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书籍中的美学和艺术价值,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思考,与他人交流并互相启发,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傅雷的读后感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傅雷的读后感篇1
老师力荐《傅雷家书》,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傅雷家书》用词十分朴素,平平的语言何以使人读出这么多东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对傅雷的家书自然有同感。
同学***是开夜车一口气读完《傅雷家书》的.第二天,生性好动的他第一次认真地与我交谈.从他仍陶醉在书中的神态可以看出,他是深有同感的.难怪,他的父亲也不在上海,也许那位父亲不会像翻译家傅雷般写下洋洋家书,但他必定会不断地把爱送到儿子身边.傅雷那来自远方的父爱与此多么相似。
我的经历有一段与傅聪更为相似.我的抽屉里也珍藏着几封家书,不同的是那是我儿时写给出差在外的爸爸的.打开信纸,你会看到刚入小学的我图文并茂的书信。
在这些家书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没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师表扬一句,我也在信中写明六要素,生怕缺什么似的.制作爸爸送给我的模型的.过程,更是"无微不至",只差没把所用工具的价格写上了.而某天早晨我掉下一颗牙,不仅详细叙述,还画出"退伍者"的"个人照"及嘴里"残余部队"的"集体照",自己看了都乐个不停.这些小事成为感情交流的载体,我哪能少写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家书不会再有;***与父亲团聚后,不必远隔千里;《傅雷家书》不知何时会再次光顾我的书桌,但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傅雷的读后感篇2
父爱是温柔的印刻在血脉中的守护。——题记
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温暖的文字中,那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不同于母爱的细腻,父爱如山一般,深远而雄厚。
傅聪从小被傅雷严格地管教,傅聪没有被人捧在手心上的童年,印象中的父亲也是严格而不近人情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还被传统的教育方式笼罩着,一些传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傅雷夫妇可以说是走在教育路上的前列。他们不仅是爱着孩子的伟大父母,更是一代伟大的知识分子。
傅雷的确是一名严父,却并不是一位不近人情的父亲。他在信里对儿子说:“你走后,我们心里的矛盾真是无法形容。便愿你努力学习,保重身体,我相信你绝不会辜负国家对你的期望,我们的一片苦心。”其实,每一位父亲都和傅雷一样,希望孩子站在高处,又不希望孩子不要离父母太远。正如傅聪所说:“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感呢?”傅雷的一笔一划下,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希冀,是父亲用血泪为儿子铺下的路,是蓝天一样高远纯洁,是大海一样的高远深隧。一篇篇书信在眼前掠过,父爱的温暖缓缓萦绕于心。
为父,亦友。傅雷说他很高兴他多了一个朋友,便是他的儿子——傅聪。对于傅聪来说,他的父亲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他的朋友。有一段令我的印象深刻:“读俄文别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新来过,犯不上。”这是傅雷给傅聪在学习上的建议和悉心的教导,他告诉儿子,有时候慢便是快,欲速则不达,切忌急于求成。我想,在傅聪的人生道路上,有这么一位亦师亦友,善于教育的父亲一定对他的成长有不小的帮助吧。
就是这么一位教子有方,亦父亦友的父亲,成为了傅聪人生中最明亮的指路灯,最无私的守望者。“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在傅聪的眼里,父亲是走在他前面的,是他的灯塔和指路人;在傅雷眼里,他是在儿子身后黙黙保护,默默守望。终有一天园丁辛勤浇灌的果实会离开他去到人世间,父亲会渐渐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他的眸子里一定有着世间最美的散文诗,不必说出的话语。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守望者,就是父亲。我渐渐长大,父亲慢慢变老,我越成长,你便离衰老越近一步。你对我的不懂事总是甘之如饴。我们这辈的脚步总是很快,快到我们无法回味成长,快到无法回头去看看被落在身后的你们。你像一棵树,在我出生的那一刻便深深地扎根下来,为我遮风挡雨,为我开辟绿荫。我从这棵树开始我的征程,你就站在那儿用世间最真挚的深情凝望着我,默默保护,默默守望。
阳光肆意,人潮拥挤,你在那儿,我无需回头便能感受到你,因为我的身体流淌着你的血液,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傅雷家书》不仅是傅雷给傅聪的书信,是充满红色是中国风的文字,更是天底下每一位父亲无声的父爱啊!
