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我们都需要认真记录心得,学会写好一篇心得,这样我们的思想境界也会得到升华,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新疫情心得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疫情心得篇1
让粮食丰收不断提亮全面小康成色
金秋九月,凉风习习,硕果累累,中华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日秋分,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温暖人心,强烈提振了“三农”干部的精气神,并为其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值此盛日,我们当怀丰收之喜悦、奋斗之信心,坚守“三农”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决抵制浪费,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拼搏、奋力冲刺。
打好“粮食安全”底色。“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强弱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曾几何时,各国学者、官员抛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一“世纪之问”,如何解决好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时间早已给出答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克服了农业基础薄弱、生活水平贫困的难题,凭借着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要清楚认知,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定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稳住农业“基本盘”,以满足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支撑。
提升“农业科技”成色。“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全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瞄准农业科技前沿,持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从超级杂交稻的每亩7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1000公斤以至现在1200公斤,我们农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当且实。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跑道上,我们当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粮食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构建现代农业“新长城”,我们有理由相信,“禾下乘凉梦”定会在我们手中实现。
永葆“珍惜粮食”本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今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洪涝灾害极端天气频发,加之蝗虫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冲击。中国该怎么办?“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粮食的安全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更需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有力保障。公开报道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餐桌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我们谁都不是局外人,定要力戒奢靡之风,努力使崇尚节约、珍惜粮食的思想蔚然成风。人种粮,粮养人,一粒谷子也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怎能不好好珍惜,尽管当前日子殷实了,但节俭的“传家宝”不可弃,珍惜粮食的本色不能丢,这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根本底气。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当传承优良传统、继续改革创新,永远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新疫情心得篇2
在多年从事救死扶伤的工作中,郝红慧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向党员看齐,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稷山县人民医院,郝红慧所在的科室共有12张病床,遇到特殊情况,还会增加到15张。每天早上到医院后先检查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她从业20多来养成的习惯。协同护士为患者翻身、拍背,检查患者的口腔、尿道口等是否干净,床上用品是否整洁等工作,郝红慧都做得一丝不苟。甚至每个患者入院多少天,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郝红慧都了然于胸。
因为icu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郝红慧经常会因为医院接到了车祸、危重的病人而被紧急召回,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刚加完班回到家。一年四季,只要是医院打来的电话,她都风雨无阻及时赶到抢救一线。她总说:“家属把病人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给他们专业的护理,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在武汉参加抗疫期间,郝红慧亲眼看着一批批医护战士勇往直前、舍己为人,真切地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光荣与使命。她认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服务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我感到无比光荣。”她说。
由于郝红慧在抗疫一线的优异表现,她在武汉火线入党。她的入党介绍人、稷山县人民医院总护士长贾大红说:“郝红慧是稷山县人民医院的骄傲,是我院护理队伍的榜样和排头兵。我见证着她一步步成长,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郝红慧身上,我们学到了金子一样闪光的奉献精神。”
“郝红慧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奉献自己温暖他人的高尚品德,是稷山县人民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学习的榜样。她的成长为党旗增了光辉,是稷山县人民医院党员模范的一面旗帜!”稷山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何红英说。
新疫情心得篇3
2020年的除夕夜在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一片灰色中到来了。这真是一个太过浓墨重彩的戏剧性时刻,渴望与亲人团圆的热切与越来越发酵的疫情,注定要让所有国人经历一场理智与情感的拉锯战。
本来应该是举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然而,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疫情,忙碌了一年的医务工作者,主动放下了手中和家人相聚的碗筷,取消了陪爱人孩子外出度假的行程,广大干部更是主动请缨,重新披上“白衣”,头戴“燕尾”,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线,去守候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去实现初心使命。疫情面前,在医护工作者的字典里,绝对没有“退缩”二字!
武汉,你作为我们中国历商业发展的重要地理枢纽,你不能倒下,我们在背后支持你,不要忘了你背后还有我们强大的祖国!“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抗击疫情,共渡难关,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疫情当前,众志成城!98年的洪水,03年的非典,08年的汶川地震,13年的h7n9,19年的台风,我们中国都挺过来了,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挺过来!
