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上甘岭观后感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节起伏和高潮迭起的感受和体验,观后感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对影片进行仔细思考和分析,提升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血战上甘岭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8篇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1

我是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人,读小学时,当我戴着红领巾去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就想象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在中学,当我戴上团徽那一刻!心里就想象着当年那些热血青年,是怎样在群众集会上慷慨陈词;从读大学时的入党,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依然可以把自己在党旗下的宣誓倒背如流。

自从看了;以后,我对小时候受到的传统教育产生了一点怀疑,那年月,我们是唱着东方红,看着;,;一天天长大的。我们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归罪于蒋介石的不抗战。可是,看完了;以后,我知道了当年的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战,而是消极抗战。当然,蒋介石假如真想抗战,那么,他那几百万有美国援助的军队是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但是,当年蒋介石的心头大患根本不是日本军队,而是一天天成长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他的主观上就产生了一种'攘外必须安内的'混蛋逻辑,也就是这种混蛋逻辑使徐州,南京,上海,武汉一个个都相继失守。而且,随着这些城市的失守,蒋介石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相反,我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大众为基础。最后,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天下。但是,看过了;以后,我知道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的军队也是功不可没的!我这样说不是给蒋介石正名,因为,在当时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始终是国民党军队抵挡着敌人的正面进攻。我们共产党,八路军主要是在敌后打游击。我查过一个资料,八年抗战,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共才消灭日本鬼子十一万人。然而,一个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就消灭日本鬼子几万人。那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又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呢?这个数字,我没有统计过,但我想一定会比十一万这个数字大。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2

当你将要举起枪,准备去杀敌人时,你会做吗?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似乎每个男人的义务就是去前线,去保卫家园、妇女和孩子。德斯蒙德当然也不例外,他告别女友和家人,面对他们的百般不舍,依然义无反顾的参了军。

但是,作为军人,他又是一个例外:他拒绝拿起枪去杀敌。

他想当军医,去救人而非杀人。为什么?因为他有信仰,他信仰的主不允许他杀人。在他七岁时,和弟弟打架,他举起板砖砸向弟弟的头,差点杀死自己的弟弟。德斯蒙德的父亲,经常打骂他们。某次,老德斯蒙德喝醉了酒,举起枪想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就在这时,德斯蒙德抢过枪,对准了父亲,而母亲惊恐地苦苦哀求……这就是为何他不拿枪的原因。

在部队,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他们觉得德斯蒙德懦弱,对他嗤之以鼻,甚至打他骂他。当上校命令他拿起枪时,他不服从,最后导致他上了军事法庭。后来,他的女友多萝茜和他的父亲帮助他,取得了上级的同意。上级批准德斯蒙德不带任何武器上战场。

他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才达到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信仰。只是因为德斯蒙德的信仰不同,才引发了一系列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当德斯蒙德的队伍与日军激烈战斗时,手无寸铁的他不停歇地在帮助受伤的战友。后来,他们攻下了一部分山脊。晚上,德斯蒙德与另一个战友史密提交谈。史密提劝说他拿起武器自卫。他又一次拒绝了,并向史密提道出原因。幸运的是,他的信仰终于有人能够理解。

第二天一早,日军像蚂蚁般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而来,打的德斯蒙德一队人马措手不及,无奈只能撤退。令他犹豫的是,有一群战友被击伤没有能够全身而退。是进是退?他看着正在撤退的战友,再次义无反顾地冲进硝烟中。

促使他冲进危险之中去营救战友的是什么?我认为不只是勇气,还有同情与怜悯。当然,与他的信仰有关。“上帝,让我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是他的信仰。促使他只身一天一夜不间断地躲避日军,拯救战友。

他为了躲避日军钻入地下室,迎面碰上了一个受了伤的日军。他并无杀意,即使对方满脸惊惧。是的,德斯蒙德救了一位敌人,他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人死。

