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观影后,写下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绪,找到内心的平衡,优秀的观后感能够让观众意识到,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可能引发情感共鸣,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味道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味道观后感篇1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不仅是休憩的港湾,也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深的地方。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今天晚上,《朗读者》以家为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明轩机智替弟弟解围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看着弟弟发呆,董卿问皓皓想什么呢,哥哥机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
朗读前,董卿与邹市明、冉莹颖一起聊起家庭生活点滴。一改平日火辣装扮的拳王妻子含情脉脉的说:邹市明作为职业拳击运动员,会让我们的心很多时候都承受不了。其实我以前没有这么勇敢,有一场比赛缺席因为怀孕不能坐飞机,那场比赛结束后他就被送到医院,电话里他却是报喜不报忧。后来我决定与其听别人说,不如直接去现场,可以第一时间拥抱给他鼓励。
对此,邹市明带着歉意表示:我以前真的很害怕她看我比赛,结果那次他不去我反倒有点不习惯。现在比赛每回合休息的时候都会给她传递眼神我很好,每次我都能找到她的身影。
对于带着两个儿子在现场助阵比赛,冉莹颖的解释是:因为爸爸在家的时候很少,所以让他们知道爸爸是拳击手。对此,邹市明特别补充说:从小他们拳头是帮助人不是去欺负人的。
现场失控无碍全家秀爱恩
在现场秀完恩爱后,一家人开始朗读起《我有多爱你》。虽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录制效果相当完美,但在朗读完后却插播进了当时录制中出现的n多意外情况。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13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堪称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但不管怎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拳王邹市明的家庭幸福指数。《朗读者》只是他们一家的秀恩爱大舞台。
味道观后感篇2
很喜欢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不同的朗读者,用声音讲述悠悠岁月里的故事,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情感。濮存昕、张梓琳、徐静蕾、麦家……一个个朗读者为我们展现了生命中最动情的时刻,让情感在某一个瞬间凝固。
我以为,朗读的妙处在于把故事和情感用真情演绎一遍,以便于我们更深刻、更丰富地体味人生的种种况味,让生命更加丰盈和厚重。朗读,让我们深深铭记,让我们懂得珍惜。朗读,让记忆永存,让生命升华。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遭遇了人生的重创,以为自己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幽深的黑洞,再也飞不起来。这个时候,朋友送给我几本书,对我说:每天早晨起来,你就大声朗读里面的文章。朗读的同时,心中的浊气会慢慢消散,文字的清气会弥漫心间……书里面的文字,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和向上的力量。我想,生命除了磨难和痛苦,还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即使磨难和痛苦,翻开它们的背面,依稀可以看到它们带给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无论如何,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每天,我大声地读那些智慧而美丽的文字,就如同沿着阳光的指引,终于抵达了春色无边的彼岸。
走出了困境,我依然喜欢朗读,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演绎出来。我成为了生命的朗读者,人生悲欢离合,语调抑扬顿挫,把生命的各个章节朗读出来,我收获了一份沉淀着生活百味的礼物。生命如酒,散发着醇香的味道,而且愈久弥香。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生命的朗读者。即使你的生命再平凡卑微,人生的历程也不可能波澜不惊。人生中总有一些浓墨重彩的片段,是我们用尽心力来完成的,值得铭记;也有一些不期然的喜与悲,毫无征兆地来打破宁静,这些记忆甚至成为了人生的分水岭,左右了生命的走向,所以需要我们回味。
不可否认,人生中除了偶有大喜或大悲,大部分日子是平凡的。平静如水的日子,正是最真实的幸福,我们仍然要做生命的朗读者,好好品味岁月静好的味道。做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一路走,一路歌,轻轻吟唱着走向远方。
味道观后感篇3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的公众号,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众号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味道观后感篇4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4月22日,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著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张艾嘉现身《朗读者》
岁月女神张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与味道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究竟这样一位充满故事和味道的张艾嘉会为大家带来怎样的朗读?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央视《朗读者》。
味道观后感篇5
我相信,包括《诗书中华》在内的所有电视文化节目,它们的价值都不是在当下可以收割的,文化的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也一定是深远的。《诗书中华》执行总导演李佳林如是说。
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诗词并不排斥娱乐
当传统文化遇上电视,是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
李佳林表示,在视频内容泛娱乐化的当下,诗词先天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气质。因此导演组从一开始就将节目的定位设为诗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打算造神,只想展现诗文内容,以及被诗文浸润的普通中国人,他们身上的光彩。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定广是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顾问与命题人,他全程参与了这档节目的录制。李定广认为,诗词是一种特别适合通过电视进行普及的传统文化门类,首先,它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形成一种综合的视听艺术;其次,诗词与古文或儒家经典不同,它写风景、写爱情,也写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娱乐性,诗词并不排斥娱乐,将它搬上荧屏,不违背其本性,是可以互通共融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也认为,将诗词作为传统文化在电视上开疆辟土的先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它具有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易诵易记的特点。
然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指出,这样的节目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胡中行却不这么认为,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归根到底落实到做人,传统文化就是要让我们怎么做人。
如何在当代激活诗文?让它参与到生活和社交中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既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人,又担任了《诗书中华》学术顾问,在他看来,《中国诗词大会》就像一场诗词的狂欢,而《诗书中华》更像家庭之间的雅集,无论哪种形态,最重要的在于如何将古诗文在当代生活中激活,比如送一首诗给家中的老人或前辈,这样就参与到社交和生活中了,它就不是和我们无关的东西了。
那么,如何让诗文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少嘉宾表示,节目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把握尤为重要。方笑一坦言,把题目出得难又不难是门技术活,文化类节目不仅要把门外汉领进来,更要拽住那些对古诗词有进阶要求的观众。
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昨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以自己的主讲经历举例称,在为《百家讲坛》写底稿时,经常会收到这样那样的修改建议,一开始自己并不服气,我说你们不懂就听我的。后来觉得不应该这么想,因为其实他是你的第一个听众,作为一个电视编导,在整个社会当中的文化层次不算低,如果他都听不懂,传播效果不是零吗?甚至,姜鹏还研究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采集,我发现有60%的观众在农村,女性的比例还很高,所以迎合大妈的口味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和节目组逐步调整,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更多普通人读懂历史。
味道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