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人生的镜子,反映出我们的成长和变化,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悦读书心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悦读书心得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放学回家,妈妈给我听了“诗词有声”——龙应台的《目送》片段。
话说,我的确看过整本龙应台的《目送》,可完全不理解“人生三书”之一的其中的意义——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仿佛这一切如飘渺的浮云,与我愈飘愈远;又像是空气中的尘埃,虽是那样渺小,却又触手可及......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那是人生的深沉。
听朗读者诵读片段时,我发现,妈妈停止了刷微信,抬头凝视着我。
我也抬起了头,和妈妈的目光交融在一起;面前是棕黑色的瞳孔,妈妈的视线久久不能从我的身上离开,那一刻,时间好似停格。
我望着这双温柔的大眼睛,仿佛读懂了妈妈眼神中的一丝迷茫。
是因为什么?这就是“目送”吗?还是对未来分离的不舍?
......各种设想在我的脑海中打旋儿,我的心头一紧,闪过一丝不安......
回首往事。妈妈每日送我上学,都要反复叮嘱我:“上课认真听哦。”“嗯!知道了!”我总是快速回答。这一问一答,已经陪我走过了无数的校园时光。
和妈妈道完“再见”,我走向校园,妈妈总要目送着我的背影,走进教学楼,走进知识的海洋。等到快要走上楼梯,我总是回过头,向妈妈招招手,妈妈这才打算离去。
我背负着的,是爸爸妈妈的期望。
如若今天的小小少年在未来日有所成,我相信,爸爸妈妈一定会为我感到自豪!
可是,在求学路上,我只能用背影告诉爸爸妈妈:路途遥远,不必追;日后,也不必追......
这,也许就是《目送》的意义。但是,无数的水滴可以汇成汪洋,无尽的沙粒可以变成沙漠。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理解龙应台的花枝春满,悲欣交集。
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悦读书心得篇2
用书的时候,恨的少了,很难知道书是对是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们知道的太少。在学习中,书是沉默的老师,这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之路。读书要明白为什么,在哪里,怎么读书。因为这对于我们这些处于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所有成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方向比方法重要。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有时候,一本好书会让我放下;一篇好的美文,会让我百读不厌;一首好诗会让我如痴如醉,像带我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只有认真了解,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当然,态度比方向重要,毅力比态度重要。如果有一天你爱看书,那很容易;一辈子爱看书就不好说了。无论谁能让自己的梦想成真,都要有成功的信念、毅力和坚强的毅力。
每当我看书时,我总是手里拿着一支笔。当我遇到共鸣和疑问的时候,我会在底部划一条线,做一个简单的评论。我也可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我长期这样做,不仅对阅读和作文有很大的帮助,有时还会翻来覆去,感觉自己又懂了新东西。我看了一篇文章作为侧面批评,甚至看完一篇文章还会写一篇读书的感觉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想法、灵感和想法。阅读体验有很多种,有些是纯粹的感受;有的也可以是小论文,先说明问题,证明观点,然后找论据,用看书得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一段我学到了什么?整理出来,以知识书或者大纲的形式总结出来。
学习和阅读生活让我认识到学习的真谛:学生在学习中要有创新精神。草年年绿,但草年年不同。我们应该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学生。要有春蚕精神、蜂风、烛风、绿叶性格、愿牛志气,要有奋发图强、乐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
经常读书,经常思考,让我变得勇敢,善于给自己多读书。不要害怕正视自己的不足,尝试探索补救的方法,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提炼精华以供借鉴,为学习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的读书经历。
悦读书心得篇3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了,这本书的名字叫《童年》。黄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以“感动”为题的作文,我觉得这本书适合题目,我就将这个写下来了。
?童年》主要是写:阿列克谢三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从小就不在阿里克谢的身边,后来是外祖母来照顾阿列克谢。不久,他便上学了,他有两个表哥,都叫萨莎,米哈伊尔舅舅的萨莎跟他一起去上学,萨莎才上了几天课,就逃学了。后来,母亲又结婚了,但是因为继父赌博,他们家很快破产了,阿列克谢念完三年级之后,母亲去世了,阿列克谢从此没有再读书。外祖父成为了乞丐,并且疯了,他也从此成了一个流浪儿……
我看到一半时,已经是泪流满面了。我看到阿列克谢早年丧父的地方,就会唉声叹气,那时候的生活可真让人觉得悲惨啊!我勉强继续看下去,我越看越伤心,终于,我看完了。我看到阿列克谢学习那么好,却因为穷买不起书时,学校因而要开除他,幸亏主教将他留下来了。阿列克谢的双亲死后,阿列克谢只好自己养活自己和外祖母,你想想,他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要靠捡垃圾生存,还要照顾外祖母。我们现在过这么好的日子,有吃有喝有穿,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只有多读书,才能养活自己。文中的主角阿列克谢的悲惨生活让我感到可悲,但阿列克谢照顾奶奶的心又使我感动。