他最后救出的是他的中校。天不遂人愿,日军包抄了过来。他俩配合默契,最终把中校救下山。他因为全心救人而筋疲力尽、步伐踉跄,被送进了医院。

其实这一幕引人深思,没上战场前士兵们因为他的信仰,嘲笑他、鄙视他,甚至打骂他。而他们没想的是,正是这个他们不屑的信仰救了他们的命。而德斯蒙德,即使被打击,在战场上他仍大公无私:一天一夜救了七十五人。“我要救人而并非杀人”。这是他参军时最坚定的话。

所以,不论什么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是在耶稣教里的话。“永恒之神赐予弱者力量。”这正体现了世间实质是公平的.。而为何有人抱怨不公,是他自己没有坚定立场,没有把握机会,与德斯蒙德相反。他忠于上帝,甚至在下山时都要寻找遗失的《圣经》。他是忠诚的,也是固执的。所以他因为了这份信仰,而不停止的救人。他没有考虑自己,因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他的信徒也是仁慈的。别忘记,这种信仰甚至促使德斯蒙德救了一个日本敌人。

他的眼睛里透露着永远不变的信念:我将救人而并非杀人。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3

在我看来是奇迹,军人拒绝持枪,在血与火的战场拼杀中,只救人,没错,只救人!《血战钢锯岭》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影片主角是二战时期美军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一个淳朴而又性格内敛的大男孩,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在大部队已经撤离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独自一人,赤手空拳,舍身救下了75名伤员,创造了二战史上的奇迹。

做出舍已救人壮举的英雄,是众人眼里的胆小鬼。在雄性荷尔蒙充斥着的军队里,时刻充满着战斗精神,训练充满野性,讲话方式是吼,服从命令是天职,长官之命说一不二。道斯在众人眼里是个异类,他从军的目的简单明了,简单到因为周围的人都参军了,国家需要,如果不这样不好。没有私心,只愿用自己的.一颗善良之心,用自己学医的决心和技术,救治伤员,救人,只救人。虔诚地信仰基督教的他,为信仰固执,为信仰坚守。但这一切并非被现实所接纳,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奔赴战场不开杀戒,那将意味着被敌方残杀,战场上没有仁慈,唯有杀戮。为此,道斯在军队里特别孤独,他的思想没有人理解,他的不持械行为为战友们所不齿,误解演变成恨意,他被舍友们揍得遍体鳞伤,但他依然虔诚地坚信上帝,坚守人性的善良,捍卫着信仰的基石,丝毫不动摇。望着他满脸的瘀青和枕头上的血迹,心疼的同时,更为他顽强的坚守心中涌起敬佩之情。

战友不理解,军法不允许,要做到奔赴战场而不拿起枪有多难。站在军事法庭的被告席上,他不改初衷,没有屈服。有理解并那么爱他而支持着他的女朋友,有一直陷在战争阴云中不能自拔的父亲的挺身相助,终于在最后的审判关头,他得以重回军队,成为美国历史上一名不拿枪上战场,只救人,不参与杀戮的特殊军人。看着他参加冲绳岛战役,看着他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弯腰低跑,安慰并迅速救治伤员,怎么不为他的行动始终捏着一把汗?

炮火连天,枪弹震耳,死伤无数,伤员的呻吟声就是道斯的召唤令,当大部队撤离,偌大的战场上夜幕笼罩,道斯一个人悄然留在战场。从死人堆里找到战友,历尽生命的危难,用智用谋用胆量用过硬的技术,把伤员一个个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他只有一个信念,“救一个,再救一个!”他创造了奇迹,他一个人徒手从战场上抢回了75条生命,是奇迹,是坚守信仰的基石不动摇让他创造了奇迹。

他是英雄,上级军官口中柔弱的“玉米杆”,却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荣立二战作战史上的赫赫战功。他被授于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这样的英雄值得仰慕,当一个人为心中的坚守而忍辱负重,不懈努力,哪怕误解重重,也不埋怨辩解,心存宽容,这已经非常难得。更何况,在出生入死的时候,全然忘记个人安危,全身心地投入抢救生命中,这个人就应该大书特书。全人类对于英雄的认同感是相同的,这才是影片《血战钢锯岭》得以拥有大批影迷的真实原因。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4

