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心得体会8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认真写体会对于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果你对事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就可以写体会记录下来,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我们仨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8篇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1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2

?恒动的青年血液】

刷抖音刷到凌晨,点外卖两天都没出门,手机不离身,朋友圈成了最大的生活圈......有人说,这些事情正在摧毁青年一代,而这一次疫情,挺身而出的90后,00后成为了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好教材,不禁让人刮目相看,可见,我们的青年血液仍在源源不断的流动,焕发出新的生机。

陈独秀先生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贵之时期也。”毛泽东主席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疫情之下一个个挺身而出的青年人,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之朝气,国家之前途,民族之希望。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在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罢了。”这句话在疫情期间感动了无数人,因为这就是疫情爆发后90后,00后最真实的写照,1996年的护士小姐姐倪微正处于花一样的年纪,而她却把花样年华作为请战的理由,“我年轻,没负担,如果可以,请让我去支援武汉”“我身体很结实,可以胜任前线高强度护理工作”这发自肺腑,坚定有力的话语正是出自这位90后之口,让人不禁被这位护士小姐姐的勇气所打动,同样奋战在一线的还有90后呼吸治疗师陈荣璋,“故事喜欢结局,人生享受过程”——这是他喜爱的句子,也是他此次抗疫经历的最好写照。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奋战在一线的90后,00后,他们的脸上青涩还未褪去,而口罩,防护眼镜在脸上留下的印痕和他们眼神中的坚定,又让他们看起来多了几分成熟。这是我大中华的青年!不畏艰险,挺身而出。

他们拿着话筒,扛着相机,四处奔波,为的就是搜集最新最真实的素材,使老百姓及时了解最新疫情情况,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这些90后记者的逆风绽放。我们知道二月初春天还未到来,气温还比较低,人们出门不禁要打个寒战,而在二月十三号安徽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征仪式现场,采访一结束,新安晚报社记者立刻席地而坐赶发稿件,不顾地上凉不凉,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告诉老百姓这激动人心的消息。同样的还有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楼病区污染区外拍摄,除了医务人员,还有他们也都在一线坚守,为的是记录疫情之下,病人,医生最真实的状态,让老百姓都看见那些为我们拼过命的身影。这就是我大中华的青年!他们恪守本职,忘我工作。

医护人员在一线与病魔做斗争,他们则在后方让老百姓在封城期间能够生活的便利,他们穿梭于各个居民家门口,穿梭于各个超市,在空荡的大街上,骑着摩托车,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少出门,尽量降低感染风险,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为社会出一分力,他们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外卖小哥,他们之中,也有一大波是90后,平时他们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他们工作是为了社会安全。这就是我大中华的青年!他们心怀大爱,默默奉献。

这就是我们中国青年,与疫情期间那些国外不听劝阻,自由散漫,不为自己和他人着想的青年相比,我们的青年人有担当,有责任,疫情爆发,各地90后,00后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在一线冲锋陷阵,其它无法参与前往一线的普通老百姓们则乖乖服从命令,待在家中,不给国家和社会添乱,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让我们为我们大中华的青年点赞。

敢为人先,争做时代先锋,在今日的中国仍有这样的青年,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着光芒,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最华美的乐章。从古至今,中国青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中国的青年血液恒动不停,使我们的祖国永远焕发生机,充满力量。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3

终于把《我们仨》读完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之前早就闻过其大名了,其实读完这本书也没花多少时间。在我的记忆中,钱钟书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是“天才”,比如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外语等。以前读书的时候学写议论文,老师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论据。其中摘抄过的有一条就是关于钱钟书“勤奋”的,杨绛整理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结果竟有好几麻袋之多。当时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在读到这段之后,我便想起来了这些。可见,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来,在《我们仨》中读到了这一段:

“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谓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顿”。在超市随处可见,只不过如今有点“贱卖”的味道了。

随便说一下,精装版的《我们仨》不论是纸张还是装帧都很不错。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4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已逝,只剩105岁的杨绛。她提笔写曾经、写来时的路,同时,也在寻觅归途。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她和钱钟书在相遇前,都未恋过他者。初遇,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squo;七十二人squo;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婚后一起留学英、法两国。杨绛笔下的钱钟书有缺点有优点,但她一并接纳,他的优点到她那儿变得很可爱。比如,杨绛产女坐月子期间,钱钟书弄坏门锁等,不会修很着急,杨绛却没有想过这种事情应该男子去做,而是说:“我会修。”杨绛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去爱,没有任何计较。

书中,她提到自己与钱钟书有过争执,两人觉得争执也争不出什么来,就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男女关系中,不少人认为,要有一方妥协才会有“和谐”。但杨绛与钱钟书,他们认为彼此是平等的,无论是精神上、性别上还是物质上。

