马首次领先→黄马又次领先→白马又跑到黄马的前面→黑马又超过了白马→红马、白马两两领先→黄马、黑马又共同领先→一起奔跑冲刺→反复一次→到达终点,拉住缰绳"吁——"(全曲结束)
三、幼儿根据音乐情节大胆表现音乐。
教师示范随音乐用筷子敲奏。
①教师:你应该表演什么颜色的马?为什么?幼儿:我坐的是红色的椅子,就扮演红色的马。
②教师:你怎样表演马在奔跑?
幼儿1:我可以象骑马的叔叔那样挥鞭;
幼儿2:我可以喊"驾——"
幼儿听音乐,分组用筷子演奏。
①教师出示小乐器:圆舞板、小铃、串铃。
手持木偶马饰:刚才四匹马奔跑时,哪里发出声音?哪种乐器最象马铃声?(串铃)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集体);哪种乐器最象马蹄声?(圆舞板)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单独)
②各请两位幼儿分别加奏串铃和圆舞板,全体幼儿共同演奏。
活动反思:
在欣赏课《赛马》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感受颇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静心、投入地来完整欣赏一首音乐。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情境。教学开始,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将学生带进辽阔的大草原,带进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为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联想情境做铺垫,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在初听音乐中模仿赛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乐曲三乐段不同的音乐特点在分段聆听时,我根据a乐段的旋律紧凑密集音乐情绪紧张的特点,设计了蒙古舞扬马鞭的动作,将学生带进紧张激烈的赛马场。学生们有的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有的兴奋地挥动着马鞭,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在聆听b乐段时我以主题的三次变奏用了二胡连弓、顿弓、拨弦三种演奏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视唱音乐主题,聆听主题出现几次,每次音乐情绪的变化。最后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学生在音乐中兴高采烈地模仿二胡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对音乐知识、音乐情绪理解地更为深刻。在聆听a1乐段时,设计了学生模仿赛马冲刺环节,体验音乐。
当学生脸上洋溢出紧张的神情时,我知道学生已与音乐融为了一体。在模仿马嘶鸣的动作时,学生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现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骏马可爱的模样,我的心就会随着兴奋起来,这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他们已在律动与模仿中感受到了《赛马》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在课堂结尾让学生们欣赏了视频版本的《赛马》、笛子演奏的《赛马》及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二胡及乐曲的认识和理解,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情绪。
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如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如果教师能现场用二胡演奏一曲赛马,会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课堂上,我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主要的位置。如对每个乐段的处理,让每个学生思考并说一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再用肢体语言或者乐器加以表现,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小百科:马在动物分类学中分类为: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马科(equidae)、马属(equus)、马(equ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动物。现存家马和普氏野马两个亚种。
赛马节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并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赤壁之战》词语。
二、导入新课,布置自学。
(一)布置自学题目。
1、,给带点字注上拼音。
扫兴()约定()
转败为胜()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得意洋洋()
2、比一比,组词。
赛()级()慌()输()
塞()极()谎()愉()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挖苦:
垂头丧气:
胸有成竹:
4、从课文中找出反义词。
胜利()结束()
镇定()得意洋洋()
5、读通全文。
(二)学生自学。
三、交流讨论。
四、齐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书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赛马为什么结果不同。
2、谈谈学了本文的启发。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自读课文,思考。
1、填空:
田忌齐威王结果
第一次上等马对()()
中等马对()()
下等马对()()
田忌齐威王结果
第二次()对()()
()对()()
()对()()
2、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孙膑的计策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三、讨论交流。
1、略。
2、因为孙膑让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3、关键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四、讲读指导。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扫兴”?
2、指名读第三至十二自然段。
田忌、孙膑、齐威王说话的语气同吗?
分角色朗读第三至十二自然段。
3、指名读第十三至十八自然段。
4、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失败了不气馁;
(观察要仔细;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筋……)
五、作业:
按四人小组,练习复述这个故事,看谁说得最有感情,最吸引人。
赛马节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明确孙膑取胜的直接原因。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尝试发现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出示投影)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自学发现问题
学生独立自学,独立发现问题。
学生质疑: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充分质疑。
3、自学探究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出示投影)
a.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田忌为什么输了?
b.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田忌为什么赢了?
c.想一想孙膑是怎样想出这个比赛方法,使田忌取胜的?
围绕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朗读中,利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可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形式,教师充当顾问。
二、引导探究
1、发言比较
师生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梳理课文内容。
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指生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发言: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两句话:
指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2:孙膑怎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田忌取胜?
生发言:还是原来的马,只要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思考3:赛马的方案共有多少种,为什么说孙膑的方案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设计赛马方案。
小结: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孙膑的确足智多谋。
2、引导探究
a、指生读第一段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扫兴”“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b、指生读第二段
课文怎样描写田忌、孙膑、齐威王的心理?
指导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理解体会:挖苦、讥讽、胸有成竹等词的意思。
c、指生读第三段
第二场齐威王有哪些表现?(有点心慌了,目瞪口呆)
为什么第一场不先写齐威王的表现?
他会有什么表现呢?
d、指生读第四段
为什么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e、指导书写,识记字形。
3、整理小结
孙膑是怎样想出这样高明的对策的?(认真观察、结合分析)
三、训练验证(出示投影)
1、综合训练
a、看拼音写词语
yí hu wā kǔ jī fěng suǒ xìn diào huàn
( ) ( ) ( ) ( ) ( )
b、补充词语
( )头( )气胸有( )竹( )( )洋洋目( )口( )
c、按课文内容填空
?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共写了( )次赛马,第一次田忌( )了,第二次田忌( )了。他能够转败为胜的原因是( )。
2、能力测验(选做题,出示投影)
“只要调整一下出场顺序,就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你是谦虚的齐威王,当你发现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
3、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略)
【评析】
?田忌赛马》这节课,以课堂“创新”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大胆的尝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能力训练化
这节课重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本课教学中深入剖析了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了孙膑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了思维过程的训练。练习题的设计,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加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自学发现”到“发言比较”三个小环节都是学生独立自学的过程。
2、目标问题化
这节课紧紧围绕着大目标,设计了众多的小目标,而每个小目标都是以小问题的形式展现,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科学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3、高效省时化
这篇课文一般授课时是二课时,而这节课仅用一课时就走了一个“来回”趟,授完全部内容。从“导入”到“发言比较”是“来”趟,单刀直入,抓住几个重点问题,从内容到中心,让学生明白了孙膑取胜的原因;从“引导探究”到“训练验证”,是“回”趟,从中心到内容,分析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综合训练,能力测验,结束全文。
赛马节教案5篇相关文章:
★ 节申请书7篇
★ 节申请书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