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时一定要强调内容具体,我们在写事迹的时候,需要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篇1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当出于工程人员之口。”之后,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很多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我的人、自我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我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篇2
彭雪枫将军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将领之一。投身革命20年,他不但率部在中原地区多次打退日军的“围剿”,还组建了新四军骑兵团、成立了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并且创办了宣传抗日救国的报刊《拂晓报》。
彭将军“上马能打仗,下马写文章”,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十几天以来,我们过的是昼伏夜出的生活,恢复了路西时代的游击战了,白天隐蔽封锁消息,夜晚行动,爬山涉水,淮河已经来往渡了三次,我们主观力量不能与敌人对比,不能不采取游击战术,这一次在战略上是胜利的,打破了敌人包围合击聚歼的计划,主力部队没有受到损失,而且在敌后尽力扰袭,使敌人顾前而又顾后,疲于奔命。
这是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在“三十三天反扫荡”中写给妻子林颖的信。
彭雪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战功卓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奉命挺进敌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彭雪枫采用平原游击战战术,带领队伍在敌人的包围中生存下来,还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让敌人不得安宁。采取这样的战术,也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不断总结经验的结果。此前,彭雪枫就曾经在给上海《大公报》的记者范长江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军处此敌人倾力压境的关头下,战略方针及战术原则,应以我军主力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以支队(如八路)领导广泛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动作,必可消灭敌之大量有生力量。敌后方联络线长,故极空虚,我游击支队如入无人之境,且受群众之热烈欢迎。胜利虽小,但积之成多即为大胜利。
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地面临的形势愈加复杂,彭雪枫率部一面和国民党军队中的顽固派作斗争,一面广泛发动群众,用游击战打击日伪军。
1942年11月,日伪军集结重兵,对淮北苏皖边区发动大扫荡。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昼伏夜出、灵活机动打击敌人,赢得了“三十三天反扫荡”的胜利,成为根据地反扫荡的经典战例。在给妻子的信中,彭雪枫也忍不住要分享胜利的喜悦。
反扫荡战斗共三十三天,我们完全胜利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党政及后方勤务机关人员、资材,均无损失,诚为幸事!老百姓欢喜非常,都说新四军是诸葛亮,计谋高,打仗好。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会战,中原河山大片沦陷。8月,彭雪枫率领部队收复豫皖苏根据地。在出征前,彭雪枫说,“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不幸的是,一个月后,在前沿指挥作战的彭雪枫,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当时,他的妻子林颖很快就要临产,为了稳定她的情绪,从党中央,到身边的战友,所有人一起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彭雪枫牺牲后,林颖生下了她和彭雪枫的儿子小枫。
可想而知,一面忍着战友牺牲的巨大悲痛,一面还要在战友的亲人面前瞒着消息,一定是件很艰难的事情,也让后人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在烽火岁月中凝结的情谊。彭雪枫牺牲之后,第一时间就收到消息的陈毅,曾经无比痛心地写下了着名的诗篇——《哭彭八首》。
彭雪枫(1907-1944)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牺牲后,淮北群众自发摆设128处祭桌。置炉香、清水和明镜于其上,取义清如水、明如镜。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篇3
李大钊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由爷爷一手抚养长大。爷爷非常重视李大钊的教育。“从五六岁入私塾,到从日本留学回国,他前后上了18年学。”李亚中说,李大钊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
李亚中说,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时工资是140块大洋,后来任教授涨到200块大洋,再加上他在别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块至300块大洋。“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钊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活动经费。此外,他还会向穷学生仗义疏财。每到发工资时,李大钊就会领回来一把欠条。后来,为了不让李家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交给李夫人。