这种平等观念,在他们家,不仅体现在夫妻关系上,还体现在父女、母女关系上。《我们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对待女儿钱媛,杨绛和钱钟书从未把自己放在父母这一高位上,他们仨亦师、亦友、亦亲人。钱媛说:“我和爸爸最squo;哥们squo;,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杨绛说:“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而钱钟书出门前会嘱咐女儿照顾妈妈,而不是妈妈照顾女儿。

如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家,杨绛说:“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一百岁感言》里,杨绛说过:“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squo;回家squo;了。”是的,杨绛在等,等他们仨重聚的那一天。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5

听说,在武大看一场人海,是每一朵樱花的梦想。已经记不清是从哪一刻开始,离武汉952公里的榆社小城里平静而安宁生活被打破了。气氛由轻松变得紧张,所有人都被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把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叫做新型冠状病毒。戴上口罩,走在迎春街。这个小城虽霓虹依旧,却分明丧失了几分嘈杂,几分热闹,几分惬意。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把2019年的烦恼抛到一边,所有人都在期盼着2020年的到来,可新年伊始,这座小城与武汉同步,不吵,不闹,不堵车,晚上七点像凌晨一点,每个人与每个人都隔开很远,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疫情从武汉席卷到全国,支援从全国到武汉。我是十四亿中国人中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在这次疫情之前,“爱国”二字,从来只出现在看完一场电影的脑海中,或是听一首歌颂祖国的歌,亦或是了解了一场中国夺冠的盛大赛事。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在春晚中听到“武汉加油”四个字时,鼻头一酸,泪水突然充斥眼眶。一声令下,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冲锋在前,用自己并不强大的臂膀,护住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召必回,战必胜!

听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支援部队喊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奔向武汉,看着天使一般的身影围成一圈在与死神的战书上按下请愿手印,我知道,他们在履行对国家的承诺,在用力奔向“人民英雄”这个光荣的称号。我想要向那些平凡的发光体致敬。他们不求回报,不求赞颂,只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医疗队准备自己家的蔬菜,把自己购买的口罩匿名捐给武汉,为坚守在值班岗位的干部寄去几瓶消毒液…我想,他们让我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榜样,我甚至在懊恼自己不能快点长大,不能在祖国渡难关时出那么一点点力。也许在偌大的中国,我们认为我们的力量很小很小,但是在漫长的黑夜里,我们点燃的小小微光,足以汇聚成燎原之势的火焰;我们心中的星星,正在连成一个大圈;我们散落的心灵,在互相呼唤对方;我们瘦弱的肩膀,在恶魔面前紧紧地靠在一起,因为我们的众志成城,因为我们的带泪笑容,在苦难中有了感动。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在疫情发生的二十多天里,有泪水,有无奈,有愤懑,有感慨,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善良和勇敢。这些善良勇敢的人们一路执着,他们说“和平时期,我的一生是人民的;在危急的时候,我的生命是祖国的”。其实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只是一个个挺身而出的无名之辈。“别怕,等这个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键,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这一班,等大排档里吵到必须扯着嗓子说话,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等早上等不上那碗热干面,我们可以笑着飚一句‘我信了你的邪’!”这是武汉给我们的宣传。那么,我想对武汉,对奋战在一线的人们说:我们等你!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樱花开遍武大的校园,我们相约平安,相约一场团聚。武汉,我想要告诉你,在武大看一场花海,也是我的梦想。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6

?华夏少儿郎,战“疫”勇担当】

一场瘟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中国疫情已经基本稳定,而境外情况却不容乐观。但这次新冠肺炎也未必不是检验一个国家面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也是考验一个国家在紧急状态下的承受能力和医疗水平。看着每天激增的确诊人数,人们也不禁思考,为什么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会把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控制在3个月之内不蔓延,而有的其他在平时称作发达国家的国家却显得不那么“发达”了。究其原因,我想是在于中国的年轻一代。

面对严峻的疫情,国外青年肆意放纵,甚至比平时更加向往自由,而此时中国的年轻人团结一致、共抗疫情。华夏少儿郎,在战疫中勇担重任,挺身而出,自发冲向一线支援疫情最重的湖北武汉。中国的年轻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年轻人,作为00后还在学习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优良精神。

华夏少儿郎,无私奉献,不畏艰险!2008年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霎时各地物资医疗消防等资源到达震中。挺身而出的中国青年不怕苦,不怕累,也不后悔。有些救护人员明明是去救人,可最后却把自己留在他奉献过的地方。中国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前路艰难险阻有生命危险,但却依然义无反顾,奉献自我。正是有了像他们一样默默的守护,我们才能安然生活,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

华夏少儿郎,有召必回,战则必胜!“全民抗疫,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的队伍中来。”党中央指令刚一下达,各地医护纷纷主动请缨作战。“国有召,召必回,战必胜”,党旗下的庄严宣誓,红指印占满请战书,1.2万名90后、00后奔赴一线战场。“我身体很结实,可以胜任前线高强度护理工作。”说这句话的是来自上海的96年护士倪溦。在战疫和陪伴家人这两件事上,她把天平偏向了救人的一边。“我还从来没见过爸爸哭呢。”但是在送别倪溦出征的那天,爸爸却流下了两行泪。正是有这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人员,才有了中国犹如按下加速键的抗疫行动。