当前,疫情越来越严重,确诊人数也不断增多,有的病人因此而丧命。正值青少年的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微不足道。努力做到“不出门、不串门;不聚会、不扎堆;不信谣、不传谣;勤洗手、多通风;如有不适,科学就医;不恐慌,共克时艰!”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开篇部分就说了这么一段话:“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桑塔格在这本书里想要提醒人们的就是:面对疾病时,不要去赋予过多的修辞和感情色彩,而是正视它。面对疫情同样如此,与其不着边际的恐慌,不如沉下心来看看这些真正有意义的数据,这才没有辜负那些日夜奋战在一线的人们用勇气和专业素质为我们换来的宝贵信息。
正如《你的答案》这首歌中的歌词一样:“勇敢的向前走,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们能找到答案,哪怕要逆着光驱散黑暗,丢弃所有的负担,不再孤单”作为我们华夏子女,理应肩并着肩,心连着心,共同努力,度过这段“非常”的时期!武汉,加油!白衣天使,加油!中国,加油!
隔绝疫情,但不隔离真情。只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定信心,每个人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提升了,疫情这个魔鬼必将无处藏匿。
新疫情心得篇4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战胜疫病离不开科学,既要加强科研攻关,又要坚持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采用科学方法。
科学防控疫情,首先要把控制疫情放在第一位,尽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这次疫情发生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强调要“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我国防控传染病和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至关重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尽快控制疫情,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是科学防控疫情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只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疾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才能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如果疫情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就容易造成疫情大规模扩散。这次疫情发生后,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深化国际合作。”1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疫情数据的及时公开和共享,有利于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对那些瞒报、谎报疫情者,应严肃追究责任。
科学防控疫情,要将科学精神贯穿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要加强科研攻关,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加强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因为疫苗对于传染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如牛痘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麻疹疫苗等在消灭或控制相关传染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要认识到,疫苗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攻关,在这方面一定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按科学要求生产出来的疫苗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是,没有疫苗并不意味着不能防治。一些传染病虽然早已分离出病毒,但疫苗至今尚未研制成功。事实上,通过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即使没有疫苗也可以控制疫情。对于这次新冠肺炎,虽然目前尚无疫苗, 在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我们一定会战胜它。为了将科学精神贯穿疫情防控工作始终,科研人员有必要积极为公众解疑释惑,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公众科学素养,让人们科学理性面对疫情。
新疫情心得篇5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就在许多人还记得白衣勇士们出征一线的这句话时,我们遗憾地看到了不少医护人员倒下了。他们当中,有连续工作18天的医生,有医学专家,有基层医务工作者……
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舍生取义。最新的数据是,截止到今天下午2点,全国医护人员确诊新冠肺炎的病例已经达到1716例,占比3.8%,其中有6人不幸牺牲。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果没有离开,他们应该还会穿着防护服在战斗,抑或是和患者拉着家常,跳起《火红的萨日朗》。如果没有离开,他们应该还会多陪伴一下家人,逛一下公园,吃一顿火锅,他们为人父母,他们也为人子女。
他们的英勇奉献,烙印在最美的逆行中,镌刻在冲锋的道路上,谱写在奋斗的岗位上。他们舍己为人救死扶伤,是社会的价值基石,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的精神坐标。他们不需要被神话,但是需要被记住。他们为了我们离开,我们不能欠他们一个烈士的称号。
他们的壮举,完全符合《烈士褒扬条例》第八条的烈士评定标准,是纯粹地为抢救公民生命牺牲的。因此,我们呼吁,给所有殉职的医护人员一个应得的烈士称号,缅怀往者,也激励生者,更教育来者。
疫情到了最吃劲的时候,我们也祝所有的白衣天使平安!
我们爱你们!不止在今天,还在未来生命中的每一天!
