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其实也是记录我们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表达,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丰收节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丰收节心得体会篇1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节日,起码有四重深意。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句话精准诠释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雷打不动为“三农”而出,,就足以显现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而设立这样一个节日更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饱含了全国上下对农民群体的深情祝福。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针对一个群体而设立的节日,代表的往往是对一个群体的祝福。今天的农业、农村、农民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农民=种地”的单一模式早就一去不复返。种养殖、做电商、搞加工,今天的农民条条大道通丰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要提醒全国上下不要忘记农民的伟大创造和艰辛付出,深情祝福广大农民大丰收、大增收,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美好生活。
高高树立新时代农民的尊严感、荣誉感。民以食为天,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只会加强——因为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里,永远有放心粮食、新鲜蔬菜以及其他由“农民造”的生产生活必须品。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要高高树立新时代农民的尊严感、荣誉感,提升亿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鲜明传导兴农助农富农的使命责任。“中国农民丰收节”强调的是“丰收”,那么农民的丰收何以才能实现?显然要靠各级各部门切实扛起兴农助农富农的使命责任,唯有真抓实干,带领广大农民奔富路,抓好产业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聚力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实现大丰收、大增收。也只有各级各部门尽到应尽之责,履行应尽使命,才能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交出“丰收”的合格答卷。
丰收节心得体会篇2
国务院决定,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意义不言自明: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尊重农民、爱护农民、关心农民的良好氛围,也提醒社会各方面更加重视和关注“三农”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农民,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农民职业的尊重。
事实上,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如彝族的火把节、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但在国家层面上缺少一个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去年全国两会期间,45名人大代表提出设立丰收节的建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各级以及相关部门对今年的首届“农民丰收节”不仅高度重视,为举办好首届“农民丰收节”可谓新招频出:类似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促丰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把每个地方的特色挖掘展示出来,让全社会共同感受丰收的喜悦。
举办好“农民丰收节”,不仅在节日,应更多做好节外功夫。首先,不应只注重仪式感。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办乡村节会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政府搭台的方式,对于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增加村民收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说,有的节会太注重仪式感,“热闹”一阵子后,“骤冷”表现明显。村民的农副产品,仅仅在节会期间俏销,之后很快又陷入“销售难”。举办“农民丰收节”,应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其次,应从政策、资源、资金、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创造良好条件,并探索乡村振兴的办法,创新“三农”工作的思路,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心农村、安心农业、安心发展农村经济,真正让农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总之,让农民口袋鼓起来、让农民收入多起来,才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要义所在。
丰收节心得体会篇3
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自20xx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介绍,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不是一般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现在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
从节气上看,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另外,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昼夜平分,秋高气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
从区域上看,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收获的时节有所不同,但多数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头。所以,我们兼顾南北方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便于城乡群众、农民群众参与,也利于展示农业的丰收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农民的创造,具有鲜明的农事特点。
从民俗上看,我们国家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大多都在下半年。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发展。
我们的先人非常智慧、非常了不起,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丰六二一,下半年丰九二三。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是星期天,而且连着中秋节,届时欢迎大家到乡村望山看水忆乡愁,与农民兄弟一起共度丰收节,共享农家乐。
韩部长介绍,农业农村部对国内外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也广泛邀请了农业、文化、传媒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农民代表座谈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十分必要,而且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农事节庆有传统。我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品尝美食等活动,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目前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这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积累了经验。
二是各地有探索。这些年,很多地方根据节庆特点和假日节点,举办了具有当地特色、主题鲜明、和农事有关的节庆活动,也形成了一批民俗活动、观花赏景、采摘体验、农业嘉年华等知名品牌,很多朋友肯定都参加过,这也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探索了路子。
