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在读后感中对比书中观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复述书中的内容,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白杨礼赞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1
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参!想到这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2
白杨树,一种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树,一种参天耸立,倔强挺立的树,一种傲然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在读完《白杨》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触颇深,对白杨又有了新的认识,白杨树高大挺拔的外貌下,有着令人惊叹不已的美好品质。
这篇课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借白杨在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生长,而且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是保卫戈壁的“戈壁卫士”,比喻建设者们在条件艰苦,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是保卫边疆的“边疆战士”。
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白杨”品质的人。在我们班,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少能回来看看他们,不像我,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关心我、疼爱我。他们不仅能够自理生活,而且能够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是成绩也是班上的佼佼者,有时看他们学习时的那股认真劲儿,连我都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我们班上正在茁壮成长的“小白杨”,他们是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好榜样。另外,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像勤劳、质朴的“城市美容师”,像奋不顾身的消防队员,还有风雨无阻、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
白杨树虽然在西北地区极为普通,但是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是平凡的树,就像一个个守卫、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他们是边疆的卫士、英雄,我长大后也要成为扎根边疆的那一棵棵白杨……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茅盾的文章《白杨礼赞》
初看这个题目,我便有一种震撼的感觉,礼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怀着敬意地赞扬”。仅仅是题目,便可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如果换做是我,我可能会写《白杨的赞美》,与茅盾老先生比起来真的是相形见绌了!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文章在第一段便点了题,说“白杨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章开篇点题,点明了描写的中心,吸引了读者。同时,文章多次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多次点了题。
第二段描写高原景象,述说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了高原特色,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最后一段的呼吁,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想法,很激励鼓舞人。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的样貌虽然不美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枝丫,但是它却有着美丽的内心,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在西北那个险峻的环境中,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信念,扎下了根。在西北,它很普遍,也许不受人们的重视,但是它不在乎这些,它依旧保持着自己良好的心态,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是我们不应该退缩,应该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地直面困难,愈挫愈勇,在不断的困难与挫折中成长!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4
提起笔,在《白杨》这篇文章中搜寻着灵感。城市中,荒山里,白杨树深深地互相颂赞着,高大挺秀;生活中,平凡里,那些无私无畏的祖国建设者们,也同样挑起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贡献的重担。
没错,正像那挺拔的白杨树。
在列车中,三口人正望着窗外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妹妹说像大伞,哥哥却说这只是树。但爸爸告诉兄妹俩,白杨树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发芽。可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 啊,没有大山的倚靠,没有清水的灌溉,也没有人类的呵护,有的只是茫茫的一片荒漠,但不管环境有多么恶劣,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白杨树总会坚强地在泥土里 生根发芽,扬起高傲的头,笔直的向上生长。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建设者,来为人民除去风沙雨雪;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战士,来为人民无私服务。
而 文中的父亲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还毅然地把自己的家人也投身到边疆建设者的队伍中,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他希望 孩子们能理解他的心愿——像小白杨树那样,迎着风沙,坚强不屈的生长,将来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再 看看那些解放军战士们吧!哪儿爆发出战争的硝烟,他们就会即刻赶到,守卫祖国边境,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热血;哪儿发生了灾难和危情,他们也会奋 不顾身第一时间来帮助人民,为伤员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资源。白杨树的精神不正是解放军战士的精神吗?这使温暖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摇荡。
是的,大雨可以淋湿我们的衣襟,却永远泼不灭我们心中燃烧的、为人民抛洒热血的火焰;是的,风雪可以折断柔弱的枝叶,却永远压不倒那结实、绝不动摇的树干。落下笔来细细品味着整篇文章,似乎那首小诗又萦绕耳际——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5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他历任了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他写的一篇文章《白杨礼赞》。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
作者用“刹那间”和“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
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最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我们学生也要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努力向上,不屈不挠坚强的性格。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6
今天我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我对文中的父亲的这种行为表示十分敬佩。
文中的爸爸在新疆工作。由于西部太落后,解放军被派去西部建设。文中的爸爸也不例外,成为一名西部建设者。那时的西边藏环境恶略,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连天和地都是浑黄一体。爸爸却扎根边疆,献出自己的青春。而且他让他的孩子也扎根边疆。他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为建设西部做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位父亲是多么无私呀!为了祖国的建设奉献了一代又一代。就像戈壁滩铁路旁的白杨一样守护着铁路,不让他被风沙侵入。
在去边疆的路途上,他的心情一定是坚定的。他望着一排排白杨树出神。此时此刻,他肯定被白杨树的种种优点所吸引。他觉得白杨树和他自己很相似。那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奉献自己。这不就是奉献自己青春的战士的化身么?
父亲的心也一定是欢喜的。因为快到站的时候,他看见几棵小树挺立在大树下迎着风沙成长,他一定觉得那些小树就像自己的儿子,那么坚强,在恶略的环境下也能茁壮成长。
我向所有的建设者致敬,他们的精神感动着一代接着一代的人,我相信在以后的建设大军中有他们儿子矫健的身影。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7
当我第一次读《白杨礼赞》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似乎也能能够体会到矛盾对白杨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意,赞美白杨。由此可见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是非常热烈的。随后,作者就开始引入白杨了。我觉得第二段写得非常好,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是读着想象着所描述的场景。你就会觉得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一点单调。由此,引出白杨。就是这三无株白杨使作者的单调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直到后来“惊奇的叫了一声”。
在作者的笔下,我也觉得白杨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一丈以内觉无旁支;它所有的桠枝,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也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篇文章也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把白杨象征为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为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斗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作者真正喜爱白杨的原因。
我也赞美他。白杨树是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8
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种极其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读了这一段,让我很感不爽:为什么要让“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又让他们“去鄙视”白杨树呢?我想,当时矛老先生只是一时苦于找不到对比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树种,尽管矛老先生还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我仍觉得楠木不能作为反面树种,理由有2:
?1】在当时,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并不会看不起、贱视白杨树。相反的,那些像白杨树的人也不会鄙视白杨树,相反的还会羡慕,甚至还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长,但它长得结实、实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它虽长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况且它有着像爱因斯坦般的本质:长得不快,但它长得充实无虚,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贵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杨树有外在的美,但内不充实,木质较之楠木还极为疏松,不实在!所以,如果说楠木不比白杨树,我是不怎赞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它不易生长,且不普遍;但白杨树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为它木质松、好成活。但总的来讲,它们也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在这也不好多说谁对谁错,呵呵~这不正符合“各有所长、人各有思”吗?
白杨礼赞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