我推荐同学们看这本书,可以了解高尔基那时候的黑暗社会,还可以体会高尔基小时候的快乐,外祖母的和蔼可亲和外祖父的凶恶狠毒。
这本书通过对这些人物活灵活现的描写,更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及人性的善恶。
悦读书心得篇4
没有仔仔细细得看完全书,有很多大章节个人感觉太过于啰嗦,陷入了一种为了圆满解释而圆满解释的境地,有点学究味。
以下是简单摘要: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尊重真性情才会去适配社会,坦然去改变
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
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标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也常被翻译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的确,一个人一旦认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如同有神守护一样,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但金钱在抵抗灾难方面还有巨大的作用。至于在提供积极的享受方面,金钱的作用就更为有限了。
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
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人天生是软弱的,唯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认识到因缘的偶然是—回事,真正看破因缘又是一回事。所以,佛教要建立一套烦琐复杂的戒律,借以把它的哲学观念转化为肉体本能。
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来,只要不死,好了伤疤又忘疼。
请不要责备“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人如何还能正常地生活,世上还怎会有健康、勇敢和幸福?
要解决个人生存的意义问题,就必须寻求个人与某种超越个人的整体之间的统一,寻求大我与小我、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论何种人生哲学都不能例外。区别只在于,那个用来赋予个人生存以一的整体是不同的。例如,它可以是自然(庄子,斯宾诺莎),社会(孔子,马克思),神(柏拉图)。如果不承认有这样的整体,就会走向悲观主义(佛教)。
为什么活着?由于生命本身并无目的,这个问题必然会悄悄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怎样活着?我们为生命设置的目的,包括上帝、艺术、事业、爱情等等,实际上都只是我们用以度过无目的的生命的手段而已,而生命本身则成了目的。
除了生命本身是一种目的,某种期望也有一定概率的实现可能。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人生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叶扁舟,其实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也许每个方向都到不了岸。此时寻找意义的过程就是说服自己沿着某个方向走下去,这个方向可能是独立思索的结果,或者是从大众的盲目前行。最后归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途中信念与准绳,帮助旅途本身成为较好实现的一部分。从概率角度看,这样人生实现过程意义和终极意义的概率都比较大。概率学本身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准绳的一种。如果这思路不对,那或许开始就是个错,这是神考虑的问题。——这一段是自己的笔记。
最明显的事实是:这条路通向死,因为人生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罢了。可是,死怎么能成为目标呢?为了使它成为目标,它必须不是死,而是一种更高的生。于是,死便被设想成由短暂的生进入永生,由易朽的肉体进入不朽,由尘世进入天国,由不完满进入至善,由苦难进入极乐,等等。经过这样的解释,人生之路就有了一个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标,一个纯粹精神性质的目标。
我们何不就把人生看做一个大花园呢?这是一座很大的花园,把它逛完刚好要用一生的时间,我们从生到死都在里面,每走一步都看见新的风景,到处都是可供我们休憩的地方。如果要说目标,那么,可以说处处都是目标,但不存在最后的目标。
真正的悟者则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红尘也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在命运问题上,人有多大自由?三种情况:一,因果关系之网上个人完全不可支配的那个部分,无自由可言,听天命;二,因果关系之网上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支配的部分,个人的努力也参与因果关系并使之发生某种改变,有一定自由,尽人力;三,对命运即一切已然和将然的事件的态度,有完全的自由。
自我意识太强烈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克服对死的恐惧的,他只能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这种恐惧,即消除对恐惧的恐惧。
在一个濒死者眼里,世界不再属于他,他人的生和死都与他无关。他站在自己的由生入死的出口上,那里只有他独自一人,别的濒死者也都在各自的出口上,并不和他同在。
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终止这种思考。
如果这个在我生前死后始终存在着的灵魂,与此生此世的我没有意识上的连续性,它对我又有何意义?
