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成功的教案需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清晰了解学习的方向,定期反思教案的实施效果,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伤仲永的教案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伤仲永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伤仲永”的教学方案。我的整体思路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及分组讨论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威特与本文中的仲永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教师纠正其错误的读音和不准确的断句,例如: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最后再读一遍,并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其中有: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四、理解课文
让同学准备5分钟,标出不懂的或不理解的词句,然后分别请同学起
来大致翻译第一段和第二段。然后教师再在同学们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再指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和“与”,并进行归类。
3、翻译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
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伤仲永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2、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3、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①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②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③(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的教案篇4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的教案篇5
?伤仲永》教案
主备人郑世芳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停顿;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识记其意思;
3、会流畅地翻译课文。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
5、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1、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停顿。
2、了解作者,解题。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lì pān yèyì chènmǐn yǐ yānyé 隶 扳谒邑 称 泯 矣 焉 耶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注意下列句子的断句)
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展示提升
1、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2、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直到朗读流畅。(附: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学生交流收集的作者作品简介,解题。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老师补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课堂检测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五、课堂作业:完成课后题二
预习作业: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识记其意思;
2、会流畅地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1、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
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世隶耕忽啼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邑人奇之 泯然众人矣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固众人 ..........
三、学生合作学习: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做宾客。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 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学生交流展示翻译的课文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写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由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2)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3)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哀伤仲永这个幼小天资聪明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预习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2、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家世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仲永天资过人?
4、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详略安排的用意。
3、反思“神童现象”,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目标:
1、生齐读课文;
2、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 人者不至”。 (目光短浅,在“利”的驱动下,动词“扳”和“谒”,起修饰作用的“环”,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4、“世隶耕”三字交代了仲永的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 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三、展示提升:
1、《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 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2、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四、课堂检测:
1、把课文分成两大段并归纳段意。
2、1、2自然段和3自然段分别是什么表达方式?
五、教师小结 :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
伤仲永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昕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an)、环渴(ye)、称(chen)、泯(mtn)。
(2)疏通文意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
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4)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a.未尝识书具(曾经)
b.即书诗四句(写)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d其文理皆:(……;…)
f稍稍宾客其父(……当作宾客)
g.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h.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i.贤于材人远矣(比)
j.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
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气。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三、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3、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伤仲永的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析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学生一人一句轮译,要讲清重点词语;教师适当点拨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四、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
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
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五、问题发掘。
①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②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③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④第三段议论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⑤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吕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那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六、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七、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八、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九、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十、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7.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
8.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十一、课文归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伤仲永的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