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它能够指导教学过程,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节奏,教师应该在教案中留有灵活性,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
2、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复制和粘贴的功能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意、想象并组合画面。
2、在粘贴过程中形象大小和色彩的改变。
3、利用矩形、椭圆形等工具进行形象创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学具:
电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好学生进入电脑室上课的组织工作并安排好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过程
1、复习一年级学过画图,游戏方法导入本课的排列、重复、变异等造型内容。
2、师打开一些电脑美术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演示电脑绘画中复制和粘贴的创作过程,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复制和粘贴。(让学生了解用复制和粘贴就可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
(二)发展过程:
1、详细的说明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并演示与粘贴以及变化的操作方法及过程,以便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可先让学生随意地使用一下各种工具,试着进行复制、粘贴和变化的操作,也可互相交流。
2、步骤:
打开画图程序。
打开工具箱的各种工具画出一个形象后上色,并打开编辑进行复制、粘贴和变化。
3、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复制、粘贴和变化制作一副有独特、有趣的作业。
4、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作和绘制。
三、作业完成后可让学生互评、互欣赏
四、收拾与
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步骤关闭电脑,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入系统画板程序界面。
2、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绘画游戏。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电脑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受电脑美术的乐趣。
教学难点:会进行简单的画图板操作。
教学思路和建议:
以教师的电脑演示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概括动物的特征,使学生能运用圆和矩形等工具进行电脑绘画创作。
教学准备:电脑演示操作示范作品以及电脑软硬件设备。
教育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专用教室中的各种教学设施。
教学活动:
活动一:
组织教学:作好学生进电脑教室上课的组织工作,安排好每个学生的座位及上机的电脑。
活动二:
欣赏:
1、欣赏一些电脑美术的优秀作品,产生对电脑绘画的直观印象。请学生谈感受。
2、欣赏电脑美术作品,当场演示电脑绘画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对电脑美术的强烈兴趣。
活动三:
师生共同演示并操作:
1、请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进入windows画图程序。
2、教师讲清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重点使学生了解复制工具的基本用途。
3、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用圆和方来概括它的特点。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操作,其他学生画在本机电脑上。
4、运用粘贴、复制工具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活动四:
学生操作:
用圆和方概括特点进行操作。利用摸板中的各种工具和形状等,绘制一幅电脑画。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绘制。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辅导。
活动五:
评价:
共同评价,有自己的特色或操作中能敢于大胆尝试的。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3
画出你的想象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欣赏艺术大师作品,要求学生会解读大师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
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们的表现方法以及形式,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形象来塑形象。
引导学生尝试用各种材料表现物体形象,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想象力是否有新意,并大胆真实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2.是否能开动脑筋,在使用新材料中有创意。
3.是否在画面上能采用夸张手法,表现新颖的特征。
教学参考资料
米罗、克利画集欣赏。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提示
小学生美术教育中非具象绘画的欣赏能力培养研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欣赏所需要的大师的作品。实物投影仪
(2)师生共同准备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塑料袋、绳子、彩色kt板等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组织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欣赏大师的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产生背景以及表现方法以及形式的介绍交流,激发学生对新颖的表现形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大师们所用的各种材料所表现的物体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想。
活动二:
要求学生通过边思考边模仿,根据学生的想像,表现出各种富有个性的画面来。
可以运用塑料袋、图钉绳子、彩色钙塑板等等材料表现物体形象特征,还可以表现这些物体过程中运用变形、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各种形象新颖有趣的特点。当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边欣赏边评议:谁设计的作品有新意,谁的画富有想像力,谁材料运用富有创造力。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同学的`富有新意的构思,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
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把桌面和地面的废料收拾起来,把多余的材料放入塑料袋内,以备再次使用。
第二节
活动一:
针对学校刚刚开始建设“艺术长廊”,将设立一个“我和大师一起画”学生作业展栏目的情况,鼓励学生运用大师的绘画元素自由的大胆创作。
活动二: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喜爱的和熟悉的大师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
欣赏同龄人模仿大师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创作的绘画作品,通过讨论与交流理解什么样的模仿是成功的、具有再生力的。
活动三:
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们的表现方法以及形式,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形象来塑形象。
引导学生尝试用各种材料表现物体形象,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作品。
鼓励学生积极尝试,用各种材料,即变形、夸张等表现形式,像大师们一样用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丰富多彩的想象。
活动四:
“我和大师一起画”小小画展。将同学们自己创作的大师级作品在展板上进行布置,并评选出作品布置到艺术长廊上。
儿歌变画
教学目标:
1、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2、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3、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2、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教具学具:
儿歌配画作品,画册或图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儿歌,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1、出示儿歌:拔萝卜,再出示配画后的拔萝卜儿歌,欣赏比较,从中让学生了解为儿歌配画可以让儿歌更有趣,更能吸引大家,也便于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儿歌的内容。
2、欣赏儿歌图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儿歌的趣味,认识和了解画面中色彩的搭配,画面内容的构图安排,等等。
3、小组交流讨论:自己想为哪首儿歌配画,画什么,怎样画?
