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6教案及反思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具有反思性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学习经验,教案准备完善,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面对学生提问,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6教案及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6教案及反思7篇

认识6教案及反思篇1

活动目标:

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活动准备:

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

清明节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

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

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三、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1、播放图片

2、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们)

四、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五、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那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呀,你们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扫墓、踏青、春游,并拍下一些照片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我一直在考虑用不用告诉幼儿一些如今不文明的一些祭奠方式。但经过和大家的讨论研究,一致认为小班幼儿很多的都没经历过扫墓,并不知道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当还给幼儿一个纯净的心灵,不该知道的就不要让他们知道。在整个活动中,我以谈话法为主要活动方法,通过幼儿的讨论、已有的社会经验及观看视频,从而使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方法。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幼儿兴趣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是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播放清明节习俗课间的时候没有对一些习俗进行简单的讲述,只是一遍而过,效果不太明显,幼儿记忆不深刻。再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自制简单的花朵,风筝等,既环保,又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认识6教案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形状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多样性;

2、能不受其他图形干扰找出三角形;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

1、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数字卡;

2、星星、正方形、菱形各1。

学具:

1、3条长度不同的纸条(幼儿每人一套);

2、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若干;

3、图形拼图;

4、胶垫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一、探索操作:

1、请幼儿拿3条不同长度的纸条拼摆图形。幼儿探索活动,教师指导。

2、幼儿展示自己的图形,教师集体说说,摆了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条纸条,有几个角。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小朋友真棒!现在我们请出今天的图形客人。"出示三角形引导幼儿数数三角形的角与边各有多少?(教师根据幼儿数出的角、边,在三角形上标上数字)

2、出示星星、正方形、菱形、让幼儿分辨它们是否三角形?

3、出示各种图形,让幼儿把三角形归类放到一边。(二次操作,巩固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4、操作:幼儿人手一图形拼画,请幼儿找出画中的三角形,涂色。

5、向爸爸妈妈展示自己的画。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

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认识6教案及反思篇3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二、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三、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四、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五、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六、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七、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八、放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九、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十、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十一、玩鸡蛋:

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十二、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到春景的美好。

认识6教案及反思篇4

闽侯实验小学 执教老师: 陈春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89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的学习,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学生对小数并非一无所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价格。但是,学生在此积累的关于小数的认识还属于“街头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建立在“街头数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即让学生获得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北京奥运会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唤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出小数。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爱乡的情怀。

2、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读小数,自己进行分析、判断。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通过课件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姚明与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再通过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以及紧接着的介绍自己的身高、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同时,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课件适时地展示小数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预设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教学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有关奥运会中的数据

北京奥运会我国荣获51枚金牌。福建小将何雯娜,以总分37.80 为中国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蹦床金牌,实现了历史突破。 何雯娜,20岁,身高1.61米, 体重49.5千克。在比赛中她空翻高度惊人,最高蹦达8.65米。她的成功,使全体福建人为之欢呼雀跃。

2、引出课题

二、联系经验 学习读写

(一)读一读

尝试读——分析比较——总结提升

(二)写一写

介绍书写——收集典型作业——展示——评讲

(三)说一说

1、出示商品与价格,说说这些商品的价格是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2、介绍课前收集的商品价格。

3、小结

小数点的左边是表示多少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表示几角,第二位是表示几分。

(四)忆一忆

超市中的商品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请你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突出重点 理解意义

(一)、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这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写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长度相等吗?所以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样长吗?所以小数点左边写0,小数点右边的1是表示1米还是1分米?

(二)、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单位的一位、二位小数的含义。

(四)、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像0.1 、0.2、 0.5 、0.8 、0.9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一位小数。其实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呢?

