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的教案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案的难度和深度,每一份教案都应有清晰的时间限制,以确保顺利进行,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渔歌子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渔歌子的教案6篇

渔歌子的教案篇1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的教案篇2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渔歌子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 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2、也有一位被贬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出示《江雪》指名朗读。这两位被贬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一样吗?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4、刚才我们了解到张志和本不叫张志和,而叫张龟龄,龟的寿命是很长的,张志和的父亲是希望他健康长寿。但我们从他后来的名字看,张志和的志向是什么?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1、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春景的向往和张志和的这份淡薄宁静,一起来欣赏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出示:《钱塘湖春行》《春日》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的教案篇5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渔歌子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香喷喷的轮子中班语言教案6篇

6的分解和组成大班教案5篇

关于船的健康教案优质6篇

关于跨的体育教案通用6篇

我的小手真能干小班教案6篇

美术秋天的树教案优质6篇

中班美术秋天的树教案6篇

幼儿园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6篇

小学体育课走和跑的教案6篇

幼儿园绕口令鸟和猫的教案6篇

渔歌子的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