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朋友推荐的《血战钢锯岭》,虽然评价很高,但是名字实在是太有那种抗日神剧的感觉,所以期望并不高。意外的是,除了开头十分钟,整场电影看下来,我的眼泪就一直没停过。并不是影片故意煽情,相反,她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从小到大看了很多部关于战争的影片和电视剧,但是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家国情怀,令我不太能感受到战争中真正残酷的一面。相反,看到敌人被杀,我会情不自禁的有一股兴奋和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战场上,没有人认为杀人不对。但是《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没有主观的刻画谁对谁错,通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的战争场面的镜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可怕和残忍。

电影的主角叫多斯,影片中多斯的上司因为多斯入伍后不愿意碰枪而质问他:如果你的家园和亲人正在遭受敌人的威胁,你还是不愿意拿枪反抗吗?你要做胆小鬼吗?多斯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很简单,反抗压迫的战争是大势所趋的,多数人会自觉自愿的加入其中,就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民心所向。但是如果一场战争的本质是某些少数的'当权派为了谋取私利或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发动的,就算这些当权派打着再高尚的幌子,民众也会心生反感。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会有很多人去反思一战和二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多斯的父亲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

出于童年家庭的悲剧,多斯产生了强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正是这种动机使多斯在险恶的战场上仍然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除此之外,多斯在入伍后不碰枪的这种坚持也令我非常敬佩和感动。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做到最优化选择的人只能算精英,但是像多斯这样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5

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以二战时期的医疗兵德斯蒙德道斯(desmond dawes)为原型,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大的冲绳战役中救出75名伤员的英雄道斯的`故事。

影片开头讲述了道斯的成长环境和她与多萝西舒特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是一部战争爱情片。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道斯因为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起枪。作为一名步兵,他在战争中没有用枪,也没有杀敌,听起来很可笑。格洛弗上尉和霍维尔中士对此感到惊讶。他们说宙斯是个懦夫,劝他回家。格洛弗上尉甚至公开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指望道斯在战场上救他们。这句话伤人,刺痛道斯的心。晚上,道斯被其他士兵打伤了。当葛问的情人队长时,他说他睡觉不老实。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极其懦弱。但是,谁能想到,懦弱的外表下,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和一颗无畏的心。

钢锯岭的第一天,美军成功打下一块。但第二天凌晨,美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日军大面积进攻,造成大量伤亡,迫使美军撤退。当每个人都选择离开时,道斯留下来了。在日军的炮火下,他一个个从悬崖上垂下,以他独特的绑绳手法和不可或缺的大无畏精神,救下了那些奄奄一息的人,包括一直希望回家的霍维尔中士。

作为一个军人,他从来没有拿过枪,也没有杀过人,但他抱着让每一个军人回家的愿望,坚持多救一个就是一个的信念,救了75个人。他从未毁灭,但他的拯救比毁灭更有意义。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6

看完《血战钢锯岭》,与我而言,除“震撼”二字,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形容词来形容了。

电影一开始浪漫暧昧的情景,一度让我以为这是部言情剧。随着剧情的发展,男主进入部队,他一直拒绝拿枪,他这一点是让我非常反感的。部队里不是只有命令和服从吗?一个大男人瞎矫情什么!在我的字典里,一个男人,就应该像猎豹一样勇敢地去战斗!在我眼中,他无疑是个懦夫!直到那一刻,在冲绳钢锯岭血战中,美军节节败退,不得不撤退,而他,一个被众人所鄙视的医务兵,不仅留了下来,还独自救了75个人!我不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

“one more!”就是这句话,让他一次一次爬起来,忘记了自己鲜血淋淋的双手,忘记了被刺刀穿过疼痛的伤口,忘记了枪林弹雨的危险,只靠着“再救一个人”的信念,他无数次地重返战场!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所以连敌军他也会营救!从最初大家眼中的懦夫,到最后,上士宁肯晚10分钟开始行动,也要让他祈福完毕,一个虔诚的教徒形象、无畏的勇士形象已然在大家心中悄悄建立起来。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做不到自己所承诺的抑或是自己所期盼的,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想与信念支撑!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并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年初的.时候,我们立下的豪言壮志,在年末的时候,你还记得吗?你又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呢?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拼尽全力?是不是还可以更好?在努力的过程中,你是否始终满怀必胜的信念呢?

