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的思考和探索,流水账似的读后感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是没有意义的,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3体读后感800字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3体读后感800字篇1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漫漫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不称心之时比比皆是,倘若逃不过,避不了,那就得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否则你就是逃兵,是懦夫,会令人唾弃,会让人瞧不起。
浮生若梦,梦如人生,艰难的人生也好,繁杂的人世也罢,都让人看不清,想不透,弄不懂,参不悟。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逆流而上,我们仍要逆风飞翔,哪怕跌的再重,摔得再惨,也无怨无悔,也在所不惜。若要不枉此生,想要了无遗憾,那就得学会忍受,敢于忍受,而能忍常人所不能之忍,能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方有真胆色,方是真英雄。
而我眼中的'简便是这样一个有毅力,有韧性,有骨气,有胆气,有豪气的女中豪杰!她虽然平凡却不甘于平庸,她虽然瘦小却不会显得弱小,她虽然自谦自逊,却不会自卑自惭。她虽然没有惊为天人的容颜,却拥有魅惑人心的气质,她虽然没有高不可攀的地位,却拥有高人一等的志气,她虽然没有打动人心的才气,却拥有令人折服的志气。这样一个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女人,如何不会引人注目,深深迷恋?这样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斗士,如何不叫人另眼相看,如何不叫人甘拜下风?
人人都很骄傲,人人都有傲气,任谁都不想被当作胆小鬼,都不想被贴上愚蠢的标签,所以,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彰显自己的情怀,为了追求自己的权力,为了寻求自己的爱情,简一直在努力着,奋斗着,追寻着,抗争着。而事实证明,简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选择没有过错,最终她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尊严,保住了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开始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真正的世界无限广阔,一个充满希望与忧烦,刺激与兴奋的天地等待着那些有胆识的人,去冒各种风险,追求人生的真谛。”我希望这句豪情壮语不要成为一种单纯的口号,更不要成为一种不以为然的笑谈,我更希望它能成为我们人生的格言,成为我们行事的准则,也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勇气,奋斗的动力。
3体读后感800字篇2
世上最险恶的是人性。因为嫉妒与自私,邓格拉斯伪造证据,将前途光明的邓蒂斯送进了法院;因为恐惧与自私,检察官维尔福销毁信件,将确信无罪的年轻邓蒂斯投进了黑牢。
世上最高尚的也是人性。因为善良与信任,摩莱尔先生为邓蒂斯四处奔走,自掏腰包给老邓蒂斯置办了丧事并帮他还清了几笔所欠的小债;因为挚爱与真诚,法利亚长老在弥留之际,将所有的祝福都给了他像儿子一样爱着的邓蒂斯,并将所有的宝藏都留给了他,他相信这可以使邓蒂斯得到一切幸福。
于邓蒂斯而言,快乐是短暂的,十四年的囚禁生活,他曾经绝望过,想到过死,然而与法利亚长老的相遇相处,却又给了他生的力量!在书中,我看着他从天堂掉入地狱,看着他从云端掉入地底,看着他从充满希望到彻底绝望,看着他从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变成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复仇天使。十四年的牢狱之灾,使他的外貌、声音、心性、性格也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从坟墓中爬出来,恩怨分明,他以上帝的名义,用仁慈、人道和感激报答了一切高贵的情意。他用复仇之神授以他的权力,惩罚了一切险恶之人。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邓蒂斯也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书中凸显了一个充满正义感和理想主义气息的英雄形象。我想这也正是作者对人性善的一个最终认可,也是这位有着四分之一黑人血统的大文豪身上天生具备的反对不平、追求正义性格的一种显现。
基督山伯爵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最终终于看透世事,正如他对莫雷尔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只有一种处境和另一种处境的比较。必须想到过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乐。”我想,在大仲马的笔下,这生与死的种.种考验,应该就是善与恶的种.种较量吧!
