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过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比较熟悉,我们如何书写事迹材料呢,在平常学习中,大家都一定碰到过事迹材料,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同志困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同志困事迹材料篇1
2017年9月,朱陈调至纪检监察系统,任盐城市纪委第二十一派驻纪检组副组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向领导同事请教,晚上经常研究政策文件到深夜,很快就成为行家里手,不少人喊他“智多星”。
他善于从细枝末节发现问题,并立马着手解决。当发现少数市直部门执行处分决定打折扣时,他认真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纪律规定,从工资变动、考核定档、教育帮扶等方面,制作了处分决定执行对照表,各项要求一目了然,便于落实检查。针对巡察期间发现的公职人员兼职取酬问题,朱陈建议开展“清风一号”行动,进行专项清理整治。短短3个月内,市县两级纪委收缴各类违纪所得1000多万元。“清风行动”至今仍是盐城市纪委监委的工作品牌之一。
2020年12月,盐城市纪委监委第九监督检查室成立。因业务精湛、业绩突出,朱陈被任命为室主任。在首次室务会上,朱陈表态:“我会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尽最大努力干好工作!”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任务第一个上,面对由监督办案新手组成的团队,总是默默鼓舞和支持着身边的人。九室副主任陈遥说:“他的脑海里永远都在盘算着案件。”
2021年1月,九室成立后即迎来第一场硬仗——查处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腐败问题。供销系统改制已久,积累矛盾多、关系复杂,很多当事人都难以联系,查处难度很大。朱陈带队走遍全市所有县(市、区),白天到基层走访调研,搜集线索;晚上召集县镇纪委同志,围坐一桌,从一摞摞材料中分析研判、努力寻求案件查办的突破口。他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每天到凌晨一两点才返回住处休息。在他的指导下,仅射阳县就发现坐收坐支、违规发放福利等问题线索60多条,党纪政务处分15人。
2021年3月,九室又迎来另一场硬仗——全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政法系统案件涉及面广、敏感性强,他顶住压力,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全室一起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山头”,累计梳理分派8202件举报件,平均每天研判28件。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政法干警199人,留置11人,处分处理256人,60名政法干警到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或说明问题。
在朱陈的带领下,作为盐城市纪委监委组建时间最短的团队,九室成立的第一年,线索处置数和立案数就在市纪委监委同类部门中名列第一。九室负责联系指导派驻市卫健委的第十五派驻纪检监察组立案数在市纪委监委20多家派驻机构中名列前茅。
同志困事迹材料篇2
群众的期盼使他成为人民的好公仆
柴生芳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官”。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在临洮,他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县323个行政村,他走了近300个。
看着长达140页的临洮县扶贫攻坚6年《方案》,我就想起了柴生芳的心血和汗水。省委作出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战略部署后,柴生芳认为,要落实省委精神,就必须首先摸清家底、了解农民意愿。在他的提议下,县里组成三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各行政村摸底核查。他还指导设计了一份详尽的“‘三农’情况普查表”,大家都惊诧地说,柴县长真是把工作做到家了!
看着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施工现场,我就想起了柴生芳抓工作的执着。柴生芳说:“当县长,就一定要让老百姓能走上硬化路,喝上自来水,住上砖瓦房。”他先后六次到交通运输部汇报项目。如今,投资9亿多元的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落地临洮,两年内将修建各类道路1100公里。
看着柴生芳坐过的那辆旧越野车,我就想起了他丈量过的城镇和山村。今年4月29日,他去一个村调研。途中,一辆摩托车挡住去路,随后又围上了20来人。柴生芳弄明白了群众恼火的原因后,又走访了七八个农户。回到县里,柴生芳就跟我沟通,决定第二天就派调查组进村。根据调查结果,重新确定了低保户,向群众公布了集体收入情况,乡党委调整了村支书。村民们没有怨气了。
就这样,一桩桩、一件件,柴生芳同志模范地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践行了共产党员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成了人民心中的好县长。
不懈的追求使他成为时代的好榜样
柴生芳普通而又光辉的经历,生动地印证了这句话—“要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事实证明,当初组织选择他是完全正确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严三实”,为班子成员树立了标杆。
看着柴生芳办公室那扇已经紧闭的门,我就想起了他开门办公的往事。
看着这一摞熟悉而又陌生的笔记本,我就想起了柴生芳平凡而又伟大的点点滴滴。
他在笔记本里经常这样记下他的心声,“不为官大官小而烦恼,不为利多利少而计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柴生芳笔记本的扉页,大大地写着“此木生芳”。他用这4个字诠释了自己的名字,诠释了自己的追求,诠释了自己的人生。是的!他就是一棵参天的大树,沐浴着党的阳光,植根于百姓的大地,向着他所热爱的人民,永远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
同志困事迹材料篇3
8月26日,安定区召开区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优秀共产党员柴生芳同志的先进事迹。
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中共定西市委关于追授柴生芳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和《中共定西市委关于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柴生芳同志学习的决定》文件精神,中心组全体成员一致认为市委的《决定》准确评价了柴生芳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攻坚克难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辉形象,表示衷心拥护市委的两个《决定》精神。