新疫情心得篇6
4月26日是第13个“全国疟疾日”,主题是“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古往今来,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一段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千百年来同病毒疾病的斗争从未间断。
据世卫组织报道,截止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影响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北京时间4月29日19时32分,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313万例,死亡病例超21万例。各个国家和地区告急,医疗物资紧缺,民众陷入恐慌,世界为之震动。面对疫情跨越国界和人种的国际传播,在全球战疫中需多一点理性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指责”,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的全球胜利而不断努力。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发起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和国家一道命令,武汉封城,全国人民“宅家”隔离,白衣战士执甲逆行,蓝色卫士守望相助,社区小喇叭走街串巷,社会义工传递温暖,把“中国力量”诠释,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把“中国速度”展示,千万党员干部“涓涓细流”把爱心播撒。面对国际疫情的严峻,第一时间向世界组织分享“中国经验”,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协助意大利、西班牙、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开展疫情防控,在“雪中送炭”的路上必定有“中国红”的身影。
预防“疟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科学施策精诚合作。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宗教信仰分门别类,受价值观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防控措施上有区别。近期,全球战疫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方能战胜“疫魔”,只有科学应对才能有效控制蔓延。中国人民在战疫期间总结出的“中国经验”就是,要协调一致听指挥,团结一致保民生,切实用理性的科学思维应对疫情防控的问题。面对经济停摆、产业链条断裂、基本民生不能保障的风险,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树立“一盘棋”思想,降低贸易往来门槛、发展合作产业、积极互补不足,走出一条优势互补,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道路,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击“病毒”是一项常态化的任务,要平战结合精准发力。“病毒无国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不能因为人为设置的障碍而“肆意妄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表明,抓好日常预防是重中之重,戴口罩、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这虽然看似“小事”,却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所在,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平时。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采取战时化管理,一方面保障要做到战时标准,医疗物资、设备等要全,各类保障要到位;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守纪律,坚决服从组织统一调度,把最精锐的力量放到抗疫的战场上,把最好的物资用到最前线。目前国际上疫情传播形势严峻,采取“中国经验”把疫情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是当前抗疫的良策,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切实把疫情防控的措施落到实处。
战胜“病毒”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要理性包容众志成城。纵观人类与疾病搏斗的历史,“疟疾”“天花”“炭疽热”“禽流感”等一一被消灭,我们会发现战胜病魔不断进步的总是人。战胜疫情的“中国经验”启示“共享共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这些无不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理性的,人类战胜病魔的精神是理性的。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疫情一味“甩锅”“指责”、推卸责任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无限的人民情怀中,用到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中。举全球之力,举全人类之力众志成城战疫情,在抗击疫情的路上,用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迎来战疫必胜的曙光。
同住地球村,同是地球人,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克时艰战新冠,全球战疫必凯旋。
新疫情心得篇7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人们“人人自危”。还记得在病毒刚来时,我们不 以为然。直到全国各省公布一级防疫,看到成指数型增加的确诊人数,我们才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时至今日,疫情已经得到了 操纵,也让我们明白了 “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不 是口号,更不 是空话。通过此次疫情防治思政大课的观看,我对疫情防控的意义有 了 更加深刻的熟悉。“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我们始终坚信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灾难面前,没有 谁能置身事外,从不 存在一个人的桃花源。一个国家是否强盛,取决于当国家面对艰难时的精神面貌与状态。从国家面对突发疫情作出的正确判断与指引,到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响应制定防疫措施,再到千家万户一般民众"闭不 出门"积极响应,当然,还有 一批批驰援武汉的逆行者,一个个坚守工作岗位的基层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每每想到让人不 禁动容。灾难也是一次爱的教育,庚子年春节,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都过得极其难忘,非常特殊,2020年度1月初,“新冠肺炎”肆虐武汉,向全国蔓延。2020年度1月23日,武汉市全市“封城”,全国多地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联防联控 城防村控,各户闭门谢客,大家裹足不 出。14亿中国人众志成城,奏响了 感天动地 英勇壮烈的防控疫情战歌。2020“新冠肺炎”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场与疫病做斗争的艰苦历史。这场疫情也让我们所有 人都面临一堂人生大课。这堂课,对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影响不 可小觑。今天,把“战疫情”当教科书,明天人类就可能少一点灾难!通过教科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课堂中有 国事 家事 天下之事,有 社情 民情 人间真情,有 你,有 我,有 我们大家。正是在我们党的带领下,我们才打赢了 这场“战争”。同时在这场“战争”中,也让我们看到了 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团结,党员的坚持以及医护人员的伟大。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在路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相信全国人民上下一心能克万难!
新疫情心得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