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积累了不少全新的想法,大家在写心得时一定都得心应手,通过简略的概括个人的思想,才能将一篇心得写的出色,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篇1
人,总得有点精气神,有不一样的血性,没有了这些东西,人就会垮掉。观看了《高山清渠》电视剧,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无论在任何时刻,人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事情,都是一种挑战。清代学者王永彬云: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此语道破了人的一生必须与“苦”奋战到底,直至获得胜利。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悲观。英国哲学家约翰·约克有言: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是的,面对各种困难,我们必须做好内因外因分析,有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有效形成最大合力。
?高山清渠》剧中曾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即使在整过过程中失败了,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希望就会常在。行者常成,为者常至,始终处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状态,又何以体验感悟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的大风景?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根源性的道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到《高山清渠》中而言,所谓的活水源头,就是植根于灵魂深处的那身傲骨、那份不懈的努力、那份哪怕微弱的希望之光。
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篇2
近期中央电视1台播放了电视剧《高山清渠》,本人观看后在思想上深深受到冲击,感想颇多。
电视剧《高山清渠》主要讲述的是贵州遵义草王坝中共党员黄大发寻水开渠的动人事迹。主人公先后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获得贵州年份英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黄大发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值得学习。
学习他坚定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
黄大发同志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父母过世得早,由“二伯”养大,从小就是孤儿,受尽无水吃的苦楚。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多次去寻找水源。在寻找水源中,“二伯”不幸摔下悬涯去世,受到村民们的责难。这更加坚定了黄大发找水开渠的决心。一次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无意抓获国民党特务的同时发现了水源。之后,筹资筹劳走上了开渠取水之路,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带领草王坝群众在悬涯峭壁上一干就是36年,最后开渠9400米,将水引到黄草终于解决了草王坝人民饮水难的问题。
学习他胸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
黄大发同志在寻找水源和开渠的过程中,许多情况得不到乡亲们的理解,甚至是责骂,但他没有怀恨乡亲们,将一肚子的苦水往肚子里咽,心里总是怀着把水源找到把水引到村子里,让乡亲们喝到水方是头等问题。他不计较个人的名誉与得失、忍辱负重,不分春秋冬夏苦干36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胸怀坦荡的品质。
学习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顽强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是浇灌我们生命的精神之水。“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所说的话。黄大发同志的一生就是这样一锄一锤、一脚一步地用普通人的平凡抒写出他不平凡的人生,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开拓进取,在新的征程上做出新业绩,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篇3
7月16日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利畅天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高山清渠》正式上映,该剧讲述了“时代楷模”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于年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的感人故事,《高山清渠》不仅仅带给了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带给了我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更多的是启发了我们对优秀党员的感悟,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做艰难困苦面前的“愚公”,也要做为民谋福矢志不渝的“痴情人”。
为民谋福党员干部要做敢想的“痴心”人。“有女宁推山崖下,千万别嫁草王坝。”缺水的草王坝村,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穷,草王坝村山高岩陡,雨水淌落下来根本留不住,距离草王村几公里外就有充沛的水源,但是高山险阻成了引水进村的最大的阻碍,也让凿渠引水成了“痴心妄想”,黄大发他敢想人所不敢想,立志要为村民凿渠引水、让大家都吃上大米饭,正是这样一个“痴心妄想”的念头,支撑着他坚定的走到了最后。敢想是打破陈规、现状、思想禁锢的利斧,像一盏引路的明灯,会指引我们走向新的道路,或许这条道路崎岖难行,或许这条道路风雨兼程,或许这条道路成败未知,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有敢想的勇气,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那不肯能的可能,敢于在工作中不拘一格、推陈出新为人民谋取更大的幸福。
为民谋福党员干部要做敢干的“痴情”人。黄大发是孤儿,从小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靠着党的关怀和近邻的帮助一步步成长,一颗赤子之心誓要引水进村、志拔山村穷根,以此来回报父老乡亲、回报党和祖国,他不但敢想,还敢用30余年的岁月来来践行他的赤子情怀。这样为国为民的大情怀,这种坚定不移的“痴情”,正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的优秀品质,空想误时实干才能成事,我们要有敢想的勇气还要有敢干的气魄,危急关头、艰难困苦党员不想谁能想?党员不敢谁还敢?党员不干谁来干?我们都曾对着庄严的党徽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那我们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有困难我们克服它,有危险我们战胜它,失败了我们从头来,用干事的态度和决心干好事,以此来践行我们的誓言,以此来我们对党的忠贞,做一个体民情、察民意、办民事、爱人民的“痴情”人。
为民谋福党员干部要做敢拼的“痴狂”人。“大发渠”被称为“天渠”,是因为从水源地到草王坝村要进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要引水进村就要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渠来,缺技术、缺资金、缺人,第一次修渠历时10年以失败告终,不服输的黄大发从头开始学习水利知识,多方筹集资金,四处奔走给村民做工作要继续修渠,这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痴狂”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就是他身上流淌着的优秀党员的光辉。担得起优秀的人自有其卓越之处,我们当扪心自问,面对重重困难我们是否能初心不改?面对生死关头我们是否能坦然处之?面对屡屡失败我们是否能重拾信心?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面对生活给与的考验我们是否敢豁出性命去拼一回、搏一回、疯狂一回?为人民服务仅有五字,却字字重逾千金,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当知重负重、奋力前行,为我们爱的民爱的党“痴狂”一回,哪怕只做好一件事也无愧我们胸前的党徽和我们许下的誓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只缘凿渠“痴心人”。黄大发老支书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共产党员的“痴”,是坚定的信念、是迎难的决绝、是无悔的付出,我们要把人民的向往当做我们奋斗的目标,并且为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用我们无限的热情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为我们中国梦苦干实干、奋勇当先。
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篇4
近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凭借用心的制作、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细节和传神的人物塑造赢得全网关注,备受观众好评,其中黄大发修渠引水的故事更是真实感人,引人入胜。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要从《高山清渠》“一生只为修一渠”的传奇故事中,汲取“断、舍、离”的榜样力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担当作为。
