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将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撰写读后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的读后感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后感篇1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她把《论语》这部书通过白语化的方式,用许多浅易的故事,把一般人很难懂得的《论语》通过心得的形式来解读,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带领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20xx年前的圣人引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近了我们心里。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和道理,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事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恼,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心得,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点,对别人就会厚道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别人的过错,可以实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道。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篇2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我这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学习实际上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记忆及其根本与基
础。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达到“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读书笔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意义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创造力与积极性恰恰来源于兴趣。由此观点,我们也可以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可以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知识,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功效。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怀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应该具备这种情怀。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感谢语言·感谢文字
人真不愧是万物之灵。语言使不同的个体之间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能够准确地表达各自的思想和喜怒哀乐,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协作。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本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应该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知识,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知识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许多消息离它原来的真相越来越远,终于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说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可捉摸。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现使一切都改变了。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现在又存到了光盘上。最先写下那些文字的人们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那些文字的记述,并不曾发生什么本质的改变。于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怎样来祭拜祖先;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读音朗诵同样内容的二千年前的诗篇,形象还是那样栩栩如生,意境还是那样婉约优美。这样,我们的学习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文字里,我们可以和古代的哲人进行思想的对话、精神的交流,更可以神游万里之外,领略异国他乡的山川壮美、风土人情。只有在有了文字的时候,才真正地确保了人类文明的千年不灭、一代代得以渊源不断地学习和继承。
于是,在遥远的25个世纪之后,我们还能够如此清晰地聆听孔老夫子的谆谆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句,一篇篇,虽然是千载之下,仍然是振聋发聩,仍然是沁人心脾。孔子被历代尊敬,被当作圣人,被封成“大成至圣先师”,绝对不仅仅因为那里有所谓封建科举制度的需要。翻开《:论语》,其实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单就学习的道理而论,不管是讲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是讲学习方法的“温故而知新”,即使现在看来,仍旧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仍旧值得我们去遵循,去恪守。
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应该有任何时间期限。
《论语》的读后感篇3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论语》的读后感篇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的读后感篇5
曾经有人说过:“得论语半篇,则得江山。”从而可以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管是《论语》中的那个理念,仁、德、学、治国之道。都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已经开始渐渐被改变。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育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却把养育父母当做了一种累赘。难道我们忘记了父母那无私、无价、无限的爱了吗?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去把一喜一惧给误解了,这是孔子的错呢?还是我们现代人自己的错呢?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记住孔子的两局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还在,那么就是我们这些做儿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现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让我们做到“天下儿女心”至少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
《论语》的读后感篇6
一个故事之所以人尽皆知,是因为它包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它时时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当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间最神圣的文学殿堂。畅游其间我们将跟全世界的人们的一起,欣赏美丽,感悟真谛,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论语》就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作品,其间经典名句,含义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寻味。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知识,从中悟出新的体会和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从中我体会到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我今后学习时,一定要认真复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受到蒙蔽,只是空想而主动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真是说到我心里了。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不能专心学习,老师也因此常常批评我。听了孔子的劝导,我明白了,学习时思考的重要性。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由,我教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学习态度。想到自己有时候为了颜面,不懂装懂,真是不应该!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更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里面有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而其“仁”、“礼”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全书。其中不少言论在当今仍被公认为至理名言。在倡导青少年学习国学的今天,读读《论语》,不失是很好的选择。我爱《论语》!我一辈子都要读《论语》。
《论语》的读后感篇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故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人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说了“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人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在这个问题前,孔子对于冉求和仲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冉求办事犹豫畏缩,要多多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要抑制约束他。在孔子的弟子问"仁"的问题时,他对弟子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如今,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以为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文是最大的公平。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在此勉励再求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得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积极地接受挫折和困难,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难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疾风知劲草、烈火贝真金,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的读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