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包含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在调整教案时,要基于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到有的放矢地优化改进,,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篇1
艺术活动:《漱口歌》(歌唱)
活动目标:
1、学习倾听音乐前奏,用自然的声音有节奏的演唱歌曲。
2、随着音乐学习漱口的方法,感受讲卫生的乐趣。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小白兔的布偶玩具,一个干净的水杯;挂图《领域活动.艺术.漱口歌》
活动过程:
一、讲述《讲卫生的小白兔》,引出。
1、教师出示小白兔的布偶玩具讲述:这是一直讲卫生的小白兔,它的牙齿又白又整齐,可好看了。你们知道她没太能吃完点心后、饭后都做了什么吗?
3、观察动作表演与挂图,理解、记忆歌词。
4、教师按歌词的顺序表演漱口的动作,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5、逐一出示挂图,与幼儿共同理解各挂图的意义,教师用歌词进行讲解。出示及讲解挂图时应注意打乱顺序。
6、教师边朗诵边表演,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后将挂图按顺序排好。
三、教师范唱,帮助幼儿感受歌曲,进一步记忆歌词。
1、教师弹唱歌曲,幼儿边欣赏边学唱。
2、教师弹唱歌曲,幼儿按音乐的内容有节奏的进行表演。一两遍后教师可视情况提示幼儿在念白处跟念。
四、指导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幼儿演唱。教师应提示幼儿认真倾听音乐,在前奏结束后开始演唱。同时,根据幼儿学习情况,有轻声带唱逐步过渡到幼儿独立演唱。
2、教师伴奏,幼儿边唱边表演。
活动延伸:
生活活动:午餐后播放音乐,组织幼儿按音乐提示幼儿正确漱口。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造型石头;
2、学习与同伴协调地进行活动;
3、大胆的尝试,体验做个小艺术家的快乐。
活动设计思路:
石头是一种十分容易获得的活动资源,曾经在活动中利用过它,孩子们在活动中意由未尽。由此想到设计这一活动:小小石头艺术家。一方面满足幼儿玩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幼儿对已接触到的美工技能(涂画、粘贴、搓捏、压印等)得以巩固,在他们的尝试中感受动手的快乐。
让小班幼儿进行造型活动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活动的目标定位于愿意利用石头塑造,体验动手的乐趣,从中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活动以观察小动物的石头作品开始,让幼儿在一种自由的.形式中去寻找去发现,并学习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去思考总结。同样幼儿尝试也是以自由的形式进行,即让幼儿自主的选择跟哪个小动物学本领。通过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幼儿感到自己本领的大,与同伴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获得成功才能使他们有活动兴趣至使学习变得主动起来。
活动流程:
导入观察作品 → 产生利用石头创作的欲望 → 尝试创作,体验做小艺术家的快乐 → 分享各自的创作成果
准备:和
幼儿一起收集石头及石头制品;;美工工具(颜料、一次台布、棉签、水彩笔、彩色纸、胶水、画有图案轮廓的大纸、彩泥等);布置熊、松鼠、小狗、公鸡、小兔作品展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石头):小朋友这是什么?(石头)我们教室里来了几位动物艺术家,它们知道我们在收集石头,所以带来了和石头有关的礼物,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看时想一想是什么?猜猜是怎么变的?
(二)引导观察并讲述
1、 观察石头
(1)幼儿分散观察石头。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石头变成了什么,想想用了什么办法(材料)。
2、 讲一讲
教师:你看到的石头变成了什么?用什么东西,什么办法使石头变成xx的?
(鼓励幼儿大胆的把观察到的用语言表达)如:小熊用橡皮泥把石头变成了小鱼。
松鼠用石头拼出小屋。
3、个别演示
教师根据幼儿讲述演示或请小朋友演示。如若幼儿没提到的教师可以提出:这是怎么做的?
(三)创作要求
动物艺术家的本领可真大,你们想不想跟小动物学本领,做个小小石头艺术家呀?你想跟哪个小动物学什么本领?(引导讲述:怎样用石头,把石头变成什么呢?)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要跟哪个小动物学什么本领》
(四)尝试体验:
1、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东西(材料)创作,注意和小朋友协商一下进行(小朋友不要争抢,先到人少的动物哪儿学本领);
2、引导使用颜料的幼儿注意颜料不要过多;
3、提醒可以结合石头已有的外形想象,并粘贴(看看石头的形状象什么);
4、鼓励幼儿尝试一种以上的方法创作(你可以试试到其他动物那儿学本领);
5、帮助个别幼儿完成活动内容。
(五)展示评价:
1、展示幼儿的作品;
2、说说自己的作品;
你跟谁学了什么本领?把石头变成了什么?
3、请幼儿自由参观同伴的作品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
教师:给你的朋友介绍介绍你的学到的本领吧!
