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文最重要的是细节的描写,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不假,我们家乡的许多习俗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现在,我就来介绍家乡的葬礼吧!
葬礼就是家里的亲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们家乡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场去了。我们这里有人死了,要先给去世的人穿上寿衣,把遗体放在棺材里,放在灵堂的中央,前面摆上逝者的画像,供人们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远方的儿女不管远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这时候赶回来见亲人的最后一面。
亲人去世后,家里就要锣鼓班子来,锣鼓敲起来,悲哀的唢呐吹起来,周围的乡亲邻里,远处的亲戚只要得到消息,都会赶来吊念,帮助安排丧事活动。逝者的晚辈都头戴身披长长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个火盆里跪着烧纸钱,他们心情悲伤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亲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点多,鼓锣声就不会停了,会一直响到天亮,还有人悲伤地唱着歌谣,这被我们这的人称为闹夜,就是有两个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锣,一个人挎着鼓,围着逝者的灵柩慢慢地转圈,踏着缓慢的节奏,用悲伤的声调现场自编的夜歌,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更多述说逝者生前的功德,让现场的听众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点时,就会开棺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是最悲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别,有的亲人甚至会爬在棺材上大哭,因为这是永别。
到了第二天,我们这里就会把棺材抬上山入土为安,时间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时间,必须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时才行,不像县城天还没亮就把人送上了山,这应该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时,有一列长长的队伍,前面有亲戚晚辈举着花圈,后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锣鼓班子。一声唢呐打破了寂静,锣鼓响起来,震耳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后面还有撒纸钱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里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挥下就把逝者安葬在这里了。
埋坟的第一天傍晚时,逝者的亲人要到坟上去“烧包”,就是拿着一条用稻草编成的一个大辫子一样的东西,去给亡者烧掉,前三天每天晚烧一个,传说是为亡者死后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烧一个,给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坟了,坟建好之后,这丧事才算完毕。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葬礼,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2
大年初一,春节之际。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遥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气息。可是,小区里,除了门口的对联、红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风俗。记得那时,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谁也不会赖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过香喷喷的饺子,就开始准备放开门炮仗。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放开门炮仗呀?”爸爸笑着说:“开门炮仗,就是开门大吉,驱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来如此。怪不得,家家户户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开门炮仗呢!还说要比一比:看谁家的炮仗品种多,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
我们家准备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几十响,最多的几万响,一捆一捆的,用红纸包着,还有很多成盒的礼花。一个人拿不动,我们就两个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们谁都不敢放,大人们也不让我们放。爸爸出来了,把一捆炮仗打开,我们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几米。“要放开门炮仗了!”在爸爸的喊声中,姐姐赶紧拉着我,跑得远远的,姐姐还用双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连串的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就是这样来的吧?接着,我们小孩上阵了,放小鞭的,放礼花的,放窜天猴的,放二踢脚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顷刻之间,满地都是红色的外壳纸,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爸爸说这叫“满堂红”,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后来,我上网查阅才知道:开门炮仗,上古时代,就有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用以驱逐瘟神的传说。烟花鞭炮,起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现在,中国的烟花鞭炮,花样各异,品种繁多,质量过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呢!成捆的、几万响的开门炮仗,气势雄伟,响声震天,更是抢手货。如今的开门炮仗,已不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铺,不论哪天开门营业,大多都燃放“开门炮仗”,意为喜庆,以图吉利。
随着环保的呼声,烟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禁放。但是,这并不会阻挡我们对新年充满美好的祈愿,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热闹的开门炮仗声,永远一声声地响在街头,响在胡同,响在我心,响在你心,响在我们童年时美好的回忆中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在清明这一天里,各地都有地方特有的习俗,比如我的家乡——胶州,除了扫墓、踏青,还有不一样的节日习俗,比如荡秋千和吃蛋饼卷大葱。
我最先知道荡秋千这个习俗还是爸爸告诉我的,我十分疑惑,清明节为什么要荡秋千,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清明节荡秋千,古时女人最爱。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妈妈还对我说,他们小时候,每当到清明节,街道上的大树都挂着秋千。那个没有电视、手机和电脑,只能在街上找乐子,寻乐子,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些可爱的习俗吧!
