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五到心得参考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们需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我们每个人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都是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的,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曾国藩五到心得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五到心得参考6篇

曾国藩五到心得篇1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

其一,“治家贵严”。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

其二,知足常乐。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人人皆知的古训,但真正做到的人则寥寥无几。人们对金钱、权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国藩教育子女,“境地须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欢乐的事,快欢乐乐过每一天,我们平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三,慎独。“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独处时谨慎,则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心悦诚服;信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是啊,一个人独处时的状态是最最真实的,于独处时、细微处最可见一个人的素养。外表要整齐严肃、内心要思虑静定,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部分。要有爱民惜物的胸怀,大公无私,到达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读这些话,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完全能够用到我们自身。

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君子要有高远的志向,有藐视帝王、退却三军的勇气,但不要轻易表现出来。他还说,人在遭遇困境时,正是他的品德修养提高之时。这不仅仅要做到胸怀坦荡,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

其五,理财。“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他认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钱财,不能过于安逸懒惰,能走着就不骑马坐轿,要常爬山,锻炼筋骨。不积攒钱财,子女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就会懂得自立。他还时常拿出家里的钱财接济亲戚家里贫困而年纪大的人。

其六,为官。曾国藩认为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这两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让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这两字。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为官不是为一己谋私利,要磊落过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气定、神定、体定”。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过,就当"改去毫无吝惜之心"。为官要爱民。曾国藩每一天早晚两次正餐都和幕僚们一齐吃,席上国事、兵事谈得很少,大多谈学问文章,甚至街谈巷议。这与我们所说的密切联系群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对我们今日仍有进取的借鉴意义。

其七,处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国藩说,一个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后天培养的方面。可举一例: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两人素来不和。曾国藩仕途顺遂,左宗棠却怀才不遇。曾国藩曾对左宗棠有举荐之恩,但两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政见不一样,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国藩在向朝廷报功的奏折中有不实的成分,向朝廷告状,使得两人关系逐渐交恶。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写挽联一幅:“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表达了对曾国藩的敬佩和悔意。

曾国藩所处之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但正是那样纷繁复杂的时局,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图青史虚名,但求为国为民……引之后者几多由衷的赞叹。

曾国藩五到心得篇2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俭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我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当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坚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我,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中央倡导节俭以来,全国人民进取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俭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礼貌的今日,我们党员干部有职责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五到心得篇3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曾国藩五到心得篇4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 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五到心得篇5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五到心得篇6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__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

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曾国藩五到心得参考6篇相关文章:

篮球体会心得体会参考6篇

听讲座的心得体会参考6篇

假期劳动心得体会参考6篇

五子教育心得体会参考6篇

礼仪操培训心得参考6篇

团队心得体会800参考6篇

论中国心得体会参考6篇

梦想课心得体会参考6篇

班级工作心得体会参考6篇

教育家长心得体会参考6篇

曾国藩五到心得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