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感染了许多人。在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募捐中,就连政见相左的汪精卫也捐了1000块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_,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李亚中说,“祖父被杀害后,一家人颠沛流离。父亲李葆华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还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中断学业,愤然回国,并未获得学位。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篇4
淞沪会战时期,上海宝山重镇大场失守后,我军侧背失去了屏障,主力部队不得不撤向苏州河以南。10月26日,团副谢晋元奉命指挥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掩护主力撤退。任务完成后,上级命令谢晋元率部守闸北的卫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是中南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盐业银行四家银行的仓库,称为“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区的泥城桥北堍,是一幢七层钢筋水泥大楼,三面厚墙,仅南面有窗,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抵御抗日寇本的中型山炮轰击。
当时四行仓库西面的乌镇路与北面的国庆路已被日寇占领;南面是苏州河,东面是公共租界,此时谢晋元营实为“四行孤军”。
谢晋元进驻四行仓库后,迅速组建工程队,设计一种分解式的钢筋水泥碉堡,再利用原有房屋、残墙及沙袋、钢板构建工事联结,做成一道道互相支援、火力交叉的纵深防御网。他要求营、连长仔细检查工事建筑是否坚固。一天中午,敌人突然向我军驻地猛轰,炮弹如暴雨般落下,掩蔽部附近一座的四层楼房被炸成平地,我军阵地却没有伤亡,有效地狙击敌人疯狂进攻。事后,孙云副班长说:“还是谢长官有经验,否则我们这一班人全牺牲了。”
趁打退敌人之机,谢晋元连忙指挥部队拉铁丝网,堆沙包,设火力点等。在修筑工事过程中,发现大楼南端连着一家烟纸店,店内有电话,且出店门有曲折小道与租界相通。这是孤军与外界联系的渠道。
谢晋元在战斗间隙,谢晋元写信给孙元良师长,表示他抱着为国捐躯“必死决心”跟敌人战斗。
在谢晋元率军跟敌人激战后的间隙,女童子军杨惠敏不顾白天日军的严密监视,扯起一面大幅国旗,跳进苏州河泅过去,潜入四行仓库,把国旗送到谢晋元孤军手中。29日清晨,四行仓库屋顶上一面大幅国旗迎风飘扬。当时闸北一带只有太阳旗在飘动,这面的中国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外引人注目,隔河观望的上海市民无不拍手欢呼,顿时欢声雷动。甚至不少市民从市郊等地赶来,向国旗欢呼致敬,为四行孤军助威,许多人热泪滚滚,久久不忍离去。迎风招展的国旗不仅震奋了我军官兵的心,而且震奋上海市民团结抗敌的决心。不久,上海乃至全国响彻《歌八百壮士》:
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在一次谢晋元部打退敌人的时刻,《立报》记者樊放趁机潜入四行仓库要采访谢晋元。当时,谢晋元正在紧张进行作战布署,连忙激动地叫副官转达他的话:“请向上海市和全国同胞致意,感谢同胞们的深切关怀和慰问。为了中华民族,我们将不惜打到最后一枪一弹,流尽每个人的最后一滴血,誓与日寇战斗到底!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气节,请同胞们放心!”
日军决心拔除四行仓库这颗眼中钉,多次重兵攻击,甚至使用连排炮击。谢晋元部队居高临下,机枪、排枪、手榴弹等一齐开火,一次一次击溃敌人进攻,阵地前日军鲜血染红黑土,伤兵凄号,敌尸枕藉。谢晋元向上级报告战况时说:“据了望哨报告,毙敌在八十名以上,二十八日晨六时许,职亲手狙击毙敌二名,租界民众观看者拍掌欢呼。”
经过四天四夜的惨烈战斗,日军集中兵力、火力猛烈攻击,但我四行仓库守军岿然不动。在短短4天里,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我军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我军仅阵亡7人,伤56人。
日军见硬攻不行,便转而威胁英、法租界-,限令他们命“四行孤军”48小时内退出四行仓库,否则日军将冲入并占领租界。英、法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威逼蒋介石政府下令谢晋元守军撤出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9日,谢晋元预感到形势严峻,写下了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10月30日晚谢晋元接蒋介石的手令:“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谢晋元只能筹划如何安全撤退。第二天,敌人趁我军撤退时,以飞机大炮猛烈攻击四行仓库,并派兵狙击。谢晋元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迅速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部队退入英租界后,被英军解除武装,送往胶州公园“孤军营”。
后来,日本人买通内部叛徒杀害了谢晋元,时年仅33岁。上海人民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谢晋元,建立了晋元中学,还建造了晋元路。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篇5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篇6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之后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明白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带给。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十分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齐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最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先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篇7
明朝时候,有个着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
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一年,郑和才10岁。
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7篇相关文章:
★ 中国工作报告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