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把握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条理,教案的存在使得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感知镜子的多样性,发现镜子的特点、
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镜子的名称、用途,了解镜子小的物像与原物左右相反,哈哈镜能使原物变样等特性。
活动准备:
各种平面镜、哈哈镜。
活动过程:
1.操作各种镜子,了解其特点。
镜子是玻璃做的、硬的、光滑的、能反光,有的平、有的凸、有的凹,能照见各种东西c
2.启发见过什么镜子”它有什么用途:有穿衣镜、梳妆镜、牙科医生用的镜子、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哈哈镜等。在生活中用来照着梳头、整衣、剃胡子、医生看病、司机开车、理发师理发等都要用不同的镜
3.镜子游戏:
①“猜猜我在干什么?”教师背向小朋友,让小朋友任意做各种模仿动作,教师通过大镜子观察小朋友在做什么.并让小朋友猜猜教师为什么能从背后看到小朋友;
②把右左的图像放在镜子前照一照,镜中会山现左右相反的图像,可举左手、踢左脚来试验。
②让小朋友站在平面镜和哈哈镜面前看看发现了什么?平面镜可成正立等大的图像,哈哈镜处
处凹凸不下,凹的部分照的影像放大,凸的部分照的影像缩小,叠合的结果就形成了奇形怪状的影像。
活动延伸:
课下让小朋友玩“万花筒”的游戏,进一步了解镜子的秘密。
评量:
利用水和书本看看哪一个能看到自己?放大镜和平面镜哪个能放大?
活动结束:
小朋友经验比较丰富,能说出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小朋友对镜十的游戏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到镜子前做各种怪模样或观看自己变化的形象。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 在操作探索中,感受镜子成像现象的有趣与神奇。
2、 通过玩玩、看看,了解镜子角度变化和成像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能够将经验进行迁移运用,感受镜子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活动准备:
1。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面单面镜、双面化妆镜;油画棒、水彩笔、记录表、(附后)、笑脸娃娃贴纸。
2。 教师制作的三面镜。
活动过程:
一、面镜子的游戏。
1。 怎样让我不回头,就能看见我身后的东西?引出“镜子”这一材料。
2。 求助,我看不见后脑勺的发夹,谁能帮我想个好办法,让我自己能看见?
3。 在幼儿头上贴上笑脸贴纸,幼儿每人一面镜子,两人合作,照照我头上的笑脸娃娃。
二、双面镜的探究。
1。 用双面镜同时照物体,镜子里会是什么样的呢?
2。 幼儿每人一面双面镜,自由探索,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引导孩子发现镜子里的事物数量发生变化了)
三、夹角成像小实验。
用奇妙的镜子给油画棒变魔术。教师讲解和示范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方法。将镜子放在操作纸上,使得镜子夹角的角度与纸上线条相吻合。将油画棒放在镜子夹角的中心。观察镜子中油画棒的成像,并在旁边的记录栏中记录。(统一油画棒的放置方法,可以排除干扰,帮助幼儿集中发现夹角变化与油画棒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幼儿自主操作,并观察记录发现。
(镜子的夹角越来越合拢,镜子里油画棒的数量就越来越多见右图)
四、油画棒变一变。
鼓励幼儿试着变化油画棒的摆放位置,再次探究。你能让油画棒有更多的变化吗?
(通过油画棒位置的调整,镜子中油画棒出现更为丰富的变化,例如,将油画棒横躺在镜子夹角之间。就会形成三角形,五边形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案;将油画棒斜靠在镜子上现立体的椎体。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新发现)
五、三面镜子的魔术。
镜子真有趣,两面镜子能变成那么神奇的现象,如果把三面镜子合起来,镜子里会有什么变化,教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制作万花筒的兴起。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2、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进了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活动的设计让幼儿通过探索多种使物体转动的方法,知道物体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转起来,在操作过程中体会转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坐过转椅、旋转木马的经验;玩过“迷迷转”的游戏。
2.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绳子、小碗、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等。
3.学具:陀螺、电风扇、发条玩具、录音机、磁带、转椅、钟表等。
过程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
引导: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先玩“咪咪转”的游戏吧,你可以自己,也可以两个、三个人一起玩。
展开:引导幼儿探索转动物体的方法
1.幼儿自由玩“转动乐园”的玩具,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引导:刚才玩游戏的时候,我看到小朋友们的身体都转起来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物体也能转动起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到“转动乐园”里玩一玩,看看你能不能把那里的物体转动起来,一会儿,我就要问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
幼儿操作时,显得很兴奋,许许多多奇特的想法都是在“玩”中产生,他们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用手摇,甚至还想到了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绳子、筷子等。
2.表述自己转动物体的方法。
引导:请小朋友们把转动玩具送回家,轻轻回到座位上。
问: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把话说完整。
幼a:“我用筷子穿过木条,用手一拨,长木条就转了。”
幼b:“我用牙签穿过纸条,用手一捻牙签,纸条就转起来了。”
幼c:“我用嘴用力吹大花片,转得很快。 ”
引导:请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吧!
