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把大家内心念头用文字形容出来的文字报告,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开门见山,表达我们在某件事情上的看法和感受,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晨读社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晨读社心得体会篇1
原先一向想等到孩子18岁的时候再来读51岁的龙应台和18岁的大儿子安德烈写的36封家书,可是,我等不及了,这一年,我的女儿15岁。
哪个妈妈不是在孩子的青春期被撕扯的生无可恋?科胡特的“没有敌意的坚持,不含诱惑的深情”在这时全乱了方寸。为了迎接孩子的青春期,我考了心里咨询师,读了很多的心理学著作,也会去上家长课堂,可是,青春期来了,依然是一言不合、鸡飞狗跳。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焦虑、紧张,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安德烈信中所述“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做妈妈的立刻发紧急电邮求证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看到安德烈描述导师怀疑他嗑药,她立刻在凌晨三点跟安德烈实时对话,要求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yesorno,直到安德烈回答no,才安心。作家妈妈说的对,所有的妈都会这样,母亲对子女的爱是至死不渝的。青春期的孩子只顾自我挣脱家的羁绊,哪里有心思揣摩妈妈的紧张不安?他们认为“母爱绝对是kitsch”。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克制和落寞,宛如亲历。看看她那几乎愤怒的克制语言,应对安德烈的独立宣言,那个温文儒雅的儿子说,“你到今日都没有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的时候,我们敬爱的龙教授说出了所有妈妈的心里话,“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明白;可是,要那个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母亲想念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以至于作家妈妈在《目送》中发出了这样
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读到那里,哪个妈妈不是心有戚戚焉?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睿智与豁达,久久叹服。“我明白他爱我,可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能够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可是我能够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横亘在欧亚两洲间的沟通障碍打通了,经过三年的书信往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睿智的妈妈和一个日渐成熟的男人之间的坦诚陈言,“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终,还是‘自我’二字”。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啊,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应对国际人的各种困惑,不一样的价值观,不一样的地域文化,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不一样的品味与选择,这样的沟通,太难得了!是的,“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我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龙教授说到我们心里了。
同时我也看到了18岁到21岁的青年,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追求甚至是职责与压力。安德烈,有着优越的中西结合教育背景,接触很多国际同学,他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对事物也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可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一句话切中了当前教育的软肋。我看到了他对香港人只重赚钱不关心民主、大学生游行缺席的忧心,“这样的香港,将来会怎样样呢?”可见他心中有大格局;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他为香港的媒体不维持一种高度的批判精神、不为民主做点努力而是把气力和钱都花在影星八卦上而感到遗憾;他对自我的剖析可谓是通透而锐,“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可是至少,我清楚看见自我的生存状态,并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这是一个难得的没有被好日子宠坏的青年,他对妈妈的要求“问我,瞭我,可是不要‘判’我”,这不是所有青年的愿望么!他跟妈妈谈过去,也谈未来;谈音乐,也谈品味;谈世界观,也谈价值观;谈欧洲,也谈亚洲;谈旅行,也谈人际。他21岁的独立宣言,虽然对父母来说有点残忍,难道不是不无道理么。事实上,总是下一代人不能苟同上一代人,上一代人兀自担忧下一代人。不变的客观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70后的我们,其实与龙应台50后的出生社会背景,没有太大的差异。童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度过,少年在改开初期,青年成长于经济迅速腾飞初期,我们眼看国家富强、生活富裕,眼看世界格局变化,眼看国学被争论,教育被诟病,观念被质疑,时代在提高,社会在调整,我们在成长。若要问我们的青春期为什么大多没有叛逆而偏偏要经历被子女叛逆?我在想,是不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有太多的没见过、不懂得,因为对父母还有太多的心理依靠、认为大孝尊亲,我们是乖乖女,我们是孝顺儿,我们不敢、不能挑战我们的长辈,心里存着太多的敬畏。想起母亲,我就想起冰心的名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隐蔽?”。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社会的整体开放度不够、个性张扬度不够。
如今我们已人到中年,尽管此刻“在社会上看起来仿佛头角峥嵘,虎虎生气,可是,很多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藏着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们土里土气的、卑微朴素的原乡。表面上也许张牙舞爪,心里启示深深呵护这一个青涩而脆弱的起点。”“我们真的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啊,在我们的时代里,亲眼目睹南瓜变成金色的马车,辚辚开走,发出真实的声音。”可是以后,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可能经历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个时代是智者优胜的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有勇有谋才能胜出的时代,再也不是拼胆量、靠运气的时代,我们自我的内心,难免有焦虑有不安有惶恐啊!这些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是不是更加剧了青春期的火药味呢?
写到那里,看着身边还在玩手绘的女儿,提醒她该写作业了,女儿瞟我一眼,“学习是我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我有我的安排!”好吧,孩子,我试着放手,惟愿你的一生少些叹息,多些快慰!
