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的事迹中,我们能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在平常生活中,大家都会碰到过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不陌生,我们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养殖猪的事迹材料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篇1
“在甘肃文县碧口镇,很多人都知道剪子沟,因为那里有人养娃娃鱼,特别是他们的娃娃鱼滋补汤,特别有味儿。”不久前,在一位食客的介绍下,我们采访了许德彦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了解了他的生态生财之道。
出文县碧口镇向南14公里,记者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找到了许德彦家所在的水蒿坪村剪子沟社。这里群山环抱,生态良好,溪水清澈见底,养殖基地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000余尾娃娃鱼幼苗和1000余尾商品娃娃鱼长势良好,特别是200余尾种鱼,被许德彦视为珍宝。
“你们看,我这条最大的种鱼重32斤,是我的镇场之宝,有人出价50万元,我都没舍得卖。”许德彦很自豪地说。
许德彦曾是一名国企员工,因为公司破产,下岗后自谋出路。东奔西跑中,他意识到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藏着致富经。从2007年开始,许德彦一边尝试养殖娃娃鱼,一边经营农家乐,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人种茶叶,这让他和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的娃娃鱼是真正的原生态养殖,用山泉水养殖是我们养殖场的特色。”许德彦说。
目前,虽然人工养殖娃娃鱼的市场价格大幅回落,武罐高速公路却给这里的乡村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许德彦非常看好发展乡村旅游,他利用流转的近10亩土地作为娃娃鱼养殖基地,并配套茶园观光发展了集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农家客栈,旺季每天可接待游客200人左右,其中,慕名而来的北京、成都等地游客也不在少数,仅今年夏秋季节就接待游客3000多人。在许德彦的带动下,文县源泉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在剪子沟村成立,7户社员共种植龙井43号及其他品种茶叶120多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获益颇丰。
谈及今后的发展,许德彦说:“相比四川、陕西,我们这里的旅游业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寻求有资金实力的人共同开发,共同打造新的旅游环境。”他还说:“发展乡村旅游,网上营销更有效,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不通网络的难题。”
村里如何抱团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许德彦心里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计划,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篇2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纯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16年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纯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篇3
张宏兵,男,汉族,1981年出生,大水坑镇向阳村马沟自然村青年农民。初中毕业后,先后在银川、盐池等地打工,在外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09年底结婚后,当夫妻两人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0年初,张宏兵在陪家人去吴忠看病返回途中,不幸发生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来的打击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阴影,巨额赔偿让张宏兵负债累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困难并没有击垮这位青年农民,处理完交通事故,张宏兵积极调整心态,凭借自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学习养殖技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购买50多只基础母羊,发展养殖业。
2014年,村干部了解到张宏兵家的情况后,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主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养殖中的困难,帮助扩大养殖规模,新建羊棚4道,基础母羊增加到230只左右,实现了年纯收入10万余元。