会议组织学习《“此木生芳”润民心》、《柴生芳的最后一夜》、《用生命书写忠诚》、《村民眼中的柴生芳》、《此木植陇原热血映岳麓》、《信访群众缘何吊唁柴生芳》、《学习柴生芳,争当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等5篇重点记叙柴生芳同志生前先进事迹的媒体文章和2篇评论后,大家被柴生芳同志“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所感动,被他热情宽厚的胸襟、勤奋好学的追求、敢于担当的勇气、根植于人民的情怀、勤政廉洁的意识所震撼。大家认为这些媒体文章和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事例展示了柴生芳同志无私无畏、植根基层、用生命书写忠诚的价值追求,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起为人、为官、做事的精神标杆。
会议要求,要把开展向柴生芳同志学习活动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推进全区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以优良的作风推动全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会上,曾经与柴生芳同志一起共事或交往过的部分中心组成员踊跃发言,与大家分享了柴生芳同志生前亲躬亲为的感人事迹,深切缅怀这位曾经的“好同志、好战友、好领导”。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柴生芳同志为榜样,心里装着人民,倾注真情为人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凤翔镇党委书记张宝晨说。
同志困事迹材料篇4
“张桂梅老师建校育人、教育扶贫的全过程,我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华坪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向天的宣讲,带着大家回顾了张桂梅老师走过的这一路。
她1975年来到云南,并在这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家庭的不幸、疾病的困扰没有摧毁她,反而给了她更多动力。
为了不耽误学生中考,她把学生送进考场才去做手术,从体内切除了重达2公斤多的肿瘤。她的病情反复发作,可为了不影响学生们学习,坚持边上课边吃药治疗,“我是老师,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她没有孩子,也没带过孩子,可为了照顾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她住在福利院,把年仅1岁的孤儿背在身上哄他入睡。“妈妈!妈妈!”孩子总爱依偎在她身上这么喊。
张桂梅不忍目睹贫困山区女孩因贫失学、因传统观念失学,她毅然决然开启了创办免费女子高中之路。为募集资金她承受着委屈,把所有的质疑抛之脑后,坚持四处奔走、不断呼吁。
2008年9月1日,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正式开学,那是张老师最快乐的'一天。“回顾华坪女高艰辛的创办历程,是她把绝望变成希望,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深深地打动了我。”李向天说,从张桂梅身上,他看到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本真。“她是华坪的骄傲,也是我永远的榜样。”
同志困事迹材料篇5
金永伟曾哭着收到过一份来自滕启刚的礼物。“我家不是穷嘛!我穿的鞋破了个洞,他注意到了,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一双鞋”,略微停顿后,金永伟强调,“是双小白鞋。隔了这么多年,我都记得那双鞋。”顽皮捣蛋的孩子没有因为斥骂低过头,却在一双鞋前落了泪。
滕启刚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送不出价值连城的礼物,却能换回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回应,因为他爱学生的表达,就是捧出一颗真心。
刚结婚的时候,金永伟没有房子,滕启刚就让小两口住到自己那儿,度过了最紧张的日子。“谁家有什么事儿,他都管”,金永伟说:“两口子吵架,他都管”。夫妻吵架,都叫来家里,听听这个问问那个,“滕法官”现场调解,效果显著……这样的场景往往没有特指,因为只要是学生有事儿找到他,他都“一把抓”。
付出真心,收获真情。自1987年毕业,金永伟每年过年都会去看望自己的老师,34年从未间断。
也许就是因为滕启刚总能在大家需要他的时候及时出现,失去他时,才会令人如此猝不及防。回忆噩耗传来的那一天,金永伟连续说了几个“不敢相信”。
斯人已去,他留给人们的印记却因这份真情而永恒不灭。
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材料4
推开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原庭长滕启刚生前办公室的房门,他的那些“老物件”仍在:贴满索引标签的工作笔记、写有“新世纪 开创新思维”的自制笔筒、一个镜片已破碎的老花镜、扶手已磨掉皮的座椅,还有放在打印机旁那本标有“眼巴前要用的东西暂存”的文件夹。
同事们依旧每天过来打扫卫生、给花浇水,仿佛滕庭长从未离开。在大家心中,那个不知疲倦、总是充满正能量的“老滕”永远也不会离开。
“近期,我们全院要搬到新院区,到时,我们会最大限度地保留这间办公室的原貌,因为滕启刚是我们法院的一面旗帜!”院长金峰说。
扎根基层法院30年,滕启刚始终保持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无论在哪个岗位,他从未提过困难,总是把工作做到极致。“全国优秀直播法官”“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办案标兵”“调解能手”“个人三等功”等30项荣誉,是对他一生坚守法治初心、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好见证。
对待工作,滕启刚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他常说:“一个案子,对我们来说,是工作,可对当事人来说,也许就是他的人生。在守护司法公正的这条生命线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20__年,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撤销二审有罪判决,改判民营企业家赵明利无罪,一时间轰动全国。而23年前,一审时准确区分经济纠纷和诈骗犯罪,并作出无罪判决的那个法官,正是滕启刚。
20世纪90年代,鞍山民营企业家赵明利与某公司有长期业务往来,因4次提货未付款,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作为案件一审的主审法官,滕启刚经过两次开庭审理,并对案件证据仔细梳理,认为赵明利没有诈骗的故意和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证据不足,一审作出无罪判决。最终,最高人民法院就二审判决给出的改判理由,与滕启刚的观点基本一致,该案也被业内称为敲响了东北地区“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一槌。
无论是对待企业家,还是对待普通群众,滕启刚始终秉持一颗公平正义之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滕启刚生前办公桌前,副院长侯俊拿起一柄8倍放大镜,向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同志困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
★ 家困申请书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