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记录每一份心得,是对生活中点滴智慧的珍惜与传承, 心得是对过去经历的总结,它让我们在回顾中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转理念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转理念心得体会篇1
创新理念的感受和体会心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新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常态。无论是在商业、科技、还是日常生活中,创新都在推动着我们的世界不断前进。因此,理解创新、认识创新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创新是一种思考方式,而非仅仅是某一项技术或产品。创新无处不在,可以在各个层面上产生影响。比如,一个创新的思维方式,可能就推动了一个行业的进步;一个创新的科研项目,可能就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创新理念的实践,不仅仅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新异、独特的想法,更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其次,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事物或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成果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和验证。因此,创新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怕失败,勇于尝试,不断调整和优化,最终实现目标。
最后,创新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多元化的视角。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多元化的视角则可以让我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和视角,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用创新理念,推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向前发展。
总之,创新理念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也需要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多元化的视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创新理念,推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向前发展。
转理念心得体会篇2
高高飘扬的队旗、统一着装的队伍、踏着同一个节奏、喊着嘹亮的号子……健步走,时下流行的健身方式之一,因为运动强度适中而备受群众青睐。在许昌,就有这么一支健步走志愿服务队,致力于让更多的群众“动起来、乐起来”,传递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
许昌365健步走志愿服务总队原名许昌365健步走,于2019年8月8日由李德民组建,旨在引导大家每天都能坚持运动。“退休后,我总在思考如何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李德民说,开封市兴起的健步走运动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确信这项“老中青皆宜、场所易选、动作易学”的运动适合自己的退休生活。自此之后,李德民开启了日日走、天天行的健步走活动,在健步走中收获了健康,体会了快乐,享受了美好生活,并影响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了能带动周围更多的群众快乐运动、健康生活,传播文明、传递正能量,李德民组建了“许昌365健步走”团队。
短短两年间,“许昌365健步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几个人的发起、十几个人的坚持,发展到了共计17个中队、在册队员3000余名、覆盖中心城区17个公园、广场、训练场(站)点的全民健身组织。
健步走“群主”李德民一路走来,一路感动。李德民告诉记者,队伍成立之初,需要音响设备,队员就自掏腰包购买。这支队伍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得益于队员满满的正能量。
2021年10月,为了与时俱进,拓展新时代赋予健身组织的丰富内涵,“许昌365步走”正式更名为许昌365健步走志愿服务总队。“我们队伍里大多数队员都已退休,”李德民说,大家坚持退休不退岗、担当献余热,除了引导大家科学运动之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开展了以“快乐健步走,清洁家园行”为的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受到了省、市、区老干部局和市、区体育部门的表彰和肯定。许昌365健步走志愿服务总队还荣获许昌市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市级示范项目奖,被评为“许昌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并且在舞钢国际环湖马拉松赛、全国全民健身徒步尧山旅游大会中荣获了先进集体奖、优秀组织奖,以及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颁发的手杖操规定动作展示“最佳展示奖”。
4年多的时间,许昌365健步走志愿服务总队逐步成长,逐渐提高,已发展成为许昌市引领全民健身的“排头兵”,成为许昌市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体性体育组织之一。“今后,许昌365健步走志愿服务总队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将引领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健步走运动中来 ,走出快乐、走出健康,走向幸福!”李德民说。
转理念心得体会篇3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思想、风格、能力的家,应该对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转理念心得体会篇4
现在理论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过程,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与互惠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学习《互动新课程》这一门课程,让我懂得了,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现就学习谈谈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转理念心得体会篇5
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的确很少,“开新车走老路”的教师很多。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指导自己的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课堂。
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学行为中去。
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
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
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本人认为新课程而不是外在形式。
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应把课程目标把握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
①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真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尝试“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转理念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