三是市场有需求。现在人均gdp已经接近9000美元,休闲观光大众化正成为常态,广大市民也有回归乡村,参与农事体验、品味农村情调的需求和田园梦想,这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四是发展有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水平,农业现代化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结构调整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可以说有巨大变化,农村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收节心得体会篇4
6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同意自20__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可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在视察湖北时曾发表重要讲话,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落实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基层组织“五个振兴”任务,学习借鉴浙江好经验好作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表现。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活力。“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释放出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强烈信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丰收节,让这个目标更加接近。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在华夏儿女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衍生出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具有时代意义,同时更彰显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风范。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是一个向世人展示中国“三农”状况的窗口,要通过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等多种活动,让全社会、全民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丰收节心得体会篇5
9月23日,迎来了秋分节气,也迎来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的田野上,已然勾勒出一幅幅稻谷飘香话丰年的唯美画面,刻画出一帧帧农家百姓喜颜开的温馨景象。丰收的喜悦源于辛勤的耕作,年轻干部须将爱国种子撒入理想土壤,深学种子撒入创新土壤,实干种子撒入担当土壤,振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昂扬姿态开启人生丰收之路。
将爱国种子撒入理想土壤,造就奋斗者最美姿态。如果说理想是人生道路助推器,那么爱国则是人生道路的指路标,将理想与爱国相交融,才会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轨迹,个人价值才会得以升华。学成必归,报效祖国是钱学森的爱国宣言,无论是美国非法拘禁,还是导师善意规劝,都阻挡不了他回国的脚步,他突破层层关卡、冲破重重困难,将平生所学悉数贡献给了祖国,让科学梦和爱国情相交融,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功勋伟业。年轻干部须将爱国这粒种子根植于理想这块心田,将理想写在为国奋进的旌旗上、画在为民服务的蓝图里、刻在实现复兴的梦想中。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跑出人生加速度。
将深学种子撒入创新土壤,迸发奋斗者高光时刻。学无止境,开拓创新。学习,乃为政做事之基,能创新之本;创新,是进步发展之魂,为学习之果。袁隆平,一生只为两个梦,耄耋之年的他仍然为梦不断学习,翻阅各类农业书籍使他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试验田和实验室的空间转换使他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最终带领团队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年轻干部,处在提升能力的上升期,更应发扬挤和钻精神,学理论、学知识、学经验、学实践,以此锻造学习超能力,克服本领恐慌。在工作中,年轻干部应自觉涵养创新精神,拿出敢为人先的闯劲、拼搏进取的干劲,不断探索工作模式、变通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方式,敢蹚新路、勇立潮头,以实干前行、以创新致远。
将实干种子撒入担当土壤,释放奋斗者磅礴力量。每一项成就,都靠脚踏实地的奋斗;每一次突破,都靠无所畏惧的担当。黄宝妹,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她用有力臂膀主动扛起了全国人民穿好衣的责任担当,把热情挥洒在纺织一线,将智慧浇灌于技术革新,为中国纺织业做出重大贡献。年轻干部要牢记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的殷殷嘱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基层工作,不仅要身在基层,更要心入基层,练好调查研究这一入门功、真抓实干这一基本功、实做细做这一绣花功,放下架子倾听民情、俯下身子体察乡情、迈开步子了解村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丈量青春。更需牢固树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意识,有敢于啃硬骨的勇气,敢于涉险滩的锐气,用担当铁臂膀担起民族复兴重担。
丰收节心得体会篇6
农历秋分,神州大地迎来中国农民丰收节!民俗古风、现实意义和未来愿景在这个丰收的节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粮食、土地、农业历来是生民之本、国家之基。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古风民俗中一个悠久的主题。遥想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在辛苦劳作之后迎来好的收成,心中升腾的喜悦可想而知。
因此古人在喜迎丰收时,常举杯庆祝,感恩祖先。如诗经中《周颂·丰年》一诗中写道: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即粮多仓满,酿出美酒,敬献祖先。
丰收之后古人也乘着酒兴,载歌载舞。如南宋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又欣赏“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能那时庆祝丰收与“春社”的风俗连在一起。
当古老的土地迎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的规模、形式和深刻意义则超越千古、意义深远。
这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在与社会各行从业人员相比,今天的农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个充分选择的职业。中国今天所推进的改革实践就是发轫于农民的敢试先行,以及改革进程中广大农民的能人辈出。随着改革的深入,将有更多的农民在改革中继续贡献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在广袤的土地上用勤劳和汗水收获先辈不曾想到的那份属于农民的骄傲!
这是中国农村的丰收节!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山清水秀的农村景色令人神往,心底的乡愁是离开故乡后几代城里人割舍不断的情怀,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举国上下的努力方向,而当今无数的第一书记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也许若干年后,象当年热衷“农转非”一样现在的城里人争着到农村落户兴业。
这是中国农业的丰收节!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说,中国农业正在跨越现代化的门槛,逐步减轻甚或终将彻底摆脱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农业现代化构成中国现代化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现代农业社会中,叶肥苗壮可能无需过多依赖自然恩赐的规范操作,五谷丰登则是不必流淌很多汗水的智慧成果。
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沿续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符号,致敬农民、振兴乡村的里程碑,载入中华文明史册的华章,其份量确实很重很重!
丰收节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 节申请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