一切不朽都以个人放弃其具体的、个别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所谓不朽不过是我不复存在的同义语罢了。我要这样的不朽有何用?
死的绝望,唯死能解除之。
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其意义主要有:第一,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脱的眼光看人世间的成败祸福。第二,为现实中的死做好精神准备。第三,死总是自己的死,对死的思考使人更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生存的不可替代,从而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向死而在”,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我相信,使我能够忍受生命的终结的东西不是他人对我的爱和关怀,而是我对他人的爱和关怀。对于一个即将死去的人来说,自己即将不存在,已不值得关心,唯一的寄托是自己所爱的并且将继续活下去的人。
一个人在大限面前很可能会获得一种不同的眼光,比平常更真实也更超脱。当然,前提是他没有被死亡彻底击败,仍能进行活泼的思考。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的苦闷的产物。
柏拉图对此提出了一种解释,他推测,灵魂必定曾经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现实世界里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它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世界,这既使它激动和快乐,又使它不满足而向往完善的美和善。他还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灵魂和肉体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肉体会死亡,而灵魂是不朽的。
一个人唯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灵魂与信仰于目标而言是终极,值得向往,于过程而言是自证,值得依靠。
悦读书心得篇5
寒假里学校组织了教师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的感触很多。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制定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四点,学习后深有体会。
1、"学生为本"。此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时时处处以人为本,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2、"师德为先"。 记得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就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习并贯彻标准精神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及神圣使命。
3、"能力为重"。作为教师在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还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构建现代课堂,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要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肩上的任务是沉甸甸的。它不光是对我们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为我们专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我们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在用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因此,用实际行动诠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是每一位合格教师必须做到的!我们教师要能够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确立职业道德信念、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习惯。用爱心育人,师德塑人,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深化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悦读书心得篇6
?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景色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作者构筑了诗画般的边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这景中,景物便处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弥漫着“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胧而朦胧,因人物的忧愁而忧愁,也因故事凄凉的结局而定格在一片凄凉之中,却因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定格的美景又在无穷无尽的等候中慢慢地绽放,任人思绪飘飞到更广阔的空间。
沈从文先生常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翠翠是美丽的,她单纯善良、不谙世事,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却始终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她应该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最终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独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归期的爱人。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渡船,不知把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渡过了小溪,“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爱着翠翠,他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他总是在为孙女将来的生活而担忧,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就连撑了一辈子的渡船也被涨起的大水冲走了,这是何等的悲凉啊。
读《边城》除了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还留下一份感动,感动的是翠翠为所爱的人执着的无怨无悔的等待,这种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获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毫无结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为翠翠的执着而震撼,也许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为所爱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毕竟是生活在一个诗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现代社会太浮躁,有多少人还能有那么一种执着的浪漫的情愫呢?不说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等待,就算是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诚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我们渴望得到真爱,却又总是担心害怕,总想一切确定无疑之后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马上抽身离去。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乐。活得轻松一点吧,世间有许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恋的东西,真情就是那最宝贵的财富。
悦读书心得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