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在法律程序、科学研究、市场调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调查报告需要描述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龙的文化调查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龙的文化调查报告篇1
调查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视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9 看激光
10 在车厢里看书
11 遗传因素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转载自http:,请保留此标记。)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
龙的文化调查报告篇2
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我们通过基层实地考察、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48个,行政村3109个,农业人口357.6万人。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为开展我市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4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市144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市已有277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05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市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省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龙的文化调查报告篇3
1抚松县地理位置优越、有雄厚的人参资源基础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北麓,地理座标为:n41°42’~42°49’,e127°01’~128°05’。抚松县幅员面积6530km2。抚松县下辖12个镇2个乡,162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抚松县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栽培人参的历史迄今430余年,1995年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抚松县有国有参场4个,集体参场79个,人参种植专业户4841户,从事人参生产的专业人员达到4.5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2。
2走出吉林,宣传抚松人参文化
抚松县长白山地域采挖野山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满族先祖时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他们在发展人参经济的同时,组织抚松县的文化精英整理创作人参文化作品,宣传抚松。
2.1抚松县地区在人参文化传承方面具有良好基??
从1987年开始,抚松人民有了自己的专有节日——抚松长白山人参节,近2年又把吉林世界人参博览会争取到抚松县与人参节一并举办;相继举办了人参烹饪大赛、人参姑娘评选、参王评选、人参百岁寿星评选、祭拜山神老把头等一系列活动;抚松电视台还开设了人参频道,说人参、唱人参、画人参、写人参已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氛围;52集动画片《人参王国》于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动画栏目播出;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长白山采参习俗与《孙良闯关东》(模拟重现放山老把头孙良故事短片)在北京奥体中心祥云小屋吉林巡回播放,观众每天都达5万多人次;迄今为止,抚松编著出版关于人参文化方面的书籍有30多种,电视剧达60多集。书画、摄影等其它艺术形式作品也大量涌现。
3建设具体人参文化观光景点
3.1露水河镇人参种植观光基地
总种植面积4万m2,游客可看到,人参的茎、叶、花、果实、根的植物学特征,深入了解人参特殊而严格的生长条件、生长习性等。游客还可亲自起挖人参,参加种植人参的生产劳动,体验长白山区特有的田园生活。
3.2中国人参博物馆
已经于2008年9月建成,是中国首家人参专题博物馆。人参的茎叶根具有人体形态特征。古人不能解释人参的一些奇特生命现象,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传说、故事和诗歌。经口耳相传,人参变得越来越神秘,加上历代将相、诗人的吟咏和推崇,各个时期都有美丽动听的故事问世。如今以人参为的戏、歌舞、电影层出不穷。对这种特有的地方传统文化现象,人们称之为“人参文化”。中国人参博物馆集收藏、保护、研究等功能为一体,占地面积3240m2,展厅面积2021m2,内设参史厅、参俗厅、参品厅、影视厅等,馆藏人参相关展示品200余件、图片500余幅,全面展示人参文化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3.3老把头府
已于2007年春天建成,是抚松县祭拜老把头孙良的重要场所。山神老把头是长白山区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相传,明末清初,山东莱阳人孙良因老母病重,需山参入药,闯关东来到长白山。与同乡张禄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为寻找迷路的张禄,筋疲力竭死在山中。在孙良身上既有“孝”、“义”等传统美德,又集中体现了生长在长白山里要有团结、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就成为采参、放排、淘金、狩猎等各行业的保护神,进而成为长白山山神。在人参故事中,老把头孙良形象随处可见。
3.4长白山人参文化一日游路线及项目
祭拜老把头孙良,地点抚松县城;参观中国人参博物馆,地点抚松县城;参与采集野山参全过程,地点兴参镇、北岗镇、万良镇。
4取得的成绩及启示
4.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抚松县地处长白山区,具用发展人参的地理优势,建设了全国最大的人参经销市场,把人参产业发展成为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4.2抓住政策优势
在吉林省“3化”统筹战略指引下,抚松县委、县政府围绕“长白山区域重要发展中心”的'战略目标,率先走出具有吉林东部山区特色的生态城镇化发展之路,成为了吉林省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示范区。
4.3充分利用特色文化优势
人参文化是吉林省独特的乡土文化,但是抚松县能够去深入挖掘和发展人参文化,真正使一些零碎的、传说的小故事经过文学创作形成了文化。使人参文化不仅仅是抚松的、吉林的文化,而是成为了代表中国的一种地域文化。
4.4走生态旅游之路
抚松的人参文化已经溶合于长白山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立体交叉旅游网络。以长白山旅游风景区为依托,松江河万达南北2旅游区为中心,带动抚松镇、万良镇人参旅游区、仙人桥镇温泉度假区、露水河国际狩猎场。淳朴的民俗民风及旖旎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无数的投资者慕名而来,使抚松县的生产、环境保护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龙的文化调查报告篇4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龙的文化调查报告篇5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20xx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
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
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
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
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龙的文化调查报告5篇相关文章:
★ 文化工作报告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