傅雷的读后感篇3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能够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向到这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完美的人际关联、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资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礼貌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能够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思考,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的读后感篇4
?傅雷家书》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
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的读后感篇5
第一次读《傅雷家书》不记得是多久以前了,我终于又重新拾起了这本放在书柜中的著作。这一次,我竟读出了跟以前不一样的东西。
傅雷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不会一直长篇大论讲大道理,而是利用书信唠叨些家常事,和儿子心对心地交流沟通,不会和儿子因为距离的遥远而疏远,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中父子母子之间的爱才会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真挚、那么纯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这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每封家书中都包含了傅雷对儿子的栽培和关爱,但在疼爱的同时,他也不忘对傅聪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这样不仅让儿子了解到家中父母的状况,还能同时让儿子不乏兴趣地继续看完家书,接受到教育。傅雷先生的.这些家书,饱含着人生道理,让傅聪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傅雷先生对子女从不苛刻,所以当我们读完的时候会深有感触,若是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对待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会快乐许多。但是又有几位父母能做到想傅雷这样的呢,没有几个。每位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并不是我们的父母苛刻,只是他们把他们的爱放在了培育我们的过程中,傅雷只是父母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表示我们的父母就要和他所做的事一模一样,所以,我们都不要抱怨父母,他们都和傅雷一样伟大!
傅雷的读后感篇6
“孤独的感觉,彼此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次数多少有异而已。”
曾听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在如今的年代,也有那么一封“抵万金”的家书——《傅雷家书》。
事实上,《傅雷家书》并不是指一封信,而是一本收集了许多封傅雷写给远在他乡的儿子家书的书籍,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傅雷对儿子深切的关怀。这样看来,《傅雷家书》不是“抵万金”,而是“抵亿金”了。
一九四六年的四月二十四日,傅雷给苦恼于被恶意批评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傅雷向儿子分享了自己不满意自己工作而造成的苦恼,同时耐心劝导儿子,坚持自我,继续前行。
这是整本书中,我最喜爱的一封信,这封信所传递出的情感戳中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那处。不难看出傅雷也十分苦恼,但他却放下了自身的苦恼,即使“提不起笔来”,也要“尽量多给你写信”,只为“但愿能消解一些你的苦闷与寂寞”。这样每一个字都诉说、呐喊着浓浓情意的家书,何不“抵万金”、“抵亿金”?
傅聪拥有父亲漂洋过海,诉说着浓浓情意的家书令他不孤独,而我拥有母亲认真书写、爱心满满的便利贴令我不孤独。字迹并不算十分好看却尽量方正,上面只写着“饭在饭煲”之类简单的话语,我却从中读出慈爱的母亲那一份绵密体贴的关心。这样贴心满满的便利贴,何不“抵万金”、“抵亿金”?
或许你没有家书,没有便利贴,但你却拥有散发着阳光气息洁净的衣物,一桌香气扑鼻的可口饭菜,和“多吃点”的唠叨。这些不曾被你注意的小事,何不“抵万金”、“抵亿金”?
?傅雷家书》所体现出的舐犊情深,在书外也并不少见。还有千千万万的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的关爱并不少于傅雷,被浓浓的爱包裹着的我们,都不孤独!
傅雷的读后感篇7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傅雷家书》。
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
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
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没有。只有更好。
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
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狂风暴雨。
傅雷的读后感篇8
穿越了汪洋大海、漫长时光,这一封封书信将父子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们满载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对他的期望。
傅雷在书中无疑是一个渴望父子亲情的慈父形象。傅雷先生的家书封封流露出对儿子深切的事无巨细的关爱,但却不局限于家长里短,他们如师如友般地切磋音乐与艺术,父兄般地交流生活所思所感。傅雷就如同傅聪成长路上的一位导师,困惑时指点迷津、提供帮助,无助时坚定信念、给予力量。他并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型家长,他会毫不掩饰的倾诉自己对儿子的挂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日常琐事,与儿子倾吐心声,这在父辈中是难能可贵的。
傅雷对傅聪的`期望,不是功成名就,也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希望他能在他所热爱的艺术方面有所造诣,真正地为祖国作贡献,为艺术的发展作贡献,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样的期望,源于傅雷内心的原则和道德操守,也源于他对儿子深沉的爱。
但当我们走出书外,傅雷对傅聪的爱又堪称“残酷”。傅聪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你看我鼻梁上的疤,就是五岁时,父亲在吃花生米,他不高兴,就拿起盘子摔过来,一下打中了我,我立即血流如注,被送进了医院。”对于父亲的教育他给的评价也有“封建”和“不通情理”之语。就连傅雷也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过于偏激,认为自己的教育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因此在《傅雷家书》最前面他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之语,这样的忏悔背后,是一个父亲何等深沉的爱。他知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幼小孩子的暴力永远无法改变了,他只能从现在做起,引导已经成长的儿子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但也不得不说,就是在这样严厉的教导下,傅雷不仅为傅聪播下了音乐的种子,更潜移默化地教给了他严谨、向上的品格以及尊严与爱。在傅聪眼中,傅雷无疑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严格的老师,知心的朋友,更是一位爱国的赤子。敬畏与钦佩共同构成了傅聪对傅雷的爱。
傅雷的读后感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