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出色的心得体会是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感受的,编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人们对书上人物的体会,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写读后感的书籍哦,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苏东坡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东坡的心得体会篇1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的心得体会篇2
在《多元智能》这本研究人类潜能的著作中,加德纳指出,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智能的发展。要寻求促进或激发人类潜能的方法,就必须对智能的概念、构成及评估方式有崭新的认识。
一、多元智能理论
这本书中将智能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并对八种智能作了如下介绍:
1.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
3.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4.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
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
6.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
7.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
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加德纳认为,相对于过去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和评价人类的智力能力。加德纳谨慎地指出,人类智能不只局限于他已经提出的这几种类型,而且,每一种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例如,在音乐智能中的次级智能就包括歌唱、演奏、指挥、作曲、评论和音乐欣赏。同样,其他七种智能也都各自包含着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二、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教育思考
我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的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深入思考和研究。
1、智力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又有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方面每个人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协作方式各有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教育中不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可能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学科,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多方面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狭隘的智力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只可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甚至扼杀学生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从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使他们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才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3、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
应当明确智力测验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4、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千差万别。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以下原则:(1)所有学生都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2)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3)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应当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们构建了健康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强势智能没有被激活并在学习中自如地运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他们最强项的智力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5、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熟练地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按照短路理论,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就会自我衰退,甚至会消失。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当局及教师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和前景。尤其在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设置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的智力倾向,而且应拓展学生智力发展的空间,开发、挖掘和促进学生各方面智力的发展,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东坡的心得体会篇3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嘉州毗邻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林语堂先生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博学多才通词文书画,一蓑烟雨任旷意人生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林语堂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孝宗曾为《苏东坡集》写序言,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仁宗的皇后救他于受审之时;英宗的皇后拔擢他至翰林学士;神宗的皇后不顾谗言诽谤,坚信他始终忠于朝廷;高宗读他的遗著,敬佩他的谋国之忠和至刚大勇,赐他的孙子苏符高官以表追念;孝宗追赐他谥号文忠公,又封太师官阶。仁爱而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构成了他的卓越风骨,正气而不落窠臼的文风在众多华丽柔靡支座中脱颖而出,精美而隽永秀逸的书画作品展是他精神之美的凝聚体现。
世事无常,如雪飘落;人生难测,恍若飞鸿。雪花纷纷扬扬,鸿雁踏雪暂时停留,但即将奔赴的是远大前程。苏东坡年少时就有对人生来去无常的惆怅,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恋。他更是懂得若能顺应自然,旷达地对待人生的疾苦哀愁,那么怀旧则会少些悲情,处世便会多些简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界恰如苏东坡在蓦然回首以往的“萧瑟处”时,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让苏东坡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贬谪岁月里依旧谈笑风生,乐观旷达。
拗相公变法引社会变革,御史台诗案获贬谪岁月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用很多的笔墨写道了王安石,包括他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变法资料,以及苏东坡与他的“斗争”。这场政治反抗斗争苏东坡失败了,连续三次废止青苗法的上书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遭到了罢黜,有幸于皇帝对此次贬官予以了改动,苏东坡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多情,名妓高僧的助兴于陪同,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风光月霁。
苏东坡到任,例行公事向皇帝呈奉谢恩表,然而他的文字却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神宗元丰二月六年,一个御史将谢恩表中的一些词句挑出,弹劾苏东坡蔑视朝廷,不忠于君。随后李定等人找出好几首苏东坡的诗,纷纷上呈弹劾表章。这次县由监御史告发,御史台办理,随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的案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迎接苏东坡的是浪迹天涯、屡遭迫害的流放岁月。然而,苏东坡却把他一生的功绩归到他政治上最为惨烈的三个地方,但也就是在这三个地方,他在苦涩的生活中寻找着甘甜,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诗词散文,成就文学巅峰的同时练就了其伟大的人格。