4、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5、展评:
6、板书设计:
儿歌变画
三、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喜爱的儿歌画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大胆发挥创作能力想象能力,按照儿歌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绘画,增强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将对文字的感受融入绘画表现中。
巧用瓶盖
一、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压力,手和脑都处在发展的时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拥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有很大的求知欲。本课向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用瓶盖做成的艺术品,学生在通过欣赏和制作自己的瓶盖艺术品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在这样轻松、快乐的美术活动中,让他们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并教会他们废物利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瓶盖,往往是人们不经意间丢弃的废品。但一幅漂亮的作品,一件有趣的玩具往往使得孩子们爱不释手。本课正是巧妙地利用瓶盖的特点,经过绘画、剪贴等装饰方法,进行有趣的制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个性,培养独创精神。同时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做到既环保又不浪费资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瓶盖的造型特点,利用废弃的瓶盖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出示与瓶盖造型相似的生活物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瓶盖的造型上,扩散他们的思维。通过展示制作过程,教授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对瓶盖进行巧妙地组合和改造,提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瓶盖的利用、瓶盖的组合以及运用瓶盖做自己喜欢的玩具。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瓶盖进行联想并清楚制作方法。
解决措施:通过观察、分析瓶盖的造型特点,由瓶盖的造型特点联想到生活中的相似物品。根据老师所教方法,对瓶盖进行巧妙地组合和改造,将瓶盖变成有趣的作品。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卡纸各种各样的瓶盖胶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将各人收集到的瓶盖展示在桌面上,然后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谁的瓶盖,谁的瓶盖最小,谁的瓶盖形状最离奇。
请学生举例他们所看到过的圆(柱)型的物体及物体中的圆形部分,如:水井、风扇、太阳、月亮、灯、镜子、凳子、篮子、钮扣、各种按钮,娃娃的眼睛、眼睛、猫眼……教师在适时的时候出示一些图片。
活动二:
学生讨论:如何将这些东西与眼前的瓶盖联系起来?
联想游戏:
将两个瓶盖放在一起,像一想,它像什么,叠在一起又像什么?
小组里的同学一遍完一边说,最后比一比谁想得最多。
活动三: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新建的艺术长廊,引导学生欣赏小工艺小组的同学运用各种瓶子盖制作的工艺挂件,体会瓶盖千变万化的装饰魅力。
教师就自己辅导的作品谈创作思路,演示制作过程。
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阅读文字部分,按后思考并交流:我今天准备用瓶盖做什么,还要用到那些材料,怎么做。
活动四:
学生根据设想好的思路创作。一些金属的瓶盖有锋利的口,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割伤手指。
制作过程中及时将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做法进行展示,以便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
收拾与整理
丢弃边角料时,提醒学生将纸张与其他无机材料分开放置。
课后拓展:
用瓶盖做轮子,制作一辆汽车或一列火车,并进行游戏。
用瓶盖作棋子,制作一副棋。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4
一、课型造型表现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了解各种颜料,工具的性能,画法。
3、运用综合手法使画面丰富,有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水墨画画法。
2、难点:能将各种工具综合运用。
四、教学准备
1、师:国画颜料、水粉颜料、油画棒、笔、调色、盘、剪刀、胶水、范画。
2、生:彩色水笔,调配颜色用的笔、盘、颜料、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比较
1、小朋友们,老师这有一些画要请小朋友们一起欣赏,仔细看,看完了告诉老师每幅画分别用了哪些颜色,用了什么方法画的?