晨读社心得体会篇2
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的收效是事半功倍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早上起来神清气爽,脑子比较清醒,而且记忆力也不错。而且语言学习是不可不读的,从学、从记、从说的角度来说,晨读的好处有很多,它是一个增长知识,积累语言的大好时光,长期坚持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每天早上晨读,并且习惯成自然,时时读、处处读,良好的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既能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读的素质,又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而且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较好,能储存大量知识的阶段,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
自我班升入六年级,我校开展了“晨读”和“午算”两项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单说“晨读”: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或唐诗,或宋词,或元曲或现代诗歌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老师或给诗歌配音,或讲解其意思。大家情趣盎然。为了能激发其学生的兴趣,学校安排每周五的上午第二节课间,体操结束后进行朗读比赛,自三年级至六年级,
每周五的第二节课间操后,学校进行朗读比赛,搞活晨读气氛,使学生在晨读中快乐地渡过,从而产生晨读兴趣,培养喜欢晨读的习惯。
晨读社心得体会篇3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在看到苏菲进入少校的小木屋时,我很奇怪一个少校的房子干嘛要建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看到汉密士开口祝席德生日快乐时,我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在看到席德的爸爸知道女儿在监视他却仍然给她买东西时,我十分感动,尽管他是一个少校。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晨读社心得体会篇4
?骆驼祥子》这本书是在我寒假时读的,因为这本书是考试的必考内容,所以我看的非常认真。从中我也受益很多。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良知,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关于这本书的主人公祥子,我对他的评价有两个词悲惨和坎坷。他是不幸的。
原本祥子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年轻人,但是被生活所压迫自己的希望呢,责备一步一步的毁灭。到小说的结尾,祥子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有属于自己的一辆洋车。所以想走了这个梦想,祥子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拉着车,他省吃俭用三年,终于得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在买车时,可老天并不想看他这样走向自己的理想的成功之路,可他不知道他自己辛辛苦苦买的车,竟被大兵给抢走了。第二次好不容易攒够了钱,却又被孙侦探给敲诈走了。第三次他娶了虎妞,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日子本来是非常不错的,但虎妞却因为难产死了,祥子只能把车给卖了,给虎妞办葬礼。
其实一开始祥子是非常抗拒去娶虎妞的,祥子想娶一个温柔贴心的一个女子,早在一开始他已经想好了,但虎妞非常的泼辣,好强。在虎妞死后,祥子经历过这么多的挫折,他买车的愿望已经完全破灭了。
同时小说也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这些都是当时老北京的情景。
总之,祥子的一生是悲惨的,是坎坷的,同时又是不幸的。
晨读社心得体会篇5
“当一件事情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当你不能同时抉择正确与善良的时候,请问你会选择正确还是善良?”
“我会选择善良。”
这也是《奇迹男孩》这部作品予读者的答案。
你生来与众不同
?奇迹男孩》,从书名我们不难了解这是一个关于男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奥古斯特,一个先天面部畸形的男孩,出生后,他先后做了27次整容手术,但这却依然掩盖不了他奇怪的脸庞,或许正是由于面部的与众不同,他的人生之路与普通人也不尽相同。
而将视角置于我们的身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理应接受,同时也务必请彼此尊重,但我们更切忌于他人的万丈光芒而畏缩不前,你的与众不同,时间会给你真切的答案。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打败你
奥古斯特的人生真的拥有不一样的色彩。有着这样一张布满疤痕的脸,让奥古斯特b.在学校里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的同学们联合起来排挤他,取笑、讥讽、蔑视……凡此种种都予奥古斯特以更大的打击,但可喜的是,奥古斯特用他从一至终的善良在苦难中“开出了花朵”,当奥古斯特走上领奖台的时候,校长是这样说的:“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而善良的奥古斯特,显然是这场苦战的胜者。
与奥古斯特相比,我们当前所要为之折服的困难似乎不值一提了,或许你会不屑于奥古斯特的故事,“我看透了小说人物千篇一律的超于世俗的坚强”,你如是说道。但各抒己见,于我之言奥古斯特是你的缩影,其实你和他一样,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忧伤。
昂起垂得很低的头颅吧,拍拍衣服上的尘灰,振作精神,继续向你的诗与远方无畏前行吧!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打败你。
天暗下来,总有人是光
我认为《奇迹男孩》这部作品可以大获成功的原因,仅仅局限于“从逆境中奋起”这种通俗的套路是远远不够的。让这部作品的闪耀的原因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叙写奥古斯特的家人与朋友。
奥古斯特的姐姐维娅自始自终、无私忘我的照顾着弟弟,朋友萨默尔与杰克威尔也力排众议与奥古斯特做朋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奥古斯特的生活才有了更多的色彩,也是由于有了这些善良的人,《奇迹男孩》这部作品也绽放着人性的光辉。
正如书中的校长所说:“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应该尽可能的对别人友善点,那么世界真的会变得很美好。”凡世的喧嚣与明亮,世俗的快乐与幸福,让多少人忘却了良知,真的是悲哀至极!但希望《奇迹男孩》这部书可以唤醒那些沉睡的良知,给世界注入充满善意的力量。
“作为人类,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善待人的能力,还有选择善良的能力。”我不知道现实社会是否会像《奇迹男孩》一样,所有的善良都能换来善良,但我肯定的是,我们选择了善良,就足以成为胜过世界的奇迹,甚至是改变世界。
晨读社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