3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师:“你能不用篮子里的东西,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幼a:“身体能转吗?不成了玩具吗?”
幼b:“会倒的!”
2.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
师:“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请你上台试一试。”
幼a:“我的舌头也能转动。”
幼b:“我的手臂转得圈可大了。”
幼c:“我的辫子也能转动。”
幼d:“我的屁股会转的。”
(整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在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全身的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感觉,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4.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幼a:“不行。”
幼b:“头不能转了,看东西时和身体一起转,那就成了木头人了。”
5.师:“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引导:许多爱动脑筋的人,利用转动的道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课件)。
小朋友.今天就请你思考哪些东西能转动,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幼儿自由地探索、发现、交流。
2.交流。
师:“你想出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幼a:“椅子会转。”
幼b:“我知道那叫转椅,我家里有的,坐着可舒服了!”
幼c:“这只卷笔道我家也有,是用来卷铅笔的。”
幼d:“小电风扇一按开关就转了,真风凉!”
3.激发创造欲。
引导:你长大了想发明一件什么转动的物品,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方便?
扩展幼儿对会转动物体的认识。由于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列举出许多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会转动的物体。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幼儿设计出了许多会转的物体,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为幼儿颁发“发明奖”。
四、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幼a:“理发店外面有一个灯会转的。”
幼b:“油烟机上有一个会转的,象电风扇一样的东西。”
幼c:“洗衣机里面的桶会转。”
师小结:出示榨汁机,引导:这是人们利用转动的道理发明的“榨汁机”,通上电,齿轮就会转动起来,将水果、蔬菜切碎,榨出汁来,我们班的小朋友开始换牙了,有的牙掉了,有的牙已经晃动了,吃起水果特别费劲,那以后小朋友就用这个榨汁机榨果汁喝了。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用多种方式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能力目标: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目标:乐于动手动脑,体验探索转动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风车、光盘、伞、陀螺、勺子、呼啦圈、雪花片、手绢花、筷子、一盆水、绳子等若干物品
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体验身体转动的快乐。
教师带领玩“迷迷转”游戏,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哪些地方会转动。“迷迷转,迷迷转,你的身体哪会转?”游戏后交流:身体那么多部位会转动有什么好处?
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会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经常活动这些地方,会让我们更健康。二、第一次动手操作,探索物体转动的方法
1.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探索用多种方法让材料转动起来。幼儿第一次探索尝试,教师观察并指导。
交流分享: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小结:原来转动的方法有很多,转、搓、拧…都能使物品转动起来了。三、第三二次动手操作,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2.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用两种物品组合,让物体转起来的方法。
提出要求:请你用两种材料转动起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组合材料,教师观察指导。
3分享交流:你用了哪两种材料,让什么转动起来了?
小结:有许多材料看起来不能转,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能让许多材料转动起来。
四、经验拓展,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组织谈话: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2.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延伸:
一起到教室中找一找更多可以转动的物品。
课后反思:
本节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有趣的转动》源于幼儿的生活,在生活中转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符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活动中幼儿认识并且会使用实验材料,在听到小物品们也想玩的声音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并且喜欢去帮助小物品完成想要转动的心愿,间接中进行了德育的教育,培养幼儿愿意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回答特别积极,相处了相同物品转动的不同方法,在实验中也是想玩一玩这个,玩一玩那个,最终在进行难点时孩子们通过教师吹风车需要用力来感受到力才可以使物品转动,得出了物品转动的结论。但是在本节活动的时间的把握中有些着急,还是有许多的知识可以探索,以后还会继续多想,多研,谢谢!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坐过转椅、旋转木马的经验;玩过“迷迷转”的游戏。
2.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绳子、小碗、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水彩笔、彩色纸等。
3.学具:陀螺、电风扇、发条玩具、录音机、磁带、转椅、钟表等。
过程实录与分析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请幼儿猜谜,引起幼儿兴趣
师:“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猜猜是什么?”幼:“我知道,是风车。”
出示风车。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幼:“我玩过风车的,风一吹,它会转的。”
2.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师:“除了风车能转,你能想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吗?”
(幼儿操作时,幼儿显得很兴奋,许许多多奇特的想法都是在“玩”中产生,他们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用手摇,甚至还想到了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绳子、筷子等。)
(2)交流,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师:“你是怎么玩的?”
