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的智慧和经验的深入思考和体悟,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他人分享,启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
如果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首含义隽永的五言律诗的话,那么,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是一曲清新淡雅的现代小诗了。一篇篇读来,恰似春风拂面,又如星光点点,时不时地会让读者迷茫的内心感受到灵犀相照的快乐
“我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做老师了。”“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很多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教师如是说。的确,纵观我们的教育,短短几十年时间,其变化的确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学生是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难管教了;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一套比一套难;教学理念也三年两头在改变,你还没来得及适应老的,新的又已经悄然盛行了;教师的事情也多起来了,除了上课、批改作业,还要搞科研,做课题,写论文、反思、案例分析;参加各级活动或比赛,还得写体会、收获、总结……这一切,把教师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可是,我们绝不可以叫苦叫累,教师嘛,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应当无私付出,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才对。于是,就算有满肚子的委屈,也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如今的教师的确有点像老黄牛,躬着身驼着背,拉着沉重的教育之犁,步履艰难。
读着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像跟着一个智者在迷雾中摸索,越往前,越明亮。慢慢地你会发现,其实教育有时,完全可以轻松前行。
想要轻松快乐地做教师,首先就要撕下“教师”这一神圣的面纱,从“神”回归到“人”。 安奈特·l·布鲁肖在书中就明确提出了“为自已而教”的观点。是的,教师,只是无数职业中的一种。而我们从事这个职业,不是为国家,不是为民族,也不是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更不是为孩子,很简单,就是为了自已——为养家糊口,为着自已的幸福而从事这项职业,如此而已。所以,不必伪装神圣,不用故作高尚。脱下面具,教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人。是平常人,就会有缺点,就会犯错误。而学校,本来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会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渐渐地提高和完善。因此,不必在学生面前刻意掩饰,当你把真我展示出来,你会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你自已,都会感到无比轻松。
因此,心态的调整是很重要的。如果把教育工作当成是一件神圣而艰巨的任务来对待,把自已当成是教学工具,把学生作为灌输对象,自已工作的唯一目标是就提高班级的分数,喜怒哀乐全系在那点分数上面,心里时时牵挂着的,就是班级里几个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那么,工作对教师而言就真的是要多呆板有多呆板,要多没趣有多没趣了。所以安奈特·l·布鲁肖奉劝大家:放松些,再放松些。要学着发现学生的长处,要学会赞美,要学会从每一件事中寻找点滴的快乐。
可能大部分教师都会把上课当成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课堂上,学生要坐得毕工毕正,不能有半句废话,一点小动作。平时呢,也会要求学生个个都要遵规守纪,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个个都是听话的“乖孩子”。这样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这些教师也往往会发现,总会有学生不听你的话,会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今天你找这个人谈过了话,明天那个学生又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日复一日的批评与纠正中,苦了学生,累了自已。这样的工作,自然是沉重而烦琐的。
看过这本书,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教育不提倡培养“乖孩子”。乖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听从”中容易逐渐丧失自我,产生依赖。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中,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这样的未来,是每一个善良的教师不想看到的'。因此对于学生,不必苛求太多,我们要试着给他们留一点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你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会更信赖与敬重你。这样做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自已,何乐而不为?