(比一比哪位同学看的.准又快)
2、看一幅、贴一幅
分别有:a水墨画b油画棒画c水粉画d版画e拼贴画
(逐个讲解、分析,并标出各种图画的绘制方法)
(二)尝试
1、复习、巩固各种画的单一画法
a、水墨画:采用国画颜料、水、墨注意:水份的控制
b、油画棒:采用油画棒特点:不溶于水(示范)
c、水粉画:采用水粉颜料、水特点:水粉不同,画出的效果不同
2、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尝试各种方法。
如:用油画棒画一画线条;用毛笔加些小点、小圈;用水粉颜料涂一涂色等。
提示: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注意观察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样的效果。
(三)欣赏
1、综合绘制方法的范画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画,与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有何不同?相同在何处?这幅画把刚才我们看到的方法都用上了。
分析:这幅画每个地方分别用了什么技法?(生讨论,生)
讲解:将水墨、油画棒,水粉等结合起来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画面更丰富。
2、打开书Р6、7,在书上同学们还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画面,同学们同桌一起看一看,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
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的创意、材料。
(四)启发、创新
1、除了刚才老师讲的这些,你还能想出哪些好方法?
a、指印法b、点点法c拓印法
2、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示范给同学看,同学们可以补充不同的想法。
(五)创作
学生作业设计:用多种技法,以水墨为主画一张综合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指导重点:水份控制
(六)
1、优作讲评,不足作业提出修改方法
2、金点子:同学们可以尝试用刚才画好、印好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如剪纸、
改变成一把小伞、制作成一件小手工、回家后还可以各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在自己的白色t恤衫上画一画……。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5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电话,现在已经是每个家庭都拥有的通讯工具了,用简单的材料来制作电话,可以让学生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以及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泥、纸盒等材料设计、制作电话机或手机,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通过欣赏相关资料,启发学生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制作与众不同的电话机。
3.强调丰富的想象,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否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
2.能否突破电话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垫板、彩泥、纸盒、剪刀、胶水、牙签、彩纸、彩笔等材料。各个时期的电话模型。教师范作,各种电话的彩色招贴画。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9月22日——9月24日
活动一:
教师带来各个时期的电话模型,引起学生兴趣。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电话的发展历史遗迹电话的一些知识,欣赏一些电话的造型。
引导学生讨论:你在超市、商店、别人家里,还见过什么样子的电话?我们将来的'电话会是什么样子?
活动二:
欣赏达利《虾形电话》《唇型沙发》及同龄人运用彩泥制作的电话作品。
以“玉米形电话机”为例,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运用哪些彩泥的制作技法来表现。
讨论完后,教师迅速的现场示范一个。
活动三: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五官、字母等常见的东西,通过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运用彩泥之作出与众不同的电话机,体验造型的快乐。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活动四:
“电话超市特卖会”,作业展示,引导学生以介绍产品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构思与制作。
教师发给每一组几张“代币券”,组里派代表购买大家感到最满意的电话,最后评出“最受欢迎的商品”。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
布置下一节课带纸盒子及其它制作工具、材料。
第二节
施教时间:9月24日-9月26日
活动一:
教师出示自己用纸盒制作的双屏翻盖手机装作与学生通电话步入教室,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将这个手机传给各组看看,请孩子们说说老师是怎样将盒子改造成手机的。
活动二:
教师将自己带来的各种电话、手机的彩色广告发到各组,请同学每研究一下,并将大家带来的材料堆到一起,看看最适合做哪一种电话。
教师以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天线宝宝”形电话为例进行示范。请学生从自己组的材料中找出一个最适合做这个电话的盒子交给老师。大家一起讨论怎样将盒子改造成需要的形状。
教师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对盒子进行剪、切、贴等改造。并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贴、画等造型。
启发学生考虑可以怎样来制作凸起的按键。
活动三:
鼓励学生通过动脑与合作,运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利用盒子、彩色纸、小扣子等材料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电话。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活动四:
“电话传情”表演,每组推选两位同学拿着自己制作的电话表演打电话,在表演过程中交流情感,分享快乐,体现电话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课后拓展:
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电话号码,如火警、查号台等。
札记:
学生们对于手机的熟悉和乐于表现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对电话的热情。他们熟悉新上市的每一种收集的样式、功能特点,对手机上的每一个按键、插口都了如指掌。这让我既兴奋又担忧:他们能很快的用彩泥或纸盒将手机表现出来,但让他们大胆的运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电话却很难。于是我让孩子们想向未来世界的通讯发展,想向未来的材料,一点点的启发,鼓励,这才使得他们放弃了对实物的“克隆”而转向了想象制作。看来孩子们对表现对象太熟悉了也不好。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