王安石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被罢相后痛失爱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打击后,这位老相国的政治与人生虚幻彻底被打破了,大彻大悟后的他辞官归隐,沦落在乡间骑驴。
纵观比较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生,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安石一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他在变法期间实施的各项法案让百姓叫苦不迭。而苏东坡则“以百姓为天”,林语堂在书中评价他为:“极讲民主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悲天悯人乐为百姓之友,伯埙仲篪演绎风雨对床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杜甫有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期,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朝廷内外在职官员大多都是蝇营狗苟、尸位素餐之人,似乎仅有苏东坡牵挂着黎民百姓,关心着千里荒旱、难民饿殍。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工程,捐钱建立药坊,买米赈济饥贫,上书朝廷减轻赋税;在广州大办书院,推广教育,得到了后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称颂;在海南岛上向蛮荒传播科学,提出了“咨尔黎汉,均是一民”的民族平等主张。
苏东坡与文人、公卿来往,与药师、酒保聊天,同柴夫、农妇谈笑,他的至交是诗僧和道士。陈慥、岑参、佛印、吴复古均是他的莫逆之交。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一位让他刻骨难忘,一位是他的得力助手,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可是每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最让苏东坡牵挂的是与他同科进士,同年入仕的弟弟苏子由。
两人性格迥然不一样,政治立场却相似。他们是情深意重胆地好兄弟,是吟诗唱词的良友,是荣辱与共的政治伙伴,是相互慰藉的精神知己。如此兄弟情深是古今罕见的,现代社会有太多因利欲之争而湮灭的亲情,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华美德“悌”的真谛——那就是苏东坡在给子由的绝命诗中所写到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构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从童年读到老年,从眉山读到常州,读完了《苏东坡传》,读完了苏轼的一生,却读不完一代文豪心灵深处的生活,品不尽北宋忠臣的坚定勇毅。
这回,我在林语堂的文字里读东坡,之后,我将一路吟唱一路前行,期待着,下次,或是在“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道家思想里,或是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哲学中,抑或是在某个月下漫步的夜晚,与苏东坡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苏东坡的心得体会篇4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他的一首词就很形象的反应了他的这一特点。就是他在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跑,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结语:
最喜欢苏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虚为喻,阐明天地永恆及人生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荣辱毁誉之变化不可免,无须悲观失望,应豁达开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的心得体会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儿童读物《百家姓》,作者是北宋年间吴越钱塘地区的一位儒生,全书一共涉及到504个姓氏,以此排列,宋朝的皇帝姓赵,所以赵排在了第一位。《百家姓》里从各姓的来源、名人、名事来演说他们的历史和名人故事。比如说我爸爸姓谢,关于谢氏起源有3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
3、为他姓改为谢姓。
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主要以广东、江西、湖南等分布较多,约占全部谢氏人口的36%,安徽的谢氏人口分布相对较少,但我的家乡有一个村子全部是谢氏家族,听爸爸说,我们就是爸爸的爷爷辈从那里迁来的,现在我们都还有联系呢。
谢姓历史悠久,杰出人才不绝于史,从古到今出了不少名人呢。如古时候东晋的谢安,曾率领弟谢石、侄谢玄、子谢琰迎战苻坚的百万大军,在淝水一战中大获全胜,使晋室赢得偏安于江左的机会,谢氏家族从此也成为东晋的高门世族;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山水诗一派,世称“大谢”,其后人谢朓,则为永明体作家中的代表诗人,世称“小谢”,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等、当代有中国音乐人、歌手、词曲唱作者、演员、老板、商人、特效制作人、青年企业家、朝霆创始人的谢霆锋;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的著名主持谢楠及著名的模特谢东娜等等许多名人。我们学校也有几名谢姓的同学,想不到我们谢氏家族有那么多杰出人物,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好好生活,要对得起自己的姓氏,不给自己的祖先丢脸,立志长大后为家族争光,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读了《百家姓》,我感觉有了动力,有了奋斗的目标,对自己的谢氏产生了自信和自豪。
苏东坡的心得体会篇6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光耀千年,世人赞叹。每每读到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总是叹息不已,感叹天赋奇才,唯有仰望。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知道原来并非完全如此,苏东坡除了天赋异秉,更有过人的努力,才有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苏东坡从小聪明绝顶,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秉赋颖异而在学习上有所松懈,还是像普通人一样认真读书,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努力许多。
古时,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熟读经史诗文至能背诵,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而苏东坡不仅熟读背诵,还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的理解要比仅仅阅读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当苏东坡向皇帝进谏或替皇上草拟圣旨之际,或书写诗词文章之时,就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会茫无头绪。而且苏东坡还利用抄写经史之时练习书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资聪颖、家学渊源如苏东坡,尚且如此努力,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获。小学时,我在陈岳叔叔处学国学,陈岳叔叔要求每课必须背诵,期末时进行统一考试。同学妈妈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说我遗传了父母的好记性,其实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课都会很认真地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出口成诵,烂熟于心,期末考试前还要把一学期的课文全部集中背诵一次,所以决不只是因为遗传的好记性。背书的时候的确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词,晦涩的诗句,都会花去我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记忆能力,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古典文学恒久悠远的魅力所在。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极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对鸟类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经过两周的艰苦练习才能学会飞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认真才能化茧成蝶,展翅翱翔。
苏东坡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 茶的心得体会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