那高高的秋千挂在高高的大树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被吸引过去,忍不住都要坐上去,并要晃悠几下,大人们寻的是童年的记忆,而小孩子是在寻找实实在在的乐趣。当我看到这高高的秋千时,首先得反应是:哇!好高的秋千呀!玩起来一定很刺激。当我坐上这高高的秋千时,双手分别握住两边的铁链,爸爸走到我身后,先轻轻的推了一下,秋千荡不起几米又回了来,我着急得让爸爸把秋千使劲往上推。只见他使劲一推,在一瞬间,我迅速地“飞”了起来,刹那间,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飞翔在湛蓝色的天空,无忧无虑地“飞翔”。
清明荡秋千让我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吃单饼卷大葱又让我品尝了美食的滋味。单饼卷大葱是用玉米面、小麦面粉、土鸡蛋及大葱制成的一种食品,是山东省的地方传统名吃。它的吃法也十分简单,是将大葱洗净蘸上甜酱黄豆酱用刚烙好的煎饼卷着吃,辛香辣伴着甜酱的味道,好吃又开胃。
眼看今年的清明节就要到来,待疫情消散,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民风民俗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4
我怀念停在那年端午的十二岁。
——题记
当太阳将灿烂的阳光撒满校园,沉睡了一个晚上的学校开始热闹起来了。此时,一股淡淡的粽叶香伴着阵阵清风正从六(1)班的窗子里飘出……
那年,我十二岁。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会离开这个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美丽校园。所以,今天我们打算在这个特别的节日,用包粽子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我们即将过完的小学生活。
今天一大早,我们的班主任拿出一部分班费,专门跑到大市场上,精心挑选了一大袋糯米和一捆粽叶,又从食堂挑选了几十粒亮晶晶的蜜枣带到我们六(1)班教室里,把它们平分成六份,交给我们的组长:“每组一份,粽叶已经洗干净了,把米淘一下,沥干水分,就可以包了。”
我们一人抱米,一人拿着个大盆子,在另外六人的护送下,来到水龙头边。“三、二、一,放水啰!”
只听“哗——”的一声巨响,朵朵水花在盆子里绽开,十六只小手在里面搅拌着,就像十六只小鸭在水中嬉戏。不一会儿,一粒粒白花花的糯米就静静地躺在了盆中。
之后就是包粽子了。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总是把粽叶在手中卷成一个圆锥形,铺一层米,再挖一个小洞,塞一个蜜枣进去,然后像给小孩盖被子一样轻轻地盖上一层一层糯米“被”,再用粽叶包好,最后用线扎起来,就大功告成了!
我凭借记忆开始依葫芦画瓢地做起来,把一大张泡软的粽叶铺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卷成一个锥形。记忆中奶奶是那么地熟练,而我却笨手笨脚地卷了好久。我抬头环顾了下四周,同学们早就下好馅了,有的都已经包好了。我开始慌张起来,本就笨手笨脚的我一慌,就显得更笨了,馅刚下去就漏了,再下,又漏,气得我快哭了。这时,身后伸来了一只小手,握住了我手上的粽叶:“我教你。”抬头一看,这不是我那心灵手巧的同桌嘛。他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填料、包粽叶、扎粽子。
最后一步就是煮粽子了。当然,出于安全考虑,这一步是老师帮我们完成的。当一锅粽子被揭开盖时,顿时吸引了一大群馋猫,一下子粽子就被瓜分完了。而那些没抢到的,只能耐着性子等下一锅了。
至今为止,我仍忘不了那淡淡的粽香,忘不了那个特别的端午节,更忘不了一起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小伙伴们!
