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学反思是通过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1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精读课文,“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课文就是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这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是很不利的。
对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因此,课前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有关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明白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人们怎么欢迎总理的这一环节,抓住“人们在地上铺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一句话,先让学生看插图,然后说说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见过红地毯?学生有的说在人们结婚时,有的说公司开张时,还有的说欢迎重要人物时,在说到这里时,我顺势说到:“是呀,红色代表喜庆,代表高兴。现在就请你扮演傣族人民了,请你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对总理的热爱吧!”学生们的朗读还是比较激动的。在小学生的心里,国家领导都是高高在上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的和蔼可亲呢?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先让学生自由说说总理的穿着打扮,再让学生读读课文在学生读完后,思考“从总理的穿着打扮上你看出了什么?”学生:“总理和傣族人民一样了。“总理不像我们平常见到的`领导高高在上。”“周总理脸上笑咪咪的,一点儿也不像我平常见到的大官那么严肃。虽然学生没有说出一些好的词语,但从他们的语言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了。
这节课我还特别注重了学生动作表演。周总理来到人群中接过象脚鼓一段,以及泼水时的欢乐场面,让学生离开座位亲自来表演一下,既亲自体会了当时的欢愉场面,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让生自读自悟,……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都会逐步改变和提高的。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2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
?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3
为体现“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感召力,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借史激“情”
通过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和为新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同时,在众多国家领导人当中,我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也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这都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读文中悟“情”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使学生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中心。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4
教学本篇课文,第一次感受到孩子们想主动获取知识,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本节课老师和学生都特别开心。
这篇课文我直接出示课题,先板书“泼水节”,叫学生说说自己对它的了解,孩子兴趣很高,说的比较好,然后我就直接指导写“泼”。写完“泼”,我就把完整的课题补充完整,这时叫学生质疑,学生问题提的到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走进课文。学生自己主动的自由读课文思考,读完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而且回答的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周总理”,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没有举手的,此时学生都看着老师,他们想从老师那里了解这个人物。老师看到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请看大屏幕,老师简介周总理,此刻学生听的可认真呢!
本节课我打乱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学生了解了总理后,人们为了欢迎总理,他们都做了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找到后叫学生看画面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怎样读才能感受出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呢?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效果可好呢。
看图看总理的服饰,再叫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外貌的.句子画出了,学生动作快,找的准,读的好。
本节课在落实课题时,学生在读总理与人民泼水时,感受到他们互相祝福时,在此我叫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句子,总理泼水时泼到老人他会祝福老年人——————泼到年轻人他会祝福———————泼到孩子们他会祝福————————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补充内容非常好,说的内容非常广泛,效果好。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写话训练。此刻如果总理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过泼水节,你会怎样做?总理会怎样做呢?
今后我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喜欢学习语文。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5
?难忘的泼水节》文字虽少,但所呈现出来的场面是热闹的。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充分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激动与兴奋是我在预设教学目标时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在预设教学过程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 利用媒体,拉进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原本,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适合运用媒体营造情境的文本,媒体使用恰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2、 变换形式,提供学生多次朗读的机会。
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给予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学生们尽情高呼: 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泼水节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让你觉得最激动的句子或段落时,学生都分外投入,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6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 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 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 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泼水节教学反思优秀6篇相关文章:
★ 灯笼教学反思5篇
★ 鸟教学反思5篇
★ 观猎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