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思路清晰,一份有效的事迹材料可以产生弘扬正气,推动工作用用意,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篇1
问技圆梦“中国星” 北斗敢与“日月行”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重磅会议,一个核心主题,科技强国。源自中国的北斗系统在这一刻掀起了全球定位、导航的新篇章,昔有指南针,今有北斗星,中国之智在遥望时空相隔中上演“接力赛”,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北斗人秉持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理念,让“中国之星”登临科技巅峰,开启了璀璨的强国之路。
突破“0”的桎梏,以中国力量创造新的奇迹。我们从清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在服务着我们,北斗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时间,参与着天气的预测。我们的食物依靠着北斗获得产量,运输到我们的餐桌上,物流运输、城市交通、金融交易、国家电网能量涌动等,“衣、食、住、行”无论哪一方面的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国本。意识到北斗重要性的中国也开启了对北斗密码的解读。2000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开启中国北斗之路,20年砥砺前行,44次发射,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突破到冲刺,再到引领发展。关键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遥想昔日核心技术原子钟研发的缺失,“7年之限”迫在眉睫,北斗人背水一战,从“0”突破,与时间赛跑,与他国争先,克服重重苦难,成功完成导航卫星的发射、接收相应频率信号这一系列过程,正是这种航天力量让现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以高精度导航定位,混合星座布局、通信导航一体化模式的独特优势,在信号、技术、服务等独领世界先进水平,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在见证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成长,中国用最短的时间以自主创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以中国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北斗奇迹。
跨越“1”的格局,以中国智慧诞生新的记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摒弃了国际一直以来一步建成全球组网系统的部署,采取“三步走”战略,打破“1”的常规,“先区域,后全球”,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照搬盲从,从2012年突破重重技术瓶颈,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起,到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仅仅用了8年时间,用中国之智完美收官“星座网络”运维,将中国的北斗推向国际,服务全球,以开放融合,自主创新向世界展现大国气度,彰显大国风采。时间的车轮从未止步,北斗的成就也远非如此,北斗人在如今的基础上探索“北斗+”新模式,以“一流的北斗”提供更创新的服务,“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单架单次可喷洒消毒覆盖面积5000平方米,深入防疫死角,而全国,数十万台北斗终端精准定位进入物流行业,“北斗+”信息产品更是能够将感染患者的行动轨迹精准定位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基层社区提供最有利的数据支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以高精度定点点位,快速准确测量,快速实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为医院后续迅速施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新时代下科技的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走向全球的北斗,将在国际擘画出新的蓝图。
引领“∞”的可能,以中国精神搏出新的天地。北斗圆梦“中国星”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北斗科研工作者26年持续奋斗的心血,“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代代航天人,漫漫航天路,北斗人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的精神,踔厉奋发的斗志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以“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核心,持续探索,为科研事业创造更多“∞”(无穷)的可能,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统计,北斗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大国重器汇聚的是各方力量的有效集结,北斗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是那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们,无畏辛劳,源源不断地输入创新源泉,默默地为北斗事业贡献力量,是那些记者们奔赴工程一线,实时播报让全国人民看到北斗,为它加油呐喊,是那些数以万计的公安干警、警卫人员和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守候在各自岗位上,任劳任怨,为北斗筑起坚不可破的“安全网”,赓续“北斗精神”陶铸强国之基,未来无限可能需要我们新的一代继续尽锐出战,以中国精神再搏一番新天地。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圆梦的“中国星”圆的是人民的梦,圆的是中华民族的梦,作为青年党员的我们更应该将“北斗精神”最初的艰难险阻,北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永远铭记在心中,刻在我们的中国魂中。
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篇2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
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篇3
学习了孙家栋同志的事迹后,对我影响极大,感受颇多。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我学习和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为之努力奋斗。
一是要学习他艰苦卓绝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刚刚诞生的年代,基础建设,教育资源都嫉妒匮乏,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孙家栋同志心系祖国一心希望学业有成建设祖国。辗转进入哈工大,求学路上三读预科,留学苏联。特别是在留学苏联期间从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预科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7年里,他的各科成绩门门是5分,年年是5分的满分,在毕业时还获得了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奖章”。此时的孙家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毕业后立刻回国,祖国急需人才,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想想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们和此刻在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们,我们和孙家栋院士的差距太巨大了。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伟大的志愿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二是我们要学习院士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孙家栋同志不计名利甘于默默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奉献青春才华、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从汽车到飞机,从导弹到卫星,祖国哪里需要他,他都义不容辞,“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面对重重危险困难从不退缩,兢兢业业工作在科研一线。孙家栋一辈子也没有多少时间没时间陪家人,自己的女儿出生时也没有时间去医院看家人,经常是一个科技项目开始便转换到了新的工作地点,又因为工作保密的原因,经常无法见到家人,但是院士却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在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孙家栋取得了辉煌成绩,采访他宣传他的机会很多,蛋他的原则是能推则推,能拒则拒,尤其是对自己的宣传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这些朴素的共和国奉献者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最值得学习和需要的。