当然,适当的宽容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该出手时还是要迅速出手的。可是,对于管教学生,一直以来也是很让人困惑的。古时候教师教学生还可以用把戒尺。现在呢,打自然是万万不能的。那是高压线,碰不得。否则,人家一个电话打给局长或记者,你这个老师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谁也不会来追问到底是谁的错,老师打学生,就是错!那么,骂总可以吧?也要小心,万一一个不留神把人家孩子的自尊心伤了,孩子想不开跳楼了,上吊了,到时,还得来追究你老师的责任。那么罚行不行呢?比如写个检讨,抄个课文什么的,多少也是个手段嘛!那也不成!现在不是还有个叫“变相体罚”的词吗?这些,都可以归入到里边去。万一被上面检查出来,你想要考核及格都是个问题。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表扬加说服。苦口婆心地说,掏心挖肺地说,绞尽脑汁地说,有本事,把学生说动,没本事,也就只有望生兴叹了。
其实,这样的教育现状已经有点“走极端”之嫌了。如果“唐僧式”的说服教育力量这么大,我们国家还要法院和监狱来干什么?安奈特·l·布鲁肖就在书中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较为中肯的意见:那就是要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其实,每一个在第一线工作的老师都清楚,对于一小部分极不自觉的学生来说,隔靴搔痒式的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当学生终于看清老师只有这么一点小手段后,自然会更加张狂跋扈,不可一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搞得不好,整个班级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安奈特·l·布鲁肖一句“教师完全拥有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力”,让身为教师的读者看了信心倍增。至少,教师手里,还握着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然,其中的度,还得靠大家谨慎把握。
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它会照亮你前进的方向。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明灯。点亮它,你就能轻松前行,而未来,也必将充满光明…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2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拯救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这是本人在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专著之后的所思、所悟、所得。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3
春夏秋冬悠然轮回,不知不觉中我们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热潮中已经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还记得初次见到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捧着它,细细揣摩,仔细研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和反思。
我喜欢读文学方面的书,总觉得教育方面的书不外乎是高深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但自从见到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就迷上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激动、兴奋、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共鸣。我想,如果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能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那么我会少走多少弯路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从这部书中读出了教师要读书,也有人从这本书读出了教师要快乐教育,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本书拨动我心弦的还要数第75条建议——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他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来自何方,出身尊贵,也不管他的穿戴与长相千差万别,他都是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美好愿望来到学校的。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可能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影响。
课堂上那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气后举起怯怯的小手,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可他一言不发,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严厉的说想好了再回答。从此他再也不敢举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个男孩在老师的亲切的鼓励下,勇敢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祝贺。我们呵护孩子的心灵正是源自与对教育事业的爱,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工作,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孩子。我们给弱小以强大,给愚昧以文明,给懦弱以力量。
每天我们走进教室我都会对自己说:我爱教室里的每双眼睛,从调皮捣乱的宇到老实憨厚的晶,从胖乎乎的健到只得7分的超,哪个孩子都有让我喜欢的理由。古代大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那么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个学生,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刚开始,就已结束了。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经常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既然我已经选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愿意永远保持与拥有一颗永远童真的心。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乡村初中的校长,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莫测高深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的人,孩子的知心朋友,将孩子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这是最高尚的师爱。
正如孟子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这种美妙的感觉驱使着我一直眷恋教育事业。在这里,你会生出一种无名的神圣与庄严;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摆脱世俗喧闹的踏实与坦然;在这里,你会有一种自我升华的愉悦;在这里,融进的是辛劳,是陶醉;融进的是师德,是师魂。别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就让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走进孩子们吧,就让我一如既往的呵护孩子得心灵!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4
“抽象的学生”,也就是那些考试都能得一百分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都渴望在自己的班上每一个人都能把布置的作业都按时保质地完成,把要学习的内容都掌握牢固,在考试的时候,都能一题不错,一分不落地考试一百分。但是事实上,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是根本不会存在的。
正因为抽象的学生不存在,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在这本书上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不对儿童要求过高不仅会使孩子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让老师享受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如在本学期开学时分析完第一课的生词,我们就进行了默写,全班七十二个同学有三十六个同学能全对,现在想来这一结果就体现出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如果做教师的老师心里一直想着这七十二个同学都能全对,面对这样的二比一的局面会让自己内心感觉非常失落,也就很难体会到职业带来的快乐。当我们有了学生是有差异的这一心理准备后,就会对这一结果持一种平常心来对待。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着脑力劳动,品尝到成功、进步带给他的喜悦,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是我们教师需要做的。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5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6
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真理总是简单的。那就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卖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朋友,让我们读书吧!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7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傅雷的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