在2015年他主动求变,经过长时间的对盐池县市场考察发现,盐池县养殖肉牛的养殖户比较少,市场前景好、利润高。随后他走访多地,向周围了解养肉牛的基本知识,学习经验,通过网络和翻阅各种养殖书籍,了解更多养肉牛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摸清情况后,张宏兵将养殖的200多只基础母羊,全部出栏,改养肉牛。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由于肉牛成本高,需要资金量大,在村集体的协助下,他向信用社借款27万元,村互助资金贷款1万元,购买40余头肉牛,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2016年肉牛年出栏20余头,纯收入20万元,他用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为了我村率先脱贫的致富能手。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在发展致富中,张宏兵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艰苦创业中,得到了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总想着为村里的发展做些贡献。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思索,他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养殖肉牛。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与指导下,他带领5户村民,其中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了盐池县天顺祥种养殖合作社,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并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市场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2017年5月,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带领村民一起进行滩羊育肥。有村民想和他一起育肥滩羊,由于缺资金,张宏兵主动为其担保在信用社贷款20万元,年终实现人均增收10000元。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如今,张宏兵已经成为向阳村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同时,张宏兵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肉牛、养滩羊经验。
2017年,张宏兵的养殖场共出栏肉牛40头、滩羊200多只,收入55万,现存栏滩羊180多只。下一步他将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每当提到张宏兵这个人时,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种树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篇4
养殖狐狸,当然是卖狐狸皮了。狐狸皮的价钱要看狐狸大小,还要看狐狸的品种、毛发纯度、毛绒长度、密度等。这几年,黑龙江伊春市大昆仑经营所职工靠养狐走上了一条致富路。经营所现养殖狐狸3000多只,有两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加上散户,一共有6户养狐户。这6户,个个精通“狐狸经”,都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江湖”。
走进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养殖基地。饲养员孟凡珍正在给狐狸喂食,小家伙们一跃而上,不一会儿就将食槽舔了个干干净净。记者好奇的向孟大姐打听起了养狐狸的“秘笈”。孟大姐说:“狐狸的伙食比人吃得都好,主要是鱼和肉,煮烂了拌上饲料,一天三顿,只有吃得好了毛发才能漂亮。养狐狸不难,但确实是个辛苦活,不能怕脏怕累。我们这儿养了1500多只狐狸,要喂好它们,是个大工程。”每年的6月份是狐狸的产仔期,别看它们个头小,但肚子里装的崽子可不少。一只母狐一窝能产崽10只左右,但是幼崽的存活率常常只有一半。狐狸在怀孕的时候非常“矫情”,容易受到惊吓而流产。谁家要是结婚放个鞭炮或者雨天打几个大雷,都容易让它们流产。怀孕期间,母狐狸需要静养,还得吃点好吃的,除了食物要保持新鲜以外,鸡蛋、牛奶等蛋白质高的东西是它们的最爱。养殖户最怕的就是狐狸生皮肤病,发现不及时,相邻笼舍就会一片片的病倒,那损失可就大了。
在大昆仑经营所,提起养狐大户李学峰,那是无人不知。来到老李家,院子大门刚一开,一群大狗小狗呼啦一下子冲上来。李学峰一边“掩护”记者一边解释:“养殖场人手不多,这些狗是狐狸的保镖,所以霸气十足。”这几天,李学峰正忙着给狐狸调笼,这样做是为了把大小相近的狐狸归置到一处,方便管理。宽敞整洁的院子里,装银狐、蓝狐的铁笼子一字排开,一只只欢实的狐狸在嬉戏、玩耍。在李学峰的精心饲养下,这些小家伙个个毛发光亮、目光炯炯,见到有人闯入,怕生的用警觉的眼神四处张望,不怕生的扒着铁丝笼来回窜动。李学峰笑着说:“很漂亮吧!这是种狐,但是不能卖,还要指望它配种呢。”
今年已经是他养狐的第10个年头了,2005年,怀着发家致富的梦想,李学峰从外地引进20只种狐。初来乍到没经验,第一年下来基本没什么收益。经过一步步摸索学习,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到2010年,李学峰的养殖场已经发展到有种狐100多只了。这几年,皮毛市场一直很景气,连续几年狐狸皮都卖上了好价钱。现在,他的养殖场已经有狐狸1000多只了,每年能卖800多张皮,多是河北、辽宁等地的客商上门收购。除去人工、饲料等成本,每张皮能盈利300多元,保守估计一年也有20多万的.收入。养狐狸,一年一窝,基本都是6月产崽,12月份卖出。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宝贝,李学峰充满信心地说:“明年,我要继续扩大规模、丰富品种、提升技术,把养殖场搞得越来越红火”。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篇5