三是学习他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新中国伊始,百废俱兴导弹工业一片空白,国家急需要发展导弹工业,学了7年飞机发动机专业的孙家栋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始了新中国的导弹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经济技术都比较落后,一无设备二无资料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可谓是一张白纸,两手空空。孙家栋同志在钱学森老师的带领下从仿制苏联的近程导弹再到自行制造,从中远程导弹再到核弹头导弹的试验成功,孙家栋院士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九年苦战国产导弹又转移战场造卫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我们无法体验孙家栋院士当时所一路走来的艰辛,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孙家栋院士的层层努力以及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这些东西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学习。
五十多年来,孙家栋院士倾心于中国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孙家栋同志身体力行,他把对党度国家无限热爱,化作实际行动,创造了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通过对孙家栋院士的学习,我深刻他体会到作为一个在央企工作的年轻人应充分发扬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漠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同时作为一名的党员的我,更应该以孙家栋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篇4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
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镜,时时思考应当如何对待党的重托与群众期盼,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颁奖典礼令我泪流满面,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这么多感人的事迹和值得感动的人。这些感动不是因为脆弱,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感动”激发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种情怀是流露自内心的爱给予社会家庭幸福真情洒向人间
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篇5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从冲破重重阻力,放弃优越生活条件,义无返顾报效祖国的钱学森;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航天事业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杨利伟……他们就像天空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他们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责任担当,用生命铸就辉煌、用热血续写荣光。他们凝结起来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
着眼现在,无论是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理性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决心,都需要我们发挥航天人始忠诚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严格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决策部署,立足本职,坚定信心,担当作为,攻克难关,向着既定的目标笃定前行。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加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紧紧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勇担历史使命,勇于开拓进取,勇战激流险滩,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追寻航天人的奋斗足迹,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组网成功,中国航天科技从无到有,历尽艰难曲折,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勇于探索、不懈追求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借鉴、没有任何力量可提供帮助的背景下,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东方红》的激昂乐曲传向全世界,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豪、骄傲地仰望天空,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自此,航天人在自主创新的航天征途上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一箭多星”、“神舟”“嫦娥”“天问”“北斗”……一次次突破、一次次成功,我们在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坚定。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在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道路加速前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天眼”探空、墨子“传信”、高铁奔驰、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茫茫星空,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民族复兴,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更加坚定走稳科技创新发展的道路,让“受制于人”“掐脖子”等成为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实现宏伟目标,需要科技工作者奋力追赶,积极进取、担当奉献,勇攀科学高峰,攻克技术通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厚实底蕴。
中华民族探索浩瀚星空的征途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征途永无止境。让我们在航天精神的指引下,在航天科技的引领下,发扬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向着复兴征程进发,夺取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新胜利。
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篇6
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1942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战“失学”。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孙家栋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天上午10点,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孙家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
孙家栋现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善于综合,敢于决策。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他的业绩受到我国航天界广大科技人员的敬佩和赞誉。
王建蒙先生创作了《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孙家栋》(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王建蒙是一名曾经在航天发射场担任下达卫星发射口令的发射指挥员,是一位从事航天发射及航天技术30年的航天专家,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他对孙家栋的敬佩和对中国航天的热爱。
孙家栋先进事迹心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