那年端午,我十二岁。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5
最近总听奶奶遗憾地说:“我的老朋友下个礼拜就要过火了,可惜我去不了。”过火?那是什么?于是,我就带着问题一脸懵地问奶奶:“啊?他们家以前着过火吗?”奶奶听了我这问题,捂着肚子笑起来:“哈哈哈,不懂了吧。不过没关系,我来给你讲讲。”
“过火也就是搬家的意思,是我们老家湖南衡阳特殊的一个习俗。搬家那天,要在旧房子里生一炉子火,然后和其它家具一起搬到新家。”
听奶奶这么说,我忽然也有点印象了。对了,我们家好像经历过这个习俗。奶奶点点头,说是我七岁的时候。哦!我一拍大腿,想起来了。
按老规矩,要先按照黄历,选一个黄道吉日。爸爸可是好好挑选了一番,俗话说得好“良辰安宅,吉日迁居”。搬家的日子选得好,也就能讨个好彩头。
搬家前一天,我们一家人又把新家打扫了一遍。只有房子干净了,才能将东西搬进来,而且必须一尘不染,不能有任何一点污秽。
接着才轮到“过火”这个重量级嘉宾登场。早上5点,公鸡刚打鸣,我们就要起床了。全家人一起在火盆里烧一团火,火焰不时跳动着,橙色火心蓝色的边。像个精灵,在为我们家的乔迁舞蹈。烧到旺的时候,火星子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这个时候,就要把火盆和旧家里的东西搬到新家了。爸爸端着火盆走在前,我扛着两根甘蔗跟在后。甘蔗,在我们家乡寓意着节节高。我们一起坐上搬家车去往新房子那里。中途火盆里的火绝不能熄灭,这可是最禁忌的了。爸爸把看火盆的重任交给了我,我第一次干这样的事,自然又兴奋又紧张。我需要定时往火盆里添钱纸。烟的味道很呛,熏得想咳嗽。
车就这么轰隆轰隆地开了过去。路比较陡,车里颠簸得厉害。火苗一上一下的,弄得我心神不宁,生怕它灭了。我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拜托拜托,一定要越烧越旺啊!可能真是显灵了,火势喜人。一到新家,热情的新邻居们已提前作好了准备,迎接你是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浓烈的烟味还有邻居们的笑脸。鞭炮放完了,我们把火放入正堂,然后依次对着火恭恭敬敬做几个揖,这火就算过完了。
最后,我们请亲戚朋友还有邻居们都来吃乔迁宴。搬家的所有流程就热热闹闹地完成了。
这就是“过火”,一个我们家乡湖南衡阳独特的习俗,一道中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美丽风景线。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6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鲜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安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终于,奶奶把冒着热气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仿佛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准备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7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8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节日风俗,说到节日风俗,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过除夕和春节是怎么样的。我家乡属于广西省壮族,虽然比不上广东的风景好,但总比我们广东热闹。一到腊月,个个都忙得不得了,在外地工作的人,必须在腊月期间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到了腊八,腊八粥可也少不了啦!除了熬腊八粥,还要做一些米饼、炸葱饼、炸油团等,好在过年的时候招待客人。
腊九,也该进行全屋大扫除了,把家里通通都打扫干净的。在这两天里,家家户户都会把过年时需要吃的、喝的、穿的东西通通准备充足。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终于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然后长辈召集子孙们到山上和庙里去拜神。下午,家里的长辈忙着做年夜饭,我们这些小的只好帮忙洗洗菜、削削皮罢了。年夜饭上都是各色各样的美味佳肴,鸡的鸡,鱼的鱼,总之是数不完的。而且每一户的人家都特别多,坐在一起就会非常热闹,男人们在猜拳、玩扑克、喝酒,女人们呢,就在这聊聊天,看看电视,至于孩子们呢,就在外面的空地或者一旁玩耍。
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每户人家都会坐在客厅里或房间里一大伙儿在一起聊天、玩耍。到了晚上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都响起了轰隆隆的鞭炮声,雷鸣般的炮竹声响遍了整个广西。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全家人一起拜神,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压岁钱,以示吉祥。虽然那是大年初一,但我们必须在一天内不能吃肉,只能吃素。另外,年初一是不可以到别人家去拜访的,但可以上街市去赶集。在每年新年初一的晚上,城里都会聚集大家在一起,在广场里赏烟花。烟花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开得像萤火虫,有的像流星,有的会组成一个字,有的到了大年初二,我们都会回外公外婆家,一起团圆。初三之后,大家就可以去亲戚朋友家拜访。对了,过年期间,我们还会包粽子,粽子也是各式各样的,都是采用山上干净的棕叶包制的。
我想,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啦。正月十五,又迎来了元宵节,人们又要去赶市集,上花灯,又可以轻松一下了。人们大约会在十五之前返回各地,又要开始新的工作了,孩子们都会在十五之后上学。这时,大家就各归各位了。我家乡的节日风俗虽然与广东人的习俗有些不同,但我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地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