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学习之后增长了不少知识吧,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其实写心得体会对我们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也是有帮助的,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杜绝浪费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1
民以食为天,为了粮食,人类曾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战争;为了粮食,农民们冒着酷暑在田间辛苦劳作;为了粮食的得来不易,诗人们曾一遍又一遍的吟出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示世人的诗句,粮食生长不易,而人们耕种更是不容易。粮食是生命之源,是力量之源,更是富国之关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全国的头等大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为什么人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曾出现过战争和天灾,所以人们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浪费,还有就是和现在的教育有关,现在的父母也不曾告诉孩子粮食的生长是多么的不易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排场,古代的皇帝一餐就100多道菜,现在虽然人们一餐没有这么的菜,但是一餐4个还是很平常的。在现在这个时代社交还是蛮多的,婚宴,丧礼,都在酒店办,仅一家中小型饭店每天就倒掉剩饭剩菜就达百斤,所以饭店就成了浪费粮食的重灾区,由此可见,在粮食已经不是问题的今天,又出了一个新问题—浪费。浪费已经成了面子和过得好的代名词了,浪费随处可见。自助餐更是浪费的重灾区,一些自私的人们,认为自己花钱就应该享受,所以吃不完,也会要,因为他们觉得我交钱了吃不吃是我的事,谁也管不着,如果没有这些自私的人们的想法和做法,相信粮食的浪费可能会好一些吧。其实,我国就尚有20xx万贫困人口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呢;在地球上还有8亿多人还在挨饿呢,每年饿死的至少有20xx万呢,看到这些数字,我们又怎么忍心浪费粮食呢?假如我们把这些浪费的粮食送给那些挨饿的人吃,他们一定会很珍惜的。如果我们可以减少浪费,那么全球每天就会少饿死几个人了。古人说过暴殄天物,不得寿天。意思是说上天赐给我们的宝物,如果浪费的话,是不会长寿的。所以适度节制,杜绝浪费,由你我做起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2
我们村里有个张爷爷,80多岁了,皱纹布满了他慈祥的脸,背也有些驼了,还整天在田地里劳作。他的女儿也在外面工作,几年回来一次。张爷爷住的是几十年前修的土公房,已经裂了好几个口子,张爷爷都用破布和稻草堵住裂口。他家里的家具更破得不成了,水壶已经换了5、6个底,蚊帐补了又补,衣柜修了又修的……总之,张爷爷的家具都是修补过的。他女儿每个月给他寄600元钱回来,老人有这600元钱应该可以舒适地生活了,然而他却把钱存到银行去。有人问他:“您一个月有600元钱,您屋里的家具已经破得不像样了,为何不换些崭新的呢?”张爷爷严肃地说:“我的住房虽然难看,家具虽然破,但是都还可以用的。你们年轻人只知道换新的,多浪费呀!现今生活好了,可不能忘掉过去的苦日子,能节约的尽量节约,一分钱也是女儿的血汗钱啊!”
几年过去了,张爷爷的女儿从外地回来,看见十多年前他给父亲买的那双皮鞋还放在衣柜旁,女儿劝他换新的,他说:“还能穿,实在不行了再说。”
他对女儿说:“在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大手大脚。”在张爷爷看来,生活节俭并不丢人,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是光荣的;而浪费财物,不该花的钱花了,不该扔的东西扔了,则是败家子的行为,是可耻的。
有的人把浪费看成阔气大方,把节俭当作寒酸小气,这真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节俭视为美德,是劳动人们的本色,而浪费则是人的要害。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即便如此,也不能讲排场,不能铺张浪费;在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能节约的尽量节约。因为任何一种财物,无论它是国家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是劳动的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随便浪费就是不尊重劳动人民,这不仅不是大方,还是非常可耻的。
我们要时刻牢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把它当作我们的座右铭!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3
说到,“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光盘行动”这句话时,平时喜欢watchtv(看电视)的同学们一定会想到,电视里有个公益广告里的一句话——“立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怎么样呀,是不是非常熟悉呀!没错,这就是光盘行动的`口号!