我们不必好高骛远地设立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及过去成绩,作出一个合理目标。并把这个目标,数字化,逐步分解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天都朝着目标努力,每天都想着要完成今天的目标,我就可以离最终目标近一点再近一点。怀揣着“one more”的精神,一路前行,哪怕旁人不解,只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必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价值!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7

湘江战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页沉重的翻不过去的历史,83年前的湘江两岸,战云猎猎、战尘密布、人马的嘶吼、枪炮的轰鸣,随着东去的湘水,渐渐平息;数万头顶红星、怀着坚定理想与信念的青年,静静地躺在古岭头、枫树脚、瘦马岐或是华光铺、觉山铺的荒山蔓草、河沟野洼间,青史不留名,留下的只有一个个光辉的番号———

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少共国际师、红四团、红十八团……

英雄所怕的,不是牺牲,是遗忘,生前蹈死不顾所追求的东西,在身后被历史的灰尘湮没!

我们无数次的回顾历史、重温和感悟,就是对逝去先烈的回应和致敬!感谢八一电影制片厂和陈力先生,翻开历史浓重的血痕,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带着我们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血战湘江》。

有人说《血战湘江》是中国版的《血战钢锯岭》———浅薄!钢锯岭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所救不过75人,袍泽之情固然感人。83年前,湘江两岸6万三湘健儿,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所求、所救者,为谁?

彼时的华夏大地,内禀北洋之乱世,军阀盘踞、派系林立、民族疲弱、民权不伸、民生凋敝;外承列强之凶焰,倭奴窃据东北、鹰视狼顾,列强分割金瓯,法外有法、国中有国。在关系国家民族走向的十字街头,新旧势力激烈碰撞,看天下大势,大风起兮、乱云飞渡。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一个多月前,主动战略转移,告别八百里井冈,这支秉承革命薪火、民族使命的队伍,突破三道封锁,来到湘江边上。如能顺利过江,离家乡又远了一步,可离革命胜利又进了一步,无论战将或走卒,想来都会有这个念头,迷蒙的夜色中,年轻的陈树湘、李天佑、杨成武和久经风雨的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全不知那横亘在眼前的一湾江水,成了考验革命者理想和信念的试金石,这试题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作答。

11月27日,马渡桥接敌;11月28日,杨柳井接敌;11月29日,尖背岭接敌;11月30日,界首渡接敌。四面接敌,八方皆敌,前无出路、后无退路。陷入绝境的军人,逞匹夫之勇拼一死并非难事,石达开兵陷大渡河前世不远,但一死之后呢?百年赤县、魔怪蹁跹,难道就此重新陷入永夜的黑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铜墙铁壁面前,将帅与士兵同进退、共生死。年轻的陈树湘、易荡平、程翠林、吕官印和稚气未脱的湘伢子们,用滚烫的热血,为心中的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融出一条血路,于无生处觅生天,于绝境中寻生境。当无数红军战士在血红的湘水中踬踣前行,高呼“打过湘江去、跟随毛委员”时候,在千家寺、两河口舍抵死不退,呐喊“保卫毛委员”的时候,天下大势已判若云泥。

胸怀天下的勇者,不算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计较一时一地的成败,因其所计较的是天下,是江山社稷。这一点,逞一时之勇,占一时之利的蒋中正、李德龄、白健生们不懂、也不会懂,红军远征至此,所求者、所救者,岂是军阀所能明白!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非历经卓绝苦难、生死考验者,不能理解信念的重量、理想的重量、主义的重量,又岂能担起复兴国家与民族的重担!白崇禧、何健、薛岳,亦是一时人杰,但在肝胆无私、胸中只有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见识短浅、胸无远志,何异稚儿!