具体操作及材料提供
熊(石头、橡皮泥、垫板)
松鼠(石头、画有轮廓的图案的大纸)
狗(石头;颜料红、黄、蓝;盒子进行滚画)
小兔(石头;颜料;棉签)
鸡(石头;公园情景,进行建构)
建议:
结束不用集中可直接交流;
石头按轮廓拼可画一张大幅画(显幼儿间协调)
滚画可提供小勺舀石头
可用提供的石头创造一个环境作为延伸。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画短直线和点来表现爸爸的胡子。
2、体验玩水粉颜色的快乐并能初步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重点难点:
用手指画短直线和点来表现爸爸的.胡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爸爸长胡子啦》的儿歌
2、范画、水粉颜料、抹布。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爸爸胡子的图片,谈话导入:
今天我请了几位长胡子的爸爸来我们班做客,瞧,他的胡子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注意仔细观察胡子)
三、学画胡子。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爸爸的胡子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食指蘸一下,再到纸上点一点,点出爸爸的短胡子。(注意画短线的方法)
食指蘸一下,再到纸上点一点,拖一下,点出爸爸的长胡子。(注意画完后要记得用抹布把手擦干净)
2、个别幼儿操作。(我们请xx来给爸爸长胡子)
四、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画出长短、粗细不一样的许多胡子。
五、展示作品,评价爸爸的胡子长的长长短短、一根一根。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篇4
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体验作画过程中的乐趣。
2、能使用棉签大胆作画。
3、了解冬天的落叶树的主要特征。
重点:
积极观察,初步了解冬天落叶树的特征。使用棉签画树干和树枝。
难点:
使用棉签画树干和树枝。注意绘画方式,保持绘画整洁。
准备:
黄色、蓝色卡纸若干,棉签,颜料,课件《冬天的树》,范画两张,过程:
1、幼儿观察冬天的`树,了解冬天落叶树的特征。
(1)师: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有许多的大树妈妈都发生了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观看视频《冬天的树》)幼儿观察,教师提问:冬天里的树是什么样的?树枝有什么变化?小树叶都离开了妈妈,变得光秃秃的。这种树我们叫它落叶树。
(2)观察树干和树枝。问:大树妈妈的身体在哪里?树干是怎样的?
师:看!大树妈妈在向我们挥手呢!它的树枝是什么样的呢?
2、学习用棉签蘸颜料画冬天的树。
(1)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冬天的树是什么样的?要怎么画呢?
(2)根据幼儿回答,引导幼儿小结:树上有树干、树枝。画时先画树干,再画树枝。教师边说边示范并请个别幼儿尝试。
3、幼儿绘画(1)请幼儿用棉签大胆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2)鼓励幼儿画出自己见过的或喜欢的树,可画一棵,也可以画几棵。
(3)作画时保持清洁卫生。
4、绘画活动结束
(1)将作品贴起来组成"冬天的小树林"并欣赏同伴作品,说说你喜欢哪张作品。
(2)向客人老师介绍你的作品。
(3)整理小结。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的韵律、节奏美,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并大胆表达。
3.理解儿歌内容,尝试大胆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
玩具小手洗脸、漱口、穿衣的图片儿歌音频幻灯片等
活动重点
学会安静倾听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活动难点
能够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表演儿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过程
一、利用手指游戏,了解小手的作用
1.师幼一起做游戏“听我说、跟我做”,激发幼儿对手的兴趣,认识小手。
师:(1)刚才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游戏,现在请数一数你有几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知道两只手合起来是一双手。)(2)伸出我们的双手,数数一共有几个手指头?(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手数。)
2.根据出示的玩具小手和图片的提示,请幼儿说说、做做穿衣等动作。
师:我们的小手能做什么?
二、安静倾听,感知儿歌的节奏感
1.播放音频,请幼儿安静倾听儿歌。
师:你听到了小手能做什么事情?
2.教师结合图片朗诵儿歌,使幼儿感知儿歌押韵的特点。
三、利用幻灯片教师有感情朗诵,使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
教师播放幻灯片,根据图片提示,请幼儿学说儿歌内容。
四、师幼表演儿歌,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演,并朗诵儿歌
播放儿歌音乐,教师与幼儿一起伸出小手,表演儿歌。
小结: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才是最棒的小宝宝。
活动延伸
利用丙烯颜料进行手印画:《我的小小手》。
附:
我有一双小小手
我有一双小小手,
一只左来,一只右,
小小手,小小手,
一共十个手指头,
有了这双小小手,
能洗脸来,能漱口,
会穿衣,会梳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反思
直观的教具能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小手的作用。由于小班幼儿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准备了各种贴近生活的图片,来拓展幼儿的经验。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章鱼的结构特点,学会用分泥、团圆、压坑的泥工技能制作章鱼。
2、在创作活动中,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泡泡泥、小棒人手一份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班来了位新朋友,大家快来猜猜它是谁啊?
