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在写作方面没有特殊的要求,赶紧来学习吧,我们写心得体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抒发内心所想,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1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2
现在高中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是第一怕,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到现在已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了。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对于我们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呢?其次,有的课文太深奥,有的太乏味。比如说《兰亭集序》,《逍遥游》。最后,“考什么学什么”是我们信奉的最高信条。高考试题是不考课内的,我们怎么会“傻”到孜孜不倦地学习课文呢?
要改变现状,需从课堂开始。我们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做到知人论世。如果不知道作者的经历,就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老师上课时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老师这样的表现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多读些事性强的文章,自主阅读文言作品,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兴致很高,我相信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同学读起《聊斋志异》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的。久之,同学们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在我看来,每一次阅读文言文都是和古人一次心灵上的交流,一次穿越时空的快乐旅程。《苏武传》让我明白了国家大义,气节,《荆轲刺秦王》让我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出师表》让我明白了忠与义。要用心去品味文言文,通过《岳阳楼记》我读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感受到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孤苦无奈。
通过《出师表》我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通过《赤壁赋》我读出了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旷达。通过《陈涉世家》我读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悲愤。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读出了蔺相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以国为重的情操。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爱上文言文的。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3
日前,有幸参加学校管理中心初中语文教研组在江南中学举行的“20xx学校管理中心校古文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收获很大,感慨很多。
这次活动,由江南中学语文学科主任朱老师主持。
先听了两节课。一节是陈妍茵老师的《口技》,另一节是陈佳洁老师的《黔之驴》。两节课的基本程序是:检查预习(正难读字音、释重点词意),学生质疑(以字词句理解为主),师生互动(将课文分析词句理解巧妙结合,即将文与言结合;穿插朗读和朗读指导)。两节课可谓别开生面,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摒弃了串讲。很好的贯彻了文言文“文与言结合”的原则,让一直在应试阴影下徘徊不前、固步自封的文言文教学有了可喜的生机。正如朱武英老师所说,我们尝试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大胆选用两位新教师(据说这两位陈老师刚上岗一年),意在闯一条新路,引起同仁最大限度的关注,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是的,应试教育下的文言文功利教学——注重或只教字词句,轻视或不讲内容思想,亟待改革、创新。但改革走向的另一个极端——轻视或忽略字词句教学,重视或只进行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同样令人担忧。正如邓彤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所言的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死穴——死于章句,废于轻议,长期且普遍存在。而江南中学这两位陈老师文言文教学迈出了坚定的脚步,审慎的走了中间道路,成功的将“言”与“文”巧妙结合,将应试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可谓稳妥可行。
其实,这条文言文中间道路完全可以走得更大胆一些,即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学,读背成诵,然后再教再研。据邓彤老师介绍,他原来所在的浙江某所中学就很有魄力:他们学校,期中考试前是不教文言文的,但他们每个早读都在安排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等学生读好背好了,下学期才简单的教一教学生已经背好的文言文课文。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妨看看过去私塾老先生教授古文的情景:先生端坐在台前,学生一片声的读背着,有背好了的便到先生前“过关”,倒背如流后,先生才问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有,先生便有针对性的讲解答疑;没有,先生便问学生一两个问题,或者立马让学生回去,从不啰嗦,更不会逐字逐句串讲。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伟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无疑,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经典!
然而,可悲的是重讲解(甚至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轻自学甚至没自学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直以来,依然被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奉为“传统”,当做教授文言文的不二法宝。其实,这种灌输似的文言教学法,早就被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大师唾弃和批判。这种方法更不是老祖宗的“传统”,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法古训,人人耳熟能详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一句话,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就运用并总结了最有效最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法,即自学在先,愤而启发。我们何乐而不用之呢?同行们,不要再做那劳而无功的事了,更不能再做为了应试要求学生将整篇文言文翻译都背下来的害人的事了。同志们,让我们勇敢的返璞归真,用自己的头脑和良知,传道授业解惑,让国学经典华夏文明传扬世界,泽福万代。
到这里,再次感谢江南中学,感谢朱武英老师和她团队的辛勤付出,感谢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学习交流机会!期待着锡无文言文教学由这次江南中学新的曙光带来的更耀眼的灵光。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4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5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