要不是那天,我看见有10个人拿着5万份宣传单在8个加油站散发。要不然,我还真不会相信“全世界饥饿的人口数超过10亿!全球平均每年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可达1000万,每6秒钟就会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如果我们每天的食物减少浪费5﹪,就可救活超过400万的饥民!”这是“光盘行动”宣传单上的话,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嘴巴都会张成“o”字形,都会再也无法忍心将盘子中没有吃完的食物倒掉!
如果,我们说起来浪费,还是在饭店,餐馆里工作的服务员们看的最多、最心疼。有的顾客爱于面子问题,点了好多菜又吃不完,还不愿意打包。他们可能是忘记了《悯农》这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米,每一棵菜,都凝聚了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坚决不浪费一粒米,一点菜。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珍惜粮食。
有一次,舅妈请我去“北京烤鸭店”吃晚饭。舅妈先替我们点了一道这个饭店的特色菜,接着,我们又点了三、四道菜。吃完饭后,我发现:还有许多菜没吃完。我心想:倒了也太可惜了,不如打包吧。可谁知道,舅妈早已经准备好打包的饭盒了,我帮着舅妈把没吃完的菜拨到了打包盒里。嘴里还嘀咕了一句: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舅妈说:“你也知道呀!”我点了点头。
我们家也在施行“光盘行动”。每天吃不完的剩饭剩菜都会换一个小碗装起来,再放到冰箱里。等着吃下一顿饭的时候拿出来加热一下。在我的碗里,你看不到一粒米饭,因为它们都被我给“消灭”了!
今天,你“光盘”了吗?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4
在我国悠久的家风传统中,“勤俭”堪称古今第一家风。“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这句话的含义是:粮满仓、油满缸、金银财宝装满箱,也经不住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正所谓“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蔡学岭父亲将其作为家训,就是提醒后人,“有余粮也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粮食。”这无疑是给后人最好的馈赠。
优良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是无形的“传家宝”。勤俭家风既包含朴素持家的价值观念,也包含崇德向善的美好愿望,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不仅仅体现在粮食上,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勤俭”传家,就是要传承老一辈的优良品德,让家人及后人谨遵“传家宝”的教诲,让勤俭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
“勤俭”传家,不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更重要的是以身示范。宋代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留下来吃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勤俭度日是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必计较好坏。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总理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把菜叶吃掉,偶尔掉在了桌上一颗饭粒,也要捡起来吃掉。
但凡老一辈,都会思量日后为后人留点什么。“留财”还是“留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见识和胸襟。无论是古代先贤还是老一辈革命家,都崇尚“节用裕民,俭以养德”,不以家财留子孙,而以美德传后人。
今天,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本色不能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我们从小家到大家,都必须遵循的道理。我们应该以“勤俭”传家,从“娃娃”抓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油、一度电,引导我们的家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让懿行美德生生不息。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5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的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还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许多的历史人物都以勤俭来修身,他们不仅在国家事业上勤劳,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如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自己的过错。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是由于尧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
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自古就有许多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以勤俭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勤俭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天在宫廷上用重金请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赏,并且整天大肆兴建乐宫,乐队,造成黄金流失,最终导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国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还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说,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很难。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的。它强调要自觉保持节俭,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商纣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制。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能力。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的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我国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得开灯,洗手间的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的耗电量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了2.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单位的的电脑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如果这样浪费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为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忘于奢靡。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阶段,所以都很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不糜费财物,认识我们崇尚的美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6