幼a:“我用筷子穿过木条,用手一拨,长木条就转了。”
幼b:“我用牙签穿过纸条,用手一捻牙签,纸条就转起来了。”
幼c:“我用嘴用力吹大花片,转得很快。 ”
(3)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
3.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你们在木条上、纸片上、盖子上、小碗上涂上各种颜色或粘贴上彩色的纸,或在纸片上剪一条缝,再转动一次,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2)操作后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将做法演示给其他幼儿看。
幼a:“木条上面的红条变成了一个圆圈。”
幼b:“纸条上的花纹看不清,变模糊了。”
幼c:“用力吹,大花片上的缝隙看不见了。”
(个别幼儿演示,让每个幼儿观察到同伴发现的转动的有趣现象,将幼儿的思维推向了高潮。)
师:“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有趣的现象吗?”
幼:“因为它们转得很快。”
(3)师小结:“由于物体转得快,看上去五彩的纸片变成了各种颜色的混合色,小块的颜色看起来变成了圆形。由于物体转得非常快,各种物体我们看上去都像是圆形的。”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师:“你能不用篮子里的东西,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幼a:“身体能转吗?不成了玩具吗?”
幼b:“会倒的!”
2.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
师:“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请你上台试一试。”
幼a:“我的舌头也能转动。”
幼b:“我的手臂转得圈可大了。”
幼c:“我的辫子也能转动。”
幼d:“我的屁股会转的。”
(整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在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全身的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感觉,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4.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幼a:“不行。”
幼b:“头不能转了,看东西时和身体一起转,那就成了木头人了。”
5.师:“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师:“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2.交流。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幼a:“这张椅子会转。”
幼b:“我知道那叫转椅,我家里有的,坐着可舒服了!”
幼c:“这只卷笔器我家也有,是用来卷铅笔的。”
幼d:“小电风扇一按开关就转了,真风凉!”
四、扩展。
师:“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
幼a:“理发店外面有一个灯会转的。”
幼b:“油烟机上有一个会转的,象电风扇一样的东西。”
幼c:“洗衣机里面的桶会转。”
师:“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这两环节主要是扩展幼儿对会转动物体的认识。由于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列举出许多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会转动的物体。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幼儿设计出了许多会转的物体,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的结合点,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且紧密围绕着“转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
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不易被观察到的、抽象的转动现象传递给幼儿,并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感知转动以后产生的有趣现象。为了能让幼儿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发现转动的秘密,我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可操作、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并请幼儿在材料上粘贴上彩色的纸或涂上色彩,让幼儿留意转动后颜色的变化,为幼儿的思维留有了空间,更为幼儿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整个活动我注重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我尝试将获得知识、动手操作、创新思维三者有机结合,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幼儿对材料的再创造和寻求多种答案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充分表现。
此外,我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在活动区内进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个活动孤立起来,使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更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篇7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电扇的转动、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旋转木马……这些现象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大班《有趣的转动》这一科学探索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发现探索物体的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学习掌握观察、操作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
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察会转动的东西。
2.物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可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玩具小汽车、伞、轮子、风车、呼啦圈等。
(2)第二次操作材料:塑料齿轮玩具、勺子、空瓶子、盛水的杯子、绳子、筷子、小碗、牙签、橡皮泥、雪花片、木片、盖子、纸板、牛奶罐等。
(3)轻快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各种转动的机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邀请幼儿玩“咪咪转”游戏.
“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来玩“咪咪转”的游戏吧”,咪咪转、咪咪转,大风来了快快站。 (幼儿伴随着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体验、感受、理解“转动”。)
(二)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能转动的物品。
提问: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什么东西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你能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一下物体转动的样子吗?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材料,一会你来试试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
(三)幼儿操作探索
1.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出示准备好的可转动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观察,自由选择,亲手操作,亲自探索和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请幼儿观察老师提供的风车、呼啦圈、光盘、陀螺、勺子等材料,猜猜看,哪些东西能转动,哪些不能转动。
(2)引导每个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启发提问:你玩的是什么?怎样让它转动起来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还可启发幼儿再试试其它材料,等等,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交流。
(3)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教师小结: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
物体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就是转动。
2.第二次探索,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
(1)提问:刚才的材料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办法让它也转动起来,请幼儿大胆猜想讨论。
(2)鼓励幼儿想办法让看似不能转动的东西转起来。
如用勺子搅动杯子里的水,水会转动;把筷子伸进瓶子里晃一晃,瓶子能转动等。鼓励幼儿合作分工,充分运用交流讨论法,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式或组合使材料转动起来。
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想出一些办法让看起来不能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1)幼儿交流、讲述。
如风扇转动能使人凉快,洗衣机转动能洗干净衣服,车轮的转动能让车跑起来等。
(2)观看课件,感知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引导幼儿观看机器转动,飞机螺旋桨转动,旋转木马等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猜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在我们的活动室外面有好多可以转动的玩具,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玩一玩。
(六)、活动延伸:
可以将以上材料继续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进行有关转动的探索。
活动总结
本活动通过幼儿的操作,由浅入深,由“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到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不能转动送的物体可以借助外力转动的原理。
大班科学有趣的活动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