华夏少儿郎,勤勉学习,立志报国!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今朝战疫,或许还没有00后太多身影,明日富强,则必有我辈建设之力。我们不期望疫情重演,我们只想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地更加繁荣昌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之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国家的富强美好,由新时代的我们来建设。

没有哪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从抗击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肺炎流行,似乎每一代青年都要接受考验。青春闪光,淬火成钢。在这次大考中,90后党员医护代表这一代人,像全世界交出了一张张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的精彩答卷。这群华夏少年郎,把自己在这黑暗的流行疾病中活成了一道光。不管是逆风绽放的90后记者“卢璐”坚守报道一线,还是主再三请求父亲一起去火神山建设的韩伟林,亦或是主动为医护每天送餐的90后北京“雨衣妹妹”,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他们在这次战疫中一夜长大、褪去稚气,学着上一代先辈们的样子,为下一代人做榜样。

华夏少儿郎,战“疫”勇担当。作为共和国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要勇挑重担,勇担重任,不畏艰险,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中国的年轻人啊,让我们接过上一代人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7

身为家乡人,我为家乡能够成为冬奥城市而感到无比自豪。我深深的明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当家乡和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加入到志愿者中,竭尽所能为家乡和祖国做出贡献。

我喜欢英语,我希望在2022年冬奥会来临之际,我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用英语向国外友人介绍我们家乡的美丽与富饶,用英语歌唱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

家乡的京张高铁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精彩、非凡、卓越的交通保障!各国的国际友人将乘坐京张高铁来到我们的家乡。当然,也会有那么一天,我乘坐着家乡的高铁,走出家乡,走向国际,用我流利的英文与国际友人交流,传播我们祖国五千年文化历史和光荣传统。

京张高铁,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感谢你,是你不仅连接了京张两地,也连接了我们与国际友人的友谊和情感。

我愿做一名冬奥志愿者,用语言连接我们与国际友人的友好之情。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8

这个春节,新型冠状病毒作妖,疫情严峻,我们每个人都要乖乖地待在家里,尽可能让病毒无法传播。我们家也不例外,除了老爸要去值班,我们都窝在家里。

我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做寒假作业,运动,看电视……当然,还有春节特别项目——打牌。算24点,拔乌龟,打红十……这些我都已经玩腻了。妈妈拿出她的看家法宝——钓鱼。“什么?钓鱼?我不去……”我惊恐地瞪了妈妈一眼。妈妈笑着回答:“你想多了!钓鱼也是牌类游戏的一种。”我长叹一口气:“吓死宝宝了。”

妈妈先介绍了“钓鱼”的游戏规则。这其实是个积分游戏,每个人先发5张牌,第一个发到牌的人在剩下的牌中翻开一张牌,如果对方手里的其中一张牌加上刚翻出来的牌刚好等于14点,那么这两张牌,就属于你的了。如果没有得到14点,那就继续翻牌。简单来说,就是拿你手中的一张牌,去钓下面的牌,钓上来的牌的点数加起来必须是14点。当然,在钓鱼的过程中,也是很讲究技巧的,因为最后的胜负并不是看得到的牌的数量,而是看最终的分数的。黑桃最厉害,每张积4分,红桃其次,积3分,梅花则积2分,方块最少,积1分,司令算5点,积5分。

游戏开始了,妈妈先翻牌,黑桃6点,我刚好有黑桃8点,这条大鱼就被我钓上来了,我得意地朝妈妈看了一下,翻出来一张方块10点:“轮到你了。”妈妈显得有些无奈,她没有4点,只好继续翻牌,红桃2点。“现在,底下是方块10点和红桃2点,我可以钓10点,也可以选择2点,我还可以把它们两张都钓上来,这样,分数就多了,而且可以阻碍妈妈的路。”我在心里仔细地盘算着,可当我扫视了一遍自己的牌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可以钓鱼的牌,只能继续翻牌。“黑桃1点。”我激动地喊出来,因为我手里有黑桃k。“妈妈,钓不到……”我默默祈祷。妈妈淡定地扫了一圈,不紧不慢地拿出了一张红桃1点,把底下三张牌一扫而空,刚好14点。“不好意思,都是我的了!”妈妈喜上眉梢,而我则有点咬牙切齿:“哼,走着瞧!不到最后,还不知道谁赢呢!”就这样,我们你来我往,相互算计着,较量着……

“钓鱼”既能丰富我的“窝家”生活,还能提高我的口算能力和应变能力。同学们,在疫情还没有完全被控制之前,我们不能出门,那么闲来无聊之时,你也可以尝试“钓鱼”哦!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读奋斗新时代心得体会8篇

读教育理论书籍心得体会8篇

读孩子如读书心得体会优质8篇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

读幼教书籍心得体会8篇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8篇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推荐8篇

读小学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8篇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