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6篇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莫比乌斯环,探索并讲述魔法纸环的神奇变化;

2、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剪刀、纸条若干、ppt、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普通纸环和魔法纸环,比较两种纸环的不同。

师: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种纸环,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幼儿自由说)

教师小结:原来一个是普通纸环,一个是魔法纸环。(将这两种纸环贴在记录表上)

二、探索魔法纸环的神奇变化。

1.如果把两个纸环从中间剪开,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①幼儿猜测;

②教师示范讲解从中间剪纸条的方法,幼儿操作验证;

③交流操作结果。幼儿记录,教师总结“魔法纸环”的第一次神奇变化。

2.第二次尝试探索“魔法纸环”的.不同变化。

师:如果我们再次从魔法纸环的中间剪一圈,会怎么样?

①幼儿猜测,教师归纳幼儿猜想结果;

②操作验证,教师巡回与个别幼儿交流;

③交流操作结果。教师小结“魔法纸环”的第二次神奇变化。

三、引出介绍莫比乌斯环。看ppt,介绍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尝试制作莫比乌斯环,体验操作的乐趣。

师:现在,我们每人都拥有了一个魔法纸环,快到中班给弟弟妹妹们展示一下莫比乌斯环的神奇魔法吧。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一天早上入园后果果发现种植区里一棵珍珠树的叶子蔫了。她急匆匆的跑过来告诉了我。我赶紧帮那棵珍珠树浇了点水。一整个上午孩子们都在观注着这棵珍珠树。慢慢地她们发现珍珠树的叶子舒展开了,也水灵了。于是她们问我:“老师,为什么往土里浇水,而珍珠树的叶子却能吸到呢?”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有主动探究的欲望,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游戏活动,幼儿直观地感受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3、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餐巾纸、纱布等吸水材料若干,大、小塑料盆各4个。

哑铃、碟片、石头、雪花片等不吸水材料若干。

2、红墨水,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长方形塑料筐8个,各种蔬菜(大白菜、莴苣、芹菜、水蒿芭、萝卜、青菜)

3、餐巾纸做成的纸树,红、蓝、绿颜色水,塑料小碗若干。

4、课件:蓝猫游戏城,音乐《蓝猫》、轻音乐、图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音乐入场。

1、师幼随着音乐来到蓝猫游戏城。

2、蓝猫(课件)说:小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神秘的蓝猫游戏城,这儿有许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想来玩一玩吗?(幼:想)我们的第一个游戏是《帮水宝宝搬家》。

二、游戏探索

(1)、游戏《帮水宝宝搬家》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水宝宝现在住的房子太挤了,它们想搬到大一点的房子里去,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帮它们。不许用倒的办法,只能用房子旁边的工具来帮忙。游戏时要注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或衣服上。

2、老师介绍搬水工具并请幼儿猜想:哪些工具可以帮水搬家?哪些工具不可以帮水搬家?

3、幼儿自由分组,操作验证。

4、操作结束,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操作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5、根据表格内容师幼共同小结:

哑铃、碟片、石头、雪花片都不能帮水搬家,因为它们都不能吸水。

毛巾、海绵、纱布、餐巾纸都能帮水搬家,因为它们都能吸水。

6、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7、蓝猫(课件):我们的第二个游戏是《蔬菜吸水》。

(2)、游戏《蔬菜吸水》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蔬菜宝宝口渴了,请大家利用桌上的材料给蔬菜宝宝喝点水吧。游戏时注意不要把红墨水弄到衣服上。

2、教师介绍材料后示范把白菜放入红墨水中等两分钟再来观察。

3、教师操作细管,引导幼儿看看管内是否有红墨水。

4、教师掰开白菜的菜梆,引导幼儿观察里面是否有小细管。

5、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实验“蔬菜吸水”

6、师幼小结:原来蔬菜里面都有小细管,所以它们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供自己生长。

7、老师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等才可以吸水,我们才可以给水宝宝搬家。

(3)游戏《纸树吸水》。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请小朋友们将纸树放在小碗里,再任意选用一种有颜色的水取少量倒入底部,观察纸树会发生什么变化。游戏时同样注意不要弄到衣服上。

2、鼓励幼儿自由实验观察颜色水上升的过程,让幼儿体会物体是怎样吸水的。

3、教师检查幼儿实验的效果,并表扬敢于表达和尝试的幼儿。

三、归纳总结

1、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小细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酒精灯燃烧。(二)、毛笔蘸墨汁。(三)、报纸吸水。(四)、抹布吸水。

2、师幼一起去找其他东西里的小细管,与蓝猫道别,随着音乐出活动室。

3、蓝猫(课件):小朋友们,再见!欢迎你们下次再来玩!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和变化,使幼儿发现影子的产生与变化是与光源的变化有关的。

2、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个手电筒,若干小玩具和圆柱体积木,每人一份记录卡,每人一支记号笔,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手影游戏导入:猜猜小动物

二、影子的产生。

1、第一次操作观察:幼儿拿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实验,探索发现光、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

2、交流:你是怎样帮助物体找到影子的?