王显裕,来自吉安市万安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在沿海打拼多年的王显裕看来,生他养他的农村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典型王显裕:养殖让我扎根农村。于是他回到农村发展养殖业,从养竹老鼠到养猪、养鹅、兴办小型饲料厂,初步形成综合养殖规模。他用自身的创业经历告诉大家: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农村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王显裕来自吉安市万安县一个偏远的农村,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之一。2004年从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满怀信心去到深圳寻求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到深圳找工作几经挫折,王显裕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
工作之余,在一家电脑维修店做兼职。有一次,王显裕和客户起了争执,最后却以挨打、陪钱、道歉收场。通过这件事情,王显裕发觉自己单纯、憨厚的性格很不适合在城市生活。或许,熟悉的家乡更适合自己,他便开始留意一些适合在家乡发展的项目。
2008年,在一次朋友聚餐时,王显裕品尝到红烧竹老鼠的菜肴,就业参考《大学生创业典型王显裕:养殖让我扎根农村》。就这样,他看到了商机:家乡有着丰富的野生竹老鼠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竹老鼠所需的食料,而且竹老鼠的价格高,大小餐馆需求量大!养殖这个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干就干,他回到家乡利用自家的房屋,搭鼠窝,买鼠种。养殖就这样正式开始,他也从一个it人士变成了一名养殖户,每天穿梭于各个饲养间,投放饲料、清洗餐具、打扫卫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做。
短短的半年多时间,他的竹老鼠从当初的40只发展到现在的300只。根据竹老鼠的生长规律,它的繁殖会成几何级数增长。虽然卖出的第一批商品鼠的销售额只有不到2万元,但感到高兴的是,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不出一年就能实现产值十几万元。
饲养竹老鼠,除了需要像毛竹和芦苇等粗饲料以外,还要给它们喂一些玉米、豆粕和麸皮等精料。精料配多了,竹老鼠吃不完会变质;少了又不够吃。为了能使精料供应正常,又能实现多元化经营,王显裕便兴建了养猪场和饲料厂。如今已初步形成综合养殖规模。虽然目前的规模不大,但一年后将可以发展到竹老鼠3000支、肉猪2000头、鹅2万支,产值超过400万元,同时也可以带动周围乡亲一起致富。
王显裕说:“虽然农村的创业条件艰苦,但我无悔,因为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准了发展的方向。我认为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只要是适合自己发展的,那么农村和城市一样,都有我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篇6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篇7
野鸡又名雉鸡,是集肉用、蛋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名贵野味珍禽。虽然是一项很有前景的致富项目,但在我县,还没有大规模养殖野鸡的养殖户,张丹丹怎么就发现了养殖野鸡这条致富路的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下。
在我县古恰镇仓粮村有一户人家,院子挺大,但都被一张张大网扣住了。走进去一看,满院子里跑的都是鸡雏,细看还和普通的肉鸡或蛋鸡的鸡雏不同。据这家女主人张丹丹介绍,这些都是她养的野鸡,有八百多只,野鸡不像驯化了的家鸡,飞行的能力还没退化,但放在笼子里养,野鸡的羽毛又长不好,所以只能在院子里扣上网防止野鸡飞走,又能达到散养的目的。
说干就干,张丹丹从网上查找资料,翻看养殖野鸡的专业书籍。和父亲一起研究养殖的一些技巧,注意事项,并把院子和屋子都重新按照野鸡养殖的要求修整一番。在今年六月份,购进了第一批野鸡雏,但是因为缺乏大规模养殖的经验,损失了不少。
第一批五百只鸡雏的损失,给张丹丹非常大,她也一度想到放弃,但是她是个重承诺的人,小女子却又一颗君子之心。第二批五百只鸡雏她硬是咬着牙给取回来了。
即使张丹丹知道,喂一些饲料,野鸡雏长得会快一些,体质会强一些,她的损失也会少一些,而且野鸡的体型也会均匀一些,卖的时候,价格也会高一些;但是张丹丹,没有,她坚持绿色养殖,尽最大可能保持野鸡肉和蛋的天然口感。
在张丹丹的养殖场里,我们发现公鸡比母鸡多。原来,野鸡无论从外观还是肉质方面,公鸡都比母鸡受欢迎,公鸡全身的羽毛特别漂亮,,非常光滑,体型还较大,而母鸡全身就一个颜色,个头也特别小。但是,公鸡好斗,稍不注意就会将母鸡或体型小一些的野鸡啄伤,造成严重损失。所以,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张丹丹就给野鸡带上了 “眼镜”。
由于我县还没有完善的野鸡销售市场,而且张丹丹的家就在大广高速边上,所以她打算在野鸡出栏以后都是销往外地。同时,她也想在我县打开一种独特的销售方式。
当记者问张丹丹有什么长远打算时,她说没有太远的,就是打算明年把鸡舍盖起来,再一点点的,把家里的四晌的林地圈起来,在林子里也扣上大网,搞林下养殖。
养殖猪的事迹材料7篇相关文章:
★ 家和事迹材料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