像0.01 0.06 0.10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四、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达到8.65米”中两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2、改写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绍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数猜老师的身高。

5、介绍小数发展的历史。

五、总结评价 促进发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把这节课的最佳表现定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请用一个小数来表示。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要达成这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努力走进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

首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在教学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奥运会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借知识经验促正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小数的读法,学生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中产生的两种正误读法,唤醒生活经验,并借整数读法形成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明确小数的正确读法。再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3、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本人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同时,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生动简练,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其次,整个教学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资源”方面,本人做得还不够,比如,在巩固练习环节,当出示何雯娜蹦床最高过到8.65米,让学生说说“8.65米是表示多少时,一个学生说成865米,此时本人只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课堂中巧妙地说:“看,对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样高吗?那她岂不是成了孙悟空?其实8.65米只比我们的两层楼高一些,那8.65米应该表示多少呢?”通过如此引导,想必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认识6教案及反思篇5

设计意图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数学活动。中班的幼儿对梯形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它的特征还不是很清楚。梯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而幼儿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有效的操作活动,通过幼儿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拼一拼等自身的体验来突破重难点,让幼儿在反复观察、操作、推理中,逐步理解认识梯形的特征。

活动目标

1.幼儿乐意参加数学操作活动,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兴趣并愿意探索。

2.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3.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3套,梯形特征记录表1张,梯形、非梯形卡片共15张,梯形判断实验卡3张,机器人图纸2张,笑脸粘贴若干,石子路操作材料2套,吸管若干,带有平行线的图纸5张,梯形卡片若干,白纸15张,黑笔15支,小筐15个,梯形物体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导入,复习巩固图形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许老师今天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拼图,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拼图。

拼图完成后,引导幼儿复习已学过的`图形并引出梯形。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一)了解梯形特征

请幼儿观察说说梯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几个角?几条边?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梯形特征记录表。

师小结:梯形一共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而且它们还是平平的(用手势做平平的样子)。

(二)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指导语:这里有一些迷路的梯形宝宝,请你们分组来帮他们找找家,梯形宝宝我们就把他贴在有对号的家里,不是梯形宝宝的我们就把他贴在有错号的家里。

师幼共同检查,复习巩固梯形特征。

三、通过摆、找、拼,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设置三组层次不同的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摆一摆、找一找、拼一拼,加深幼儿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第一个游戏:寻找梯形,在机器人的身上找出梯形,然后在梯形上贴上一个笑脸。(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第二个游戏:镶嵌梯形,找出石子路中的梯形石子,并在小筐中找到相应的梯形镶嵌进去。(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 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第三个游戏:拼摆梯形,用吸管拼出梯形,纸板上浅色的线都是平行的,幼儿根据自己对梯形的理解利用手中的材料正确拼摆梯形。(加深幼儿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经验,画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生活中见过的梯形,幼儿回答后,观看ppt课件。

联系生活给梯形宝宝添画,画出生活中大家见过的梯形物品。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认识6教案及反思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别强。利用生活中的图形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一、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活动认识圆形、三角形。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锻炼幼儿的胆量。

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只小盒子 、四颗大小不同的纽扣,三根火柴棒,

2、大头针若干、泡沫板一块、绒线或铜丝若干。

3、圆形、三角形卡片、雪花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球、魔方、饼干、盆碗、纽扣让幼儿观察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如果知道告诉老师,小朋友认识那些图形。

2、小朋友喜欢这些图形吗?

3、今天我们就和这些图形做朋友。

二、基本部分

1、玩纽扣吧,请小朋友把自己手中的纽扣从大到小地排列并数数有几颗纽扣?(4)。问这些纽扣都是什么形状的?并请小朋友把最大的纽扣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

2、找圆形;纽扣是圆形,还有什么是圆形的?让幼儿在教室里找圆形,找到后告诉老师,要大声回答问题,(表、桶、球、水杯)。

3、连三角形:请小朋友用三根大头针随便分开插在泡沫板上。教师用一根绒线把大头针连起来后让小朋友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比一比三角形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4、让幼儿自己动手,拼三角形:请每个幼儿用三根火柴棒拼成一个三角形。

三、结束部分 :

1、发给每个幼儿一根铜丝,让幼儿发挥想象任意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要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幼儿的手脑并用,语言表达能力。

2、给雪花玩具归类:圆形的放在圆盒子里,三角形的放在的三角形盒子里。

3、摆卡片;发给每个幼儿一套图形卡片,让他们有创意的摆出各种组合图形。

4、欣赏图形,让幼儿自己来评价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5、教师总结在课堂上全体小朋友的表现。