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光照在板上——没有影子,让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现在板上,关上手电筒——板上就没有影子了。

3、小结:因为有光,物体挡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来?

5、小结:生活中的太阳光、月光、灯光、火光都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三、影子的变化

1、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图片。

请幼儿观察,都发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光源是什么?

2、交流:你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样吗?

3、小结:影子有的大,有的小,还有各种形状。

4、第二次操作观察: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变的?

6、小结: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边,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记录:让我们再去试一试,把你试的结果记录下来。

8、讲评记录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们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处?

2、小结介绍: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工程使用高楼的影子计算出高楼的高度;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皮影戏。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还会造成哪些不便?

4、介绍无影灯:在医院,医生动手术时如果有影子会让他们看不清,就会发生医疗事故,所以他们向科学家求助,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无影灯,在这种灯下影子就会没有了。

活动延伸:

向家长、老师了解无影灯的原理。

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

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感受自然,体验生命的意义。听别人说得津津乐道,不如亲自做一做来得实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实验、探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百味,收获成功的喜悦。所以在设计《神奇的影子》这一主体活动时我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活动主要就是以学生体验为主,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成长。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手影游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寻找影子的热情。那么在这一环节,我充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模仿各种动物,做出关于它们的手影动作,学生的积极性相当的高,同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手影的图片,给学生以借鉴,这样他们的兴趣更高了,当模仿出一种或多种动物时,从他们的脸上我看见了成功的喜悦。在展示这一环节上更加让我喜出望外的事,竟然有两组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手影动作编出了两个优美、风趣的手影故事,顿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的喜悦,这喜悦是学生们赋予我的。课堂上到处洋溢着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联想,展现着孩子们独具个性的作品和话语。传达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高高兴兴地耕耘、收获。在潜移默化的锻炼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活动为平台,在交流中绽放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直以来讽刺着我们合作意识的淡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多种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进行手影游戏和影子实验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意识,有目的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活动,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际能力。有的小组刚开始并不团结,导致有的学生能做手影,而有的学生做不了,纠其原因是没有人帮助拿手电筒,自己就不能做,这样,小组内的活动就比其他小组要慢了许多,想当然,肯定是编不了故事啦!在展示中就比其他小组要略逊一酬。在第二个试验中,我就特意走到刚开始不团结的一小组,简单的跟他们说了说上次的原因,同学们是很聪明的,一会就体会到了老师的意思,也感觉到自己本组不及别组的原因。马上振奋起来,团结合作,有的纪录、有的观察、有的实验、有的补充……这样次,每一小组都很积极,得出来的结论也很真实特别,而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哦。

经过一节课的活动,交流,渐渐的同学们都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为自己所用了,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方法教给别人了。一方面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是轻松的,安全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很多新奇的点子和语言都能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渐渐的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这次活动只是本次活动的开始,真正精彩的还在后面的活动中,虽然在这节课上学生有想法,有收获,有参与,但是我还是觉得课内还有一些细小环节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虽然这门课程本身就还没有完善,都还处在一个实验、探索、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但是我相信自己能跟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起进步。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

在终身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强调科学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一次三八家长助教活动中,班上有位家长为孩子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在魔术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异常地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表演,他们对这个魔术表现出了浓厚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根据孩子对魔术的热衷我设计了这节大班的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本次活动是把化学实验活动引进到幼儿科学活动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我不是追求一种严谨的化学实验程序,而是把侧重点放在让孩子感知化学变化的奇妙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变魔术”的游戏形式,贯穿活动始终,不仅可以使孩子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还充分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活动目标:

1、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2、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通过游戏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2、难点: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

1.碘酒、淀粉溶液(米汤)、清水。

2.毛笔、杯子、双面胶;

3.水彩纸数张,教师示范画一张(事先均用彩笔画好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取米汤画狐狸、老虎、大灰狼隐藏在树林中,晾干),白纸数张(事先用米汤画上小动物,晾干)。

经验准备:知道米汤、面汤内含有淀粉。

活动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做化学小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制造神秘效果,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一张已用米汤画了小动物的白纸)教师:“看,这是什么呀?你觉得这白纸里有东西吗?”“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白纸,它里面藏着许多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们非常想出来玩玩,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请它们出来吗?”(幼儿自由畅想)。

2.教师演示小实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教师:“老师带来了一样工具,我来试一试能不能把小动物请出来。”(教师操作)教师:“哇,它们真的出来了,是谁呀?”(三条毛毛虫)提问:“老师用什么方法把毛毛虫请了出来?”

3.用试一试、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比较水和碘酒,了解碘酒这一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请毛毛虫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药水,它的名字叫碘酒。

第二个环节:幼儿实验探索,发现其中奥秘。

1.幼儿实验操作,请出小动物。

(1)教师:“小朋友看,这些白纸里还藏着很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请出来好吗,请小动物们出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碘酒)“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提供了提供了一张隐藏着小动物的白纸和一杯碘酒,请你们自己动手把小动物请出来。”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3.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提问:“你请出来的小动物是谁?你是怎样把它请出来的?”