“节约万岁,浪费可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乎每一个餐厅都会贴上类似的标语。但现在的浪费行为仍然随处可见。
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嘴上说要节约,但不体会劳动的艰辛,怎么会去节约成果?有许多孩子没有下田割过稻子,所以他们不能体会劳动的辛苦,他们也不会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当然也就不会去节约了。
但是,只要有节约的意识,还是可以做到的。习近平主席刚上任时就提出了“光盘行动”,提倡要吃光盘中餐,绝不浪费一粒米,一棵菜,“光盘行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地的浪费粮食的行为的确缩减了不上,但是浪费水和电的行为仍然存在。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水和电的珍贵。其实,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是非常紧缺的。是缺水国之一。但有些人却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经常一边放着水,还一边做别的事,让水源白白浪费了,我们应该要养成节水意识,让水循环使用,不让水龙头独自流泪。还有节电,现在科技进步,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但浪费电的地方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孩子一边开着电脑,一边玩手机,另一边还瞅两眼电视。但大人们也只是视而不见。这也就促成了孩子们的浪费行为。其实,我们应该节约用电,最起码要做到人离灯灭。不同时使用不必要的电器,因此,我们一定要节约。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的继承和发展。文明餐桌在行动,校园掀起节约风!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7
地球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哺育着人类,人类也很聪明,千百年来不断利用她,改造她,在我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时,我们回头看地球妈妈,她已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那都是因为我们无节制的浪费造成的,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真是随处可见,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品;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再择蔬菜,停水时不关水龙头来水时水流没人管。
我国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淡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产同样的粮食,我们比美国多用一倍多的水。据统计,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家庭用水浪费种种,让人心痛!专家说,如果全国的城市家庭都把坐便器或沐浴器换成节水产品,每日可望节水4。9亿吨,面对频频告急的全国用水形式,每个家庭的节水行动队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的。
面对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式,我们是该做什么了。
要有惜水意识,有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大量的浪费,要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自来水更加不易。只有意识到这些才能处处节约用水。
养成好习惯:我们只要在生活中,能随手关掉滴水的水龙头,出门,睡觉前,检查水龙头,养成这些好习惯,我们就能节约很多的水。
除了水资源外,地球上的其他资源也正面临枯竭的危险,要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如果我们无节制的利用,环境被破坏,我们人类将会面临灭绝的危机。我想如果我们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地球一定是一个天长蓝,水长清,地长绿美丽而可爱的星球!
节约在身边,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珍惜能源,善待未来!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篇8
节约粮食也是一种美德,尤其是我们学生最需要去培养的。这一次就我学校要求学生节约粮食来谈谈我的体会。
这次学校没有要求我们节约粮食之前,我看到的是到处浪费的行为,尤其是食堂吃饭浪费的最多。都说粮食得之不易,从种子到发芽到长大到成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去做到珍惜的却很少。如果不是这次学校对我要节约粮食的要求,大概还会继续浪费很多的粮食。以往在食堂吃饭的.同学,都是大得多吃得少,一般都是会倒掉的,很少有人去真正的做到光盘,就连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所以说说的简单,做起来难得多。
这次学校在食堂内贴了很多的关于节约粮食的标语,食堂阿姨也是被叮嘱了的。在通知我们要节约后,我们在食堂打饭,阿姨都会跟我们说吃多少,就打多少的饭菜,不够再去向她添加。实际上这措施是不好实施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权益被侵犯了,会觉得学校是故意不让他们吃饭似的。因此我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包括自己也按照学校要求去做的时候,是有些不习惯的。但是于我来说,其实还算好的额,毕竟我本身吃的也不多,少给我大一点,刚刚好,只是有一点不太习惯这样而已。
在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除了前期大家很难适应后,后面同学们也都努力去适应了,开始知道要去节约粮食,也懂得节约的好处了。毕竟当他们没有吃饱的时候,阿姨是会再给他们添饭的,完全不会影响他们的温饱。只是大家原来都习惯了浪费,还没有把节约意识建立起来,因而没有办法短期内得到适应。但是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努力应学校这个要求去做,浪费的现象还是得到了缓解的,没有像以前那样严重。虽然还是会有,但是不可避免,毕竟实施的时间不长,那些为了告诫对大家不要浪费粮食的标语还没能深入人心,大家自然这种意识也就不强,还有待提升。不过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加长,大家一定会培养起这个习惯和意识,一定会配合学校做好节约粮食的行动,也一定可以真正的做到节约。通过这样大的一个措施,也让我明白节约粮食是我们大家必须要去做到的,因为这样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杜绝浪费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