大风起兮云飞扬,八十三年前湘江两岸的风云际会,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而历经风雨雷电考验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如日出东方,蓬勃万里,确实是冥冥中历史的唯一选择!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篇8

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就是:主旋律、抗战、极端派可能会说还有点狗血和传教的意思。但这样也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甚至是伟大的电影。

网上的评论已经很多了,我就从三个点来讨论。

第一点、描写战争的残酷

战争不是儿戏,眼看着一个连队扯下来,一车车装满了尸体和伤兵,然后另一个连队马上顶上去,经过几乎是地毯式的炮火攻击后,他们觉得没有人能扛得住,一个经历过的士兵发着抖说“他们就扛得住”,接着士兵们亲赴沙场,在还没看到敌人的情况下,已经伤亡惨重了。

钢锯岭是冲绳最重要的一个要塞,电影里一个军官有句话说:攻下冲绳就能攻下日本,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地图,并不是这样,可见所有的军队激励士兵的方式都大同小异。了解历史的可以看看史料,这一战日军超过十万人战死或者被俘,美军也损失8万,可见这个战役的残酷。因为美军也拼不起,日军的抵抗让人难以置信,这也是是为什么美国在冲绳战役结束后就使用了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原因。

不想吐槽国产电视剧的情节了,希望不要再有手撕鬼子、青春偶像、都市时装、神奇技能的抗战影片了。

第二点、战争的阴影

这也是电影另一个伟大的地方,描写了战争给生存下来的人留下的阴影。

电影中有个情节,在主人公的哥哥穿上帅气的军装时,他的父亲是非常悲伤的,已经到了无法控制自己的状态,嘴里说着他的一个战友如何被枪击中,受伤后的情形惨不忍睹,如何死去,身上的军装再也和帅气没有半点关系,最后泣不成声。他父亲酗酒成性,想戒却越来越无法摆脱,他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他母亲回答道“在参加战争前,父亲是不是这样的”,显然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在一个午夜他的父亲喝多了酒,拿枪瞄准了他母亲,他阻止的`他父亲,并把枪夺了过来,指向他父亲,他父亲却说“快给我一枪吧”,然后表情非常痛苦,他显然不了解父亲为什么这么说,这一点和影片快要结束的一个情节相互呼应。

在德斯蒙德经历过一夜的努力后,从战场上救了很多伤兵下来后,镜头给到他,战友们问“有没有受伤”,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看似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没有”,的确身体上没有明显的伤痕,但是内心深处终于能体会到父亲这么多年起来的痛苦和挣扎了!

其实战争无论对谁来说,都没有胜的一方,其实谁都是失败的一方,战争的残酷给双方都留下了重重的伤疤,这种胜利的阴影或者失败的阴影会影响到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战争结束了,但是造成的灾难是不可逆的!

第三点、主人公真的没有拿枪或者是杀敌吗?

这一点,也比较有意思,德斯蒙德他是一个为了信仰而“拒绝”服兵役的人,宁愿被冤枉,被摸清其妙的打,也不碰枪的人。这样的一个信奉上帝的教徒,参军后身上时刻待着一本圣经(当然也因为里面有老婆的照片)。圣经里把残害生命,视为最严重的罪行,是罪大恶极的行为。所以我相信在观看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疑问,其实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的特比清楚。

如果真的和敌人针锋相对,已经到了威胁到他生命的地步,他会不会杀人?

其实电影里几乎没有描写他遭遇敌人正面袭击的镜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真实的战争中,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导演从侧面已经回答了,影片中的一个镜头他去救一个当初训练他中士,遭遇了一个狙击手,他和中士打了一次小配合,由中士干掉了这名狙击手,那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说,如果真正和敌人面对面,会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还是会坚定的配合战友作战。虽然没有直接杀死敌人,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区别。导演考虑到这点,所以也不是认死理的追随,这也是对圣经中这个观点比较好的解读吧。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观后感8篇

钱海军先进事迹观后感8篇

张富清观后感心得体会8篇

张富清英雄事迹观后感8篇

红色基因传承观后感8篇

观看安全教育片观后感8篇

观看教师观后感8篇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观后感8篇

关于鸡毛信的观后感8篇

海底两万里观后感700作文8篇

血战上甘岭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