4.引导幼儿归纳得出结论。

提问:“这些小动物都是什么颜色?是谁把它们变成蓝色的?他们是怎样隐身的?”

结论:用米汤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显示出小动物。

5.老师实验论证。(两种溶液直接反应)第三个环节:游戏挑战,体验活动的乐趣。

1.教师故事导入,引出游戏“捉小偷”。

2.教师提问:

(1)猜猜可能是谁把小鸡偷走了?

(2)小偷可能隐身在哪里?

(3)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偷显身呢?

(幼儿自由讨论,各抒已见)

3.幼儿运用刚学过的办法,开展“寻找小偷”的游戏。

(1)幼儿“搜索”。

(2)幼儿讲述自己“搜索”的经过和结果。

最后一个环节:简单小结,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百科:词语“神奇”,表示“神妙奇特”的意思。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陀螺

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

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

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

2、实验: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

: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

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

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2)饮料瓶的瓶盖打不开真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毛巾包住瓶盖增大摩擦力解决问题。)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鞋子和轮胎的花纹、跑道、钉子鞋等。

减小:润滑油、磁悬浮列车等。

:原来,摩擦力是可以增大或减小的,我们小朋友要动脑筋让它们帮助我们。

三、结束

幼儿自由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力。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作用。科学活动《神奇的中草药》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任务。幼儿对中草药的了解并不多,《神奇的中草药》,这节课看起来简单,但细看之下却有些无从下手,怎样用幼儿易懂的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这种深奥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呢?

学情分析: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怎么做的?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我们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考虑幼儿对中草药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目标:

1、对中草药产生兴趣。对我国的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

2、通过猜想、求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几种中草药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博大精深的中草药文化。

教学准备:

1、空间准备:展台桌子4张,摆放椅子后面,幼儿双排、半圆座位。

2、物质准备:十几种中草药摆成的展台、课件ppt、每人一杯中药保健茶

3、经验准备:随父母到中药店参观

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七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引发好奇心——亲身体验,了解中草药的特征——探索发现中草药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猜想验证中草药的作用——了解中草药的抓药、配制和煎药——情感提升,了解中草药的深厚文化——品尝药饮,分享快乐。

一、情境导入,引发好奇心。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我通过生病了去看医生的真实情景导入。配以真实的课件图片,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自然而言的引导幼儿进入了神奇的中草药世界。(本环节预设3分钟)

二、亲身体验,了解中草药的特征,本环节我通过幼儿亲身体验参与、观察,首先我通过出示菊花茶的中草药,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大胆猜测,回忆相关经验,然后教师出示了金银花、麦冬、枸杞、山楂、甘草等十几味中药,布置成展台,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多种感官来初步了解中草药的外形和气味。在幼儿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适当引导幼儿,逐步深入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授的痕迹,就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横向的交流来对中草药的外形、特征有初步的了解。(本环节预设5分钟)

三、探索发现中草药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通过幼儿猜想问题,然后进行自由的交流讨论,互相碰撞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再通过出示课件中的分析图片,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发现中草药是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经过猜想各种药材的制作方法,会让幼儿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以及制成中药的方法。(本环节预设5分钟)

四、猜想验证中草药的作用。这是本活动的重点。你认为它可以治什么病?老师以菊花为例,先请幼儿猜想,再通过课件,用医生的话,提高幼儿对中草药知识的信服度,也使幼儿在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到经验的同时,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手段和态度。教师总结:不同的药可以医治不同的病。同时也简单介绍各种名贵的药材以及药用价值。(本环节预设7分钟)

五、了解中草药的抓药、配制和煎药环节。要想全面的了解我国的中草药,这个环节让幼儿对中草药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通过课件再加上之前幼儿中药房的参观,使幼儿对用秤称药,配制以及煎熬,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说教。(本环节预设5分钟)

六、情感提升,了解中草药的深厚文化。本环节情感的提升是在幼儿已经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草药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向孩子介绍了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加上外国人学习中医、学习交流用草药的图片,使幼儿感受到我们中草药的神奇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产生自豪感。(本环节预设3分钟)

七、品尝药饮,分享快乐。本环节老师讲解:中草药不仅治病,还能保健,引导孩子大胆尝试品尝中草药保健饮品,使孩子进一步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状态,通过问题:你观察水中泡的什么?巩固了幼儿对中草药的初步认识。也体验了分享了快乐!(本环节预设2分钟)

我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相信,我和孩子一定会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

神奇的布袋教案5篇

神奇的线和色教案5篇

小学科学课教案6篇

科学类活动教案6篇

科学活动光教案推荐6篇

科学活动教案6篇

泡泡飞科学中班教案6篇

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案6篇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参考6篇

大班防溺水安全教案教案优秀6篇

神奇的冰大班科学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