教学反思

我利用幼儿的好动好学的天性,让幼儿自己边学边边动手、边观察,在生活中找出各种图形,而且,锻炼幼儿说话、要大声说话,不仅要在科学常识方面学习,还要丰富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利用幼儿动拼图形时,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要想像出他所喜欢的图形才能拼出各种图形,幼儿特别喜欢用铜丝和图形卡片来拼图。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变成圆形、一会变成三角形又变成正方形,幼儿还用卡片组合拼图,用圆形和三角形组合成一只小鸟,三角形圆形正方向组成大象。幼儿特别有成就感。非常激动学习兴趣特别浓。

本节课幼儿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就连胆小幼儿都能拼出简单的图形。这说明幼儿很聪明,只要给他们搭建平台,他们就有机会展示自己,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如果,这节课从上的话,我要给幼儿一支笔,要让动手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如、电视、洗衣机、冰箱、球、车轮、等等

认识6教案及反思篇7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蚕宝宝,孩子们每天采桑叶喂蚕宝宝,为蚕宝宝的家清扫粪便,忙得不亦乐乎。蚕宝宝在孩子们精心照料下天天发生变化,引起了他们的极大的兴趣,“呀,蚕宝宝的桑叶吃得好快呀。”“蚕宝宝又长大了,长胖了。”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蚕宝宝发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蚕宝宝”这一科学活动。

教学要求:

1、了解蚕由蚕卵——蚕——蚕蛹——蛾子的生长变化过程。

2、能细致,有序地进行观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对蚕的生长变化及外形特征进行表述。

3、对养蚕感兴趣。

教学准备:

1、幼儿在自然角中饲养过蚕,对蚕的生长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2、有关蚕的生长变化的教学挂图。蚕茧。

3、幼儿记录过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过程:

1.幼儿回忆并讲述养蚕的过程。

提问:你们养过蚕吗?蚕是么样子的?蚕在长大的时候发生过么变化?

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养蚕经过。

小结:我们最初养的蚕是黑黑的,那是蚁蚕,蚕有头,胸,腹三部分,它喜欢吃桑叶。蚕会眠,眠过了就蜕皮,一生共眠四次蜕四次皮,最后吐丝结茧。

2.认识蚕茧

提问:蚕宝宝到哪里去了?

出示实物蚕茧,提问:这是么?蚕茧是么形状,颜色的?

4、完整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结合图片了解蚕有蚕卵变为黑色的蚁蚕,长大一点后变为白色蚕,再结茧变蛹,然后变为蚕蛾,最后蚕蛾又蚕卵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将自己所作的记录展示,互相交流和欣赏。排列蚕的生长程序图,并依次说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尝试抽茧丝

观赏各种丝绸织品。了解古代人们都是用棉花纺纱织布做衣服:有一天,一个喜欢养蚕的中国皇后,一不小心把茧子掉进开水里,结果她发现这个茧子可以抽出很长的丝来,就请人将蚕丝织成布,结果,纺丝织成的布又轻又滑,就给它起个名字叫丝绸。

反思: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蚕宝宝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蚕宝宝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蚕宝宝长得么样?它有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在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老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领者,支持者与合作者。

在认识蚕宝宝的过程中,幼儿有一个自制“蚕宝宝的记录本”,当幼儿通过日常点点滴滴地观察记录,资料收集,不断丰富有关蚕宝宝的信息。他们所知道的蚕不仅仅是它最直观的外形,生长的变化,还知道了蚕为吃桑叶;蚕蜕皮的原因;怎样测量蚕宝宝的身长——这些是幼儿自己真正有心趣的知识,幼儿不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而且也是在自己的兴趣下组织自己探索的学习。

认识6教案及反思7篇相关文章:

倍的初步认识教案7篇

认识苹果小班教案7篇

认识数字7中班教案5篇

认识数字17的教案6篇

小班认识数字1-5教案6篇

认识6到10的数学教案6篇

认识角的教案最新6篇

认识角的教案模板6篇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7篇

认识角的教案通用7篇

认识6教案及反思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