“断”心浮气躁,常怀敬畏之心
老支书黄大发36年如一日,从青丝到白发,最终在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坝村贫穷落后的“标签”,摆脱了长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后他紧锣密鼓张罗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想方设法为村民脱贫致富找出路,始终秉持“村子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榜样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发扬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硬作风,克服简单的事情不想干、复杂的事情不能干、艰难的事情不敢干的懒散思想,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时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态、好思维、好方法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舍”麻痹大意,绷紧纪律之弦
黄大发总是把修渠的水泥当作“宝贝”,每次卸完货都要亲自打扫,车厢里洒落一丁点儿“残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扫入库。家里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样,老伴想舀一碗补灶台,反被一顿严厉呵斥“这是公家的,坚决不允许”。老支书一心为公,从不掺杂半点私心杂念,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用权。广大基层干部要舍弃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时刻紧绷纪律之弦,守好纪律“高压线”,时刻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情怀,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不忘初心、奋毅前行。
“离”狂妄自大,永葆感激之情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党来了,分给我土地,让我不再受饿挨冻。”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发誓,一定要为草王坝做点事情,报答父老乡亲。深知水对于草王坝来说就是救命的“东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引水”,靠着这股劲一干便是一辈子。在“刷屏走红”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时刻惦记着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草王坝有着独特的感激之情。广大基层干部不能有高人一等、优人一级的优越感,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忧群众之所盼,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在作出成绩后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怀着感激之情,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不骄不躁、勤勤恳恳做好基层工作。
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篇5
最近央视一台正在热播主旋律电视剧——《高山清渠》,我按照党总支的要求,进行了观看。很受教育和启发。
?高山清渠》的原剧名是——《黄大发的奋斗》。故事的主角,正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带领群众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和铁锤,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的——黄大发。他是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成为感动我们的平凡英雄。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赞其为“人间奇迹”,黄大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愚公”。
综观这部电视剧,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受到启发:
一是信仰是力量的源泉。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具备坚定的信仰,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才能不被困难吓倒,才能在困难面前咬紧牙关,创造出人间奇迹。
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确定工作方向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工作中,往往面临抉择,经常出现两难的境地,在这种艰难的境地中,我们确定工作方向的依据就是怎样做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做了,才是对党的宗旨的真实实践,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三是干任何工作都要一种不服输的精神。《高山清渠》带给我们实践层面的经验是,在开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必须有永不服输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为人民事业甘愿牺牲的精神。缺少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工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呈现出应有的光彩。
总之,电视剧《高山清渠》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是体现信仰、触及灵魂,激发热情的一部好剧。
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篇6
黄大发少年时期即失去父母,面临生存的危机;助他活命的乡亲们跟他一样,长期面临无水、无电、无路的生存困境。年少的他凭借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环境打败的精神带领乡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丝河。23岁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的黄大发立誓为村民引水、修路、通电,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绝壁凿渠的大任。36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握锄头,抡铁锤,砸钢针,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近万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这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和他带领的修渠村民身上再现出的中国精神。
学习黄大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他在村里一心想为村民找到水源,解决缺水问题,他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于党、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凭借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环境打败的精神带领乡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丝河。黄大发以自己的真诚、奉献、清廉、勤俭、宽厚、坚韧等精神品格,赢得了人心,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终于创造了绝壁凿渠的奇迹。
学习黄大发,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黄大发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行。乡里补助他本人的10元钱都捐到草王坝村作为村集体资金,最终为了给老奶奶多抓一副药动用了,仍然在想办法把它补上。
学习黄大发,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黄大发同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始终积极主动、忘我投入,勤勤恳局、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烧自己,工作中做到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贫,耐得住工作艰苦,以一颗安贫乐道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他36年来做一件事,一辈子为一个目标,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最后终于解决了草王坝村民最需要的救命稻草——高山清渠。
“高山清渠”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理想,既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又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而今,那个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已经脱贫摘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 茶的心得体会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