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能够产生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的作用,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时一定要强调内容具体,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面疫情个人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2023面疫情个人事迹篇1
--,男,56岁,汉族,--如东人,18岁入伍,服役于闻名全军的“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一军一师一团,曾参加1984年7月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退役转业,任如东县民政局财务科科长、监察室主任、救灾救助科长,2019年3月任如东县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科科长。先后荣立5次三等功。
在这个新春佳节时期,一场来势汹涌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华大地,疫情发展举国关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自觉践行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尽忠职守、无私奉献。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每天认真协调保障应急中心视频系统畅通,为省市县疫情防控会议和信息上传下达做好服务保障,闲暇之余,才有时间照顾近期刚做完手术在家静养的爱人,他舍小家为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作为一名参加过实战的退役军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攻坚战斗中,--贯彻听党指挥的优良作风,服从领导安排、履职尽责、鞠躬尽瘁、奋勇拼搏,在广大群众阖家团聚的大年初一,他仍然坚守岗位,认真值守,为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默默奉献。在局党组布置无物业小区卡口执勤任务时,他第一时间响应,主动参与卡口设置、讨论人员编组、编制值班表,积极参加第一班执勤,为全局工作人员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同志在前期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切实做到了心系人民、行为人民,他工作积极、作风优良、成绩突出,是一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忠诚战士!
2023面疫情个人事迹篇2
高守建,男,197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头等网董事长,淄博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守建冲锋在前,主动请缨担当社区防控志愿者,及时购置防护物资送上“及时雨”,献智献力推动退役军人创业园各项工作全面进行,用实际行动书写“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应急值守不退却。疫情最为严重时期,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高守建第一时间冲在一线,加入到群防群控的队伍中,在淄博高新区天府名城、盛世名苑小区担当疫情防控志愿者,排查小区进出人员、车辆,严格进行“两核三问一测温”,执行卡点值守任务。他还积极引导群众科学积极应对疫情,为社区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自费抗疫不言悔。在防疫物资紧缺时,他为了让坚守一线的同仁们能够做好工作的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通过各种渠道“抢”到口罩1000个,解决了大家后顾之忧。他还带头向值守点捐赠“初心启饮”饮用水、一次性水杯等物资。随后又多方筹措购买了1吨高浓度84消毒原液,在当时感染风险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先后给高新区火炬社区、博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博山区人民武装部、淄川区太河镇前怀村等送上疫情防控“及时雨”。
献智助力不停歇。为更好地为退役军人贡献一份力量,高守建积极推动淄博市退役军人创业园筹建,主动对接相关部门、设计单位,在“战疫”期间坚持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整合各类资源、链接各类平台,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健推进中。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役军人,高守建无论何时、何地都依然将保家卫国的初心使命记在心间,时刻准备冲上一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2023面疫情个人事迹篇3
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郭海鹏,刘爷爷今年86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历,但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说,刘爷爷终于放宽心同意试一试。3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温暖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紧张的情绪,刘爷爷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的94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了十几年的icu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疫情发生后,郭海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的博士后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2023面疫情个人事迹篇4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普通人不普通的灵魂。譬如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社区志愿者们,他们勇担责任、践行使命,不断创造“舍小爱为大爱”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
市人才服务中心支部委员方荣,今年47岁,家住刘口花园。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每天在社区门口开展志愿服务,参与蔬菜水果的分发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我不能闲着,得出力啊!”这是她常挂嘴边的口头禅。此外,她常常在社区微信群转发防护常识、传递抗疫正能量,鼓励大家坚定信心、共度时艰。
3月5日,如往常一样,方荣一大早就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值守工作中。可刚吃完晚饭,她突然被家人电话告知,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公公从黄荆小区的住所不慎走失,而家人因疫情无法外出找人。放下电话,方荣焦虑万分,因为她有公务在身,不能擅自出小区大门。思忖片刻后,她马上联系黄荆小区社区书记李同成请求帮助,当晚在李同成书记和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其公公被顺利找回。
“有国才有家”,为了心中的大爱,方荣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小家,选择守护刘口花园小区的大家们。虽然在关键时刻她没能亲自守护自己的公公,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她的所作所为对得起党和人民。这就是一种大爱!我们相信,当无数人的大爱汇聚在一起时,这场疫情就一定能早日结束!
2023面疫情个人事迹篇5
“妈妈,你要保护好自己哦。”“妈妈,你放心,我们有‘代班妈妈’张老师呢!”2月16日,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张梓欣和张梓悦姐妹俩,正在用党员老师张一萍的手机和妈妈视频。
姐妹俩的妈妈金玲玲是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也是衢江区首批援鄂医疗队伍中的一员。2月9日,金玲玲和同行的医护人员一起奔赴武汉,由于丈夫工作比较忙,她把一对双胞胎女儿托付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为了让一线医护人员能够在前方安心战“疫”,衢江区从生活服务、人文关怀、安全防护、组织保障4个方面,为医护人员及家属提供暖心贴心服务,特别是对援鄂的医护人员,实行“一人一帮扶”的个性化定制帮扶举措,切实解决医护人员后顾之忧。
学校要上网课,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不会使用电子产品。了解到金护士家的情况后,衢江区教育局立即安排党员教师张一萍作为姐妹俩的结对教师。张老师不仅第一时间给两个孩子送去了平板电脑、课外书和新学期教材,还坚持每天上门给孩子辅导作业。
“张老师,你看我今天戴的发卡好看吗?”“老师,我的发卡是蝴蝶结。”几天下来,两个孩子跟张老师越来越熟悉了,一见到张老师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会经常跟她们聊聊天,孩子们也会把心里话跟我分享,感觉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我就是她们的‘代班妈妈’。”张老师说。
2023面疫情个人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