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使观众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有了新的理解,观后感的撰写使观众能够在观看后进行深刻的反思,激发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1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2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3
今天才开始看舌尖上的中国,真觉得以前没看真是损失不小,完全就是一百科全书啊,信息量真大,眼睛眨一下都会错过很多精彩,感觉中国的历史真是悠久,中国人的祖先真是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果然精华,中国的饭真好看又好吃。
但是片中也时时在暗示,村里人都去城市打工挣钱了,好多技艺面临失传,让人痛心,机器代替人力,人类得到了闲暇,不用负重劳作,却也失去了最纯朴真实的美味,如陕西老汉所言,还是石磨磨出的香啊。我辈九零后谁还会愿意去学这门技艺呢?以后还能吃到纯正的什么呢?猪肉?大米?还是蔬菜。上帝是多么的公平,人类只有失去重要的东西才会得到想要的东西。
查干湖的捕鱼者每次都只会用大网去捕两公斤以上的鱼,故意漏掉小鱼,这已经成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约定,真是令人感动,仿佛与自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人类只取自己所需,不去伤害大鱼,不去打破生态平衡,而大自然供养他们的祖祖辈辈,每年同样的厚爱和馈赠。从来不会食言和背叛,比人的关系都可靠,可如今人类更像是小人得志了,贪婪的欲望让他们目光短浅,能捕到的鱼每年都在减少,不止是鱼,树木,河流,冰川都在慢慢变化,不在乎大自然的人,有一天,大自然也不会管他的死活。
节约这个概念以前真不在我心里,只要是免费的,姐们我恨不得多用点,后来身边好多长辈的言传身教让我真是改变了,那么多次的教诲,特别是她们自己那么的节俭,她们可不会区分是不是免费的,我这心里就算是块石头也化了,可是没吃过苦,受过穷的人,真是没法处处都记得啊,今天看了挖藕的人,一天工作下来,腰酸背痛的还要忍受各种折磨,真是让人心疼,菜场的藕只有两块五一斤,可没想到背后的辛苦确是给我250块我都不愿做的,所有的辛劳都应该被尊重,所以我现在都很少在大街上乱丢垃圾,也是考虑环卫工的不容易啊。
所以我是多么感谢我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这个地方,我可以吃到那么多好吃的,去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大自然还留有原来一半的风貌,我还能看到雨看到雪,早上出门散步的时候我心里就默念,感谢爹妈,感谢阳光,感谢空气,感谢每一个身边走过的路人,能这样走着,真好。小时候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妈妈的草地,是温暖的摇篮,请不把草地损坏,让妈妈心酸,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热爱妈妈吧,请不要给妈妈增添麻烦,热爱这一切吧,也许下一秒,他就是别的样子了。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4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人们通过劳作获取食物或自足或卖出以维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片中隐约可见一斑,观者虽不至于“长叹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会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系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5
今天,我和妈妈在电视上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
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共有八集,我和妈妈看的是第二集,讲述的是中国美食的传承。片中通过播放榨油、挂面、糕点、中餐、海鲜等美食的制作过程,讲述了我国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主要传承方式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这部片子里播放了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还有美食的神奇制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挂面,面在他们手中就像一根弹性超强的绳子,越拉越长、越拉越细,就算底下挂着石头居然也不会被拉断,我感觉好神奇啊!在片子当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一个师傅对他的徒弟们说的话。他收了二十个徒弟,但只有一个徒弟看到了他的绝技。因为这个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只要有剩余的材料,她都会用心地练习,所以师傅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她。这不就像我们学知识一样吗?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师教得再好,成绩也不会提高的。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义的纪录片。如果你喜欢美食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6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并且不以菜系进行划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仅仅是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位家在湖北、现居北京的音乐人说,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国》跟“吃”就完全没有关系,“我对吃本来就不感兴趣,平时主吃素。这部纪录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如何体现‘食物’这个宏大的,浓缩在几集的纪录片里。”而这种食物和人的紧密相连,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很想家。”
吃是一种情怀,而看《舌尖上的中国》即是寻找情怀,寄托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从20xx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耗时之长令我们咂舌,我们可以在每一集里都读到美食背后影藏的人的故事,每一个人物的深度挖掘,都是制作组用时间与汗水挖掘出来的,这也增加了美食的“重量”。
?舌尖上的中国》在镜头的运用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经常看到特写镜头的运用,在展现每一钟食物时,叙述某一个动作时,都较多的运用了特写。并且在拍摄人时,镜头的放低,都体现了对自然与人的敬畏。上山下海,只要是人能够到达、美食存在的地方,绝不吝啬对镜头的使用,也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制作组的用心,屏幕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可能拍摄了几遍甚至几十遍,例如拍摄采蜜人上树采蜜那一场景,真真可以是用艰辛来形容了,大山深处,安全措施也不到位,要经过多大的心理斗争才可以克服自己恐惧呢。
解说词和背景音乐的使用也恰到好处,随着人心情的跌宕起伏,时而欢快,大多是在美食上桌的时候,时而沉重,很多都是在跋山涉水时,需要经历很多困难才能得到美味时。而解说词,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体现了中国崛起中的某种文化自觉,反映出中国人由懵懂到清晰的文化主体性意识,这是一种由味觉记忆驱动的集体的文化认同。美食即文化,制作美食是创造文化的过程,而展现美食就是传播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让更多人看到了真正的美食以及被忽略的美食,使美食成了文化的美食,相信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得到很多人关注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7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我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总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一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他们的辛苦: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理解,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而淳朴,真实也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8
正月初还没过完,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就带着四年舌尖儿粉们的期待和口水回归了电视银幕上。本以为这四年,厚积薄发可以打造出一部更加优秀的舌尖儿作品。却没想到,拿到了优秀的ip,呈现出来的确实让所有电视观众都深感尴尬和费解的.一部纪录片。可以说20xx年的春节唯一的银幕槽点,恐怕当属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了!
看了几集下来,我已经深感心累和疲惫不堪。带着这样儿的心态和状态,我再次回顾了一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就在想,如果央视选择在今年春节再次重播一遍舌尖儿二,有多少看完舌尖儿三的观众会支持呢?应该不少,毕竟舌尖儿二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被人诟病故事成分太多,有点儿感动中国的嫌疑,但是对于美食的衬托,没有特别含糊。虽然没有一那么的诱人,但是总体上也可以勾起人们对中国美食的敬畏。
时至今日,带我再次回顾舌尖儿二,我感觉四年前那种刚看时候儿的破碎感和分割感没有了。看来俗话说的没错,经典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当然了也可以通过下一代的衬托)。春节里来怀旧,无疑是消除看完舌尖儿三后留下来的心累和疲惫最好的慰藉了。如果怀旧真的是一种美,我希望我能够一直怀旧永葆青春!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