在民主和谐的今天,对于生与死,我想说:存善念,说善言,做善行,让善良的阳光普照耀每一个心灵,让生与死不在是考验,而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
3体读后感800字篇3
对中国人来说,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父亲,是一位伟人,是中国人心中的信仰。但是,他是如何成为新中国的建立者的呢?他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他的世界是怎样的,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他的视界又是怎样的,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他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
毛泽东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徘徊的,是崎岖的,忽上忽下,忽进忽退。在这条道路上,他在不停地修炼自己,磨练自己,塑造一个伟大的形象,锻造一颗强大的心。这颗强大的心,是沉着的,是冷静的,是“定”的。如果一个人的心永远是晃晃悠悠,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呆着的话,这个人绝对不会成功,绝对不会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个强大的心的背后,藏着许许多多伟大的传奇,这些传奇一点一点地累积,造就了新的中国!
人,是什么?是一个点。人与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有的复杂,有的清晰明了。这个关系,就是线。许许多多的点,构成了一个人群。一个又一个的人群和许多线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庞杂的大网。这,就是社会。而毛泽东的视界,就是这张网,而不是自己的那个点。现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国家级的人物,目光只在那个小小的点上。长此以往,这个网将不复存在,点点们也会像一盘散沙在宽广的大地上漫无目的地滚动。
这样看来,毛泽东是个有目的、有遥远的目光的人。
同时,我认为毛主席是个不冷不热、不温不火的人。也许是因为社会的冷酷,也许是因为家庭的残暴,也许是因为奇怪的性格,总而言之,他的“相”很稳重,但是他的有些行为却看似很随意。他有的事情做得特别认真,有的事情却是淡淡而过。这说明,他分得清事物的轻重。他的一切做法都是跟着理性走的,是跟着那颗安定的“心”走的。但是,毛泽东的一生也不算是完美的、安详的,他也有想错的时候,也有懊悔的时候。他也“杀”过很多人,得罪过很多人。但是,这是一种大局观,是伟大的人才有的视界观。他这么做虽然牺牲了自己,但是拯救了更多的人!
我,是个感性的人。一个感性的人就像是水中的一片叶子,漂来漂去,随着水波游动,没有一个稳定的位置。而毛泽东,他更偏向于理性,这是他成功的关键。理性的人有很好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会因环境或周边的人改变而改变。不过,他们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有点“认死理”,只坚持于自己的想法,而果断地拒绝他人的建议。就像是“是”与“否”之间,理性的人只会择其一,而感性的人会在其间徘徊不定。我不是毛泽东那样的人,但这并不说明我就不会成功。我的视界不像毛泽东的那样宽广、深远,我以为是我还太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不愿意,我不愿意做的事我永远做不成。如果我愿意去扩大它,填补它,充实它,它自然就会变得深远、饱满。
我的语文陈老师曾说到过:“阅读一个人,就像是看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照亮自己。”是的,阅读毛泽东这个人,我找到了我自身上的缺陷,我觉得自己在迅速成长。但是,我不会成为他的复制品。我只会从他的身上看到我的不足,我会去弥补这些不足,以完善我的生命。
3体读后感800字篇4
古人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没有那壶烈酒醉后消愁,只能手捧残花孤自哀叹。我曾在牛奶箱中传去无声的呼唤:
我是谁?我在哪?我该往哪儿走?
我一生都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在追寻途中感动过迷茫,那么,我的疑问该如何得到解答呢?
