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自己的感受得到好的表达,必须重视起心得体会的写作,平时生活中我们遇到某些事情会有不同的感想,可以把心得体会写下来,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中国空间站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看中国空间站心得体会篇1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
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看中国空间站心得体会篇2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过去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神舟”归来,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火出圈”的骄人成绩。
当代青年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要勇于探索未知、致力追求极致、奋力勇攀高峰,在“出圈”中,感悟伟大的“航天精神”。
跳出看似安逸的“舒适圈”陷阱,勇于探索一切未知。
很多时候,在某个岗位待久了,对某项工作熟悉后,我们就不愿再去改变突破。一个人在自己的“舒适圈”沉溺太久,就会变得安于现状,不愿再去尝试未知的东西。“舒适圈”其实并不舒适,而是滋养惰性的“温床”,是麻痹神经的“毒药”,是故步自封的“陷阱”。如果当初中国安于现状,没有“砸锅卖铁”举全国之力搞“两弹一星”,就很难有和平发展的机会,中国航天史上也就不会有一个划时代的篇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让短暂的温存,磨平了你的意志,当代青年要敢于跳出看似安逸的“舒适圈”陷阱,勇于推陈出新探未知、多岗历练长才干,虽然过程充满痛苦,终将“破茧成蝶”,成长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走出看似简单的“呼啦圈”误区,致力追求人生极致。
有的人见别人呼啦圈玩得很“转”,就觉得特别简单,不就是随便扭扭腰嘛,自己稍加练习说不定比他玩得更“转”,结果练得满头大汗最终也转不了几圈。殊不知“术业有专攻”,你只不过是在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已是成功。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用将近两年的时间,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把能用的劲儿都使出来,把能挤的时间都挤出来,全部投入到训练,最终入选“神十一”乘组。当代青年要走出看似简单的“呼啦圈”误区,不断修炼自己,要懂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一出手就是自己的最高水平,在最平凡的岗位,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辨出看似轻松的“朋友圈”假象,奋力勇攀最高山峰。
经常在朋友圈中看见别人分享中国航天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新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神舟”归来,一个接一个的“成功”着实让人振奋,可能“成功”多了在旁人看来似乎中国航天取得成功是那般“轻而易举”。在航天员大队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多少崎岖,一一走过,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经历后,才知中国航天的“成功”来之不易,数十轮的淘汰筛选才换来数个备选名额,数十万人的通力合作,才换来三人神舟归来,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才换来一次飞天机会。成功绝非偶然,当代青年要辨出看似轻松的“朋友圈”假象,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十年磨一剑”的平淡岁月中埋头苦干,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境界中舍身奉献,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极致追求中精益求精,在“振兴中华,强国有我”的远大理想中攻坚克难,誓要勇攀最高山峰,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成就。
看中国空间站心得体会篇3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音乐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一号课堂的直播视频,三位航天员为我们上了一堂有趣又奇妙的科学课。
航天员为我们展示了几个神奇的实验,实验有“减轻失重的实验”“浮力消失的实验,”“泡腾片实验”“水膜实验”“水光球实验,”让我记忆深刻的三项实验是:泡腾片实验,水膜实验和水光球实验。需要准备的工具是:圆铁环,红色的纸花,水袋,吸水管,泡腾片,蓝色的颜料,针筒。
实验开始,先将水袋里的水滴到圆形环里面,水在铁环上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膜,接着向水膜里注入水,刚才的水膜变成了一个小水滴,用针筒将水膜里的气泡吸出,再将一朵红色的纸花放进水膜里,纸花开始慢慢绽放,我惊讶的张大嘴巴看着这实验,哇!好太神奇了!紧接宇航员又向水膜里继续注水,再用针筒往水膜里弄了一个大大的气泡,从透过水膜看宇航员的脸是正着的从水球里看宇航员的脸是反着的,我们不禁又发出赞叹!
宇航员又不断的往水球里注水,慢慢的水膜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宇航员又把蓝色的颜料滴进水球里,水球立马变成了一个蓝色的水晶球,再把一片泡腾片放进水晶球里面,泡腾片遇见水后开始产生气泡,随着泡腾片的溶化水晶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地球。
我看到这些实验时惊讶地直呼,这些实验太有趣太神奇了。
看中国空间站心得体会篇4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并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从1956中国航天事业诞生至今,硕果累累,成就辉煌。此次“天问一号”在火星成功着陆,是我国首次实现了地外行星着陆,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伟大历程,解锁航天成就背后的“密码”,必将激励和引导全体奋斗在复兴圆梦道路上的中华儿女,凝聚万众一心再奋斗的磅礴力量,绘就新时代新征程的精彩篇章。
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优势。从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到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作出研制“新三星一箭”的重大决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航空、航天强国。60余载光辉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经历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段跨越,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正是在这个“定海神针”的指引下,一代代航天人“胸有凌云志,心怀报国情”,不断凝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核心力量,不怕苦、不畏难,敢于拼搏、勇于攀登,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标志的辉煌成就,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核心要义在于坚持自主创新。
奋斗是梦想的翅膀,创新是梦想的风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再到“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完美的“中国精度”和卓越的“中国高度”。这一次次的大胆设想、一次次的成功实践,都是中华民族对认识太空和和平利用太空能力的充分展现,更是基于中国航天科技半个多世纪自主创新的坚强支撑。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伟大的事业都基于创新。“天问一号”的成功再次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力源于代代传承的航天精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回顾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前行,都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注脚,60多年的发展历程,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伟大的航天精神。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让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回到祖国,创立和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勇于攀登的进取意识,推动着一代代航天人锲而不舍、积极探索,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实现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使得数十万航天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一系列复杂艰巨的航天工程成功实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激励着航天人以苦为乐,无怨无悔,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平凡,一心只为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犹如璀璨的星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筑梦太空。
看中国空间站心得体会篇5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看中国空间站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