接下来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段有趣的视频吧。
二、播放视频,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观看完毕后教师提问:
这位新朋友是谁?(章鱼)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大海里、水里)它长什么样子?(章鱼有圆圆的脑袋,脑袋上面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脑袋下面还有许多触手)
三、示范讲解:可爱的章鱼
1、魔术:圆形变变变
出示泡泡泥小球,师:这是什么呀?今天老师就要用圆来变小章鱼。
出示范例泥工《小章鱼》,看,老师用一个大大的圆变了章鱼的什么?下面这些小圆变成了章鱼的什么呀?(触手)
2、教师示范
——分泥——先分成两块大小相同的泥,再将其中的一块分成珍珠奶茶大小的小泥
——搓圆——大泥搓圆变成章鱼圆圆的脑袋,小泥搓成小圆在大圆下面围一圈变成章鱼的触手。
3、压坑——用将小圆套在小指上变帽子的方法压坑变出章鱼的嘴巴粘在脑袋上。
4、用小小圆来做张宇的眼睛。
5、装扮章鱼——用压坑的方法制作帽子或蝴蝶结打扮章鱼。
四、幼儿操作。
幼儿按步骤图制作自己喜欢的章鱼。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提醒幼儿分泥。
五、作品展示,教师评价。
请完成绘画的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教师并做相应评价。
活动延伸:
幼儿庆祝,表演《可爱的章鱼》:章鱼在遇到坏人时会喷出墨汁保护自己,变形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对于刚入园2个多月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在泥工方面会些什么技能呢?从上次的《彩红》活动中我发现,虽然他们对泥工制作很感兴趣,但是要想很熟练的掌握揉、团技能对于这些幼小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幼儿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方面的技能。 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求,既要符合孩子的知识技能,又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因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可爱的.章鱼》。原因有两个:其一,据了解章鱼对多数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熟悉的海洋动物,也是孩子们喜爱看的动画片《海绵宝宝》里有的卡通人物。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很乐意参与制作章鱼的活动。其二,制作章鱼的过程简单易学:先揉好泡泡泥,再团成泥团,整个过程中都用到了圆球。在制作过程中孩子既能巩固上一次活动中“团”的技能,又能学到新的技能“压”。
带着这些想法我组织了该活动。首先让孩子学习取一团自己需要的泥团,在双手中交替揉捏再至于泥工板上用手心团圆。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看似简单的揉泥动作及团圆动作,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小班孩子来说却显得比较困难。有些孩子急于求成,没等到泥团揉圆,结果做出来的章鱼不好看,但孩子制作章鱼的热情很干,每个孩子都十分认真投入,我想“章鱼”的质量和孩子的能力有关,和每个孩子所取的泥团大小有关,和泡泡泥的性质也有关……因此我觉得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开心快乐,积极参与就是最大的成功。
为了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我给先制作好的幼儿拍照,并通过视频展示出来,同时鼓励孩子与身边的同伴比赛,看谁的章鱼做得又快又好。孩子们都在努力地揉泥、团圆、压扁,一个个做得不亦乐乎。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中妈妈和宝宝的动作,感受母爱的温柔。
2.尝试表达自己对图画色彩的感受。
重点难点:
观察画面中妈妈和宝宝的动作,感受母爱的温柔。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清洁宝宝》。
2.画者简介与作品简介。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妈妈的温柔。
1.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宝宝,你的妈妈做过一些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妈妈很爱你呢?
2.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总是温柔地爱宝宝。
三、引导幼儿欣赏封底的名画《洗澡》。
1.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画面的内容。
----美国的一位画家卡萨特,画了一幅《洗澡》的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画面都有谁?她们在干什么?
----画面中妈妈和小女孩的眼睛在看什么地方?
----你觉得这位妈妈怎么样?你觉得这时的宝宝在想什么?
----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这幅画的什么地方?
2.请幼儿观察并感受画面的色彩。
----这幅画面中都有一些什么颜色。
----妈妈裙子上的条纹和洗脚盆哪里的条纹的颜色是一样的?
----能说说是什么颜色吗?
----想象一下,如果画面没有白色,你会喜欢这幅画吗?(让幼儿感受到这幅画中白色也是一种重要的颜色)
四、欣赏封底小朋友的作品。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洗澡”和“刷牙”的作品。
2.这是用什么笔画的?
3.你觉得画面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五、小结。
活动反思:
在每次名画欣赏中,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分析原因,估计主要是因为这样的画作他们不喜欢,不像卡通图片这些颜色鲜艳、浅显易懂;还有就是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前一个问题不感兴趣,第二个问题就不听了,就玩别的去了。这幅画反应的是妈妈爱宝宝的情感,只有几个孩子感受到了画面传递出的母爱亲情,表示要永远爱自己的妈妈。在以后的名画欣赏中,还要加强反思,如何让幼儿认真听、仔细看。
幼儿园小班艺术课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