人生就如一场对弈,我该如何走?我该怎么走?每一缕错综复杂,每一步迷惘从容。但当我一觉醒来,却发现棋局为空,手傍黑白。每一角黑白冲锋,每一次合围突破,全意凭己。
“地图是一张白纸,这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
在时光的转角处踏步向前,不惧风雨……
棋局之生死,全掌握在你手中。
我想要,给自己绘出暖阳,描下春草,涂上一路艰险伴着満程微笑。
天空于我只是淡淡的蓝色,昨日的悲伤,往年的痛苦,我且不铭记;左岸的信仰,右肩的企盼,眼前的那路鲜花,于我才是真。
快乐与忧愁不是两个对立面,而是生于同一世间的亲兄弟,无忧愁就不会有快乐,无快乐自然也无忧愁之处。
沿途的风景和终点的曙光是如何斑斓的色彩,只有一步步走,一点点驱散迷雾,一阶阶攀上山巅,才可能欣赏得到。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成长,哪怕有些成长我们根本不想要,有些代价我们根本不想付出。于是我们一点点慢慢抽离自己,以前的那个笨拙的自己,迷途的自己,彷徨的自己。我们总要保留一些东西,让我们得以还是自己……那就留下自己最初的那颗心吧!自己出生时就带有的那份纯真。
我知道了……
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答案,我终于看清了我的真切,我终于走出了迷雾重重。
何曾几时,我迷惘于多愁善感之间。我一直在追寻人生之真谛,把自己囚禁在无穷无尽的牢笼中苦不堪言。何曾几时,我流连于道听途说的真谛之中,生活的浪花却又把我拍上现实的沙滩,蓦然发现载满真理贝壳远不止一个。何曾几时,我才悟得苦乐于人生之意义,烦恼从未受时间侵蚀,唯有乐观,大抵才是快乐如此罢。
若你也感到迷茫,请投一封咨询信,投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牛奶箱……
3体读后感800字篇5
前不久,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我觉得鲁滨逊是个勇敢、顽强、有智慧、生存能力特强的人。
鲁滨逊很想去航海,但他还不了解航海知识,于是他邀请朋友们一起去,许多人都拒绝了他。一个不相识的人愿意同他一起去航海。他们到了海上,被海盗抓住了,当了海盗的仆人。鲁滨逊找到了一个机会和一个男孩逃了出来,一群好心人帮助他们,想把他们送回家,可是半路船翻了,只有鲁滨逊幸存下来。他在大海里乘独木舟到了三个小岛,最后终于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小岛住了下来,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一次与食人族作战的时候,他救出了一个即将被吃掉的野人。后来,野人成为鲁滨逊的仆人,鲁滨逊给他起名叫“星期五”。再后来,鲁滨逊救出被船员抛弃的船长、大副和旅客,同他们一起制服了背叛的船员,夺回了船,一起回到了故乡。
鲁滨逊敢于不惜一切代价去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他能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他身处绝境却不顾生命危险去救别人,这些都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或等待别人的帮助,自己从不努力去争取,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想,如果身处绝境的是我,我会怎么做?如果困在海里或岛上的是我,我会怎么做?哇哇大哭?躺下睡觉?还是发个求救信号等别人来救?我能去救另外一个人吗?我还能回到家吗……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虽然我知道我不一定能像鲁滨逊那样勇敢、聪明,但我会努力学习成为像他那样顽强和勇敢的人,要有志气,有毅力,能吃苦,这样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成为强者,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做到自保自救。
3体读后感800字篇6
读毕,合上书页,那种大梦初醒的懵懂,与心中难胜的酸涩,无处排解,也无人可与共情同感。再翻开这本书,心中的波澜仍久久不能平息,苦难、压抑、沉痛、悲惨......
那个老人在无限好的夕阳下淡然地讲述着一个关于活着的故事,他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生活似乎没有放过那个老人,丝毫没有给过他喘气的机会。从风光的少爷到落魄的穷人,一次次的`绝望,在死亡的边缘,又拼命地活着,经历了亲人一个个的离去,仍拼命地活着。
那个老人就是福贵,一个贯穿全书可怜又可恨的人,或许是他不知珍惜的挥霍无度,透支了他这一生的幸福,以至于前半生的“甜”,要用后半生的“苦”来偿还:因赌博而败掉所有家产,历经自己父亲的死亡,进城为母亲找郎中却被抓去做壮丁,几经波折回乡时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因献血过多身亡,凤霞也在难产中结束了生命,妻子有珍也在三个月后去了。命运并未停止曲折——福贵又亲历了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
当读到苦根去世的时候,我以为福贵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会随之消逝时,使我出乎意料的是福贵对一切的坦然。我细细思索,如果福贵也离开人世,那“活着”又作何意义呢?余华在序言中写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么一切又是情理之中。
晚年的福贵铅华褪尽,较之于青年、中年的他,多了几分闲趣,一份释然。“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读到这里时,本来已经盈着泪水的眼眶止不住地倾盆而下,是掺杂着怜悯、感动、敬佩的泪。即使身处黑暗满身疮痍,也能在某天等到透进黑暗缝隙的微小光芒。福贵啊,可真是个鲜活的英雄,不甘屈于生活之下,奋力跃然其上。
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至少还活着,泪已流尽,绝望也已消遁,剩下的属于坦然。于是这位老人与命运达成和解,他铭记自己的一切,他不打算选择逃避,选择遗忘,选择“木讷”,他知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比什么都好。
3体读后感800字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