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教案中,知识点的引入和总结应自然衔接,以促进学习,教案的灵活性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数的组成。(教材第35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看图数数。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有几瓶牛奶,有几瓶酸奶的。(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的组成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5页例2。
(1)让学生摆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一名学生台前演示,其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
师: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是七十根和四十六根?
引导学生明确:摆七十根时,摆成七捆,每捆十根;摆四十六根时,先摆四捆,每捆十根,再摆六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十里面有几个十,四十六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七十里面有7个十,四十六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
(2)老师任意摆出一个两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的小棒,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互相说说是多少根小棒,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同桌进行以下活动: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出这个两位数及这个两位数的组成。(两个人交替进行)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5页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集体订正)
答案:3 5
四、课堂小结
你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了吗?
板书设计
数的组成
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反思
1.教学时首先说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中的数是学生都熟悉的,利用此素材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自己检验数的正确与否。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选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比较哪些方法更准更快。然后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数数、摆小棒,汇报交流。建立10个一是十,100个一是一百,10个十是一百,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三十五,八十是由8个十组成的等意识。
2.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结绳计数
“结绳计数”是远古时代的人们最常用的记数方法,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阿拉伯数字,人们在计数的时候,就只能借助外物的帮助了。所谓“结绳计数”就是用打绳结的办法来计算物体的数量。传说中,古代的国王们出去打仗的时候,因为没有日历,就采取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计算天数,当绳子上所用的结都被打开的时候,也就是战争该结束的时候。
当然,除了“结绳计数”外,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办法,比如用利器在骨头上刻下痕迹来计算数字。由于“结绳计数”这一方法最为方便可行,所以成了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56+40”呢?(下午的路程加上上午的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40+56 =56+40)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 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
投影上展示交流。)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出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
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
一、二两组算第一题,
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
28、
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6.小结。(略)
四、巩固练习。(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会运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出问题
1.谈话: 小朋友都有陪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的经历,你们知道常熟有哪些美丽的旅游景点吗?
2.播放录像: 常熟的几个景点(虞山公园、尚湖公园、方塔公园、沙家浜公园)。最后定格在几张公园景点游览路线图(即公园景点示意图)上。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认识游览路线。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谈话: 过几天,幼儿园的小朋友要去虞山公园春游了。(多媒体出示虞山公园平面图)让我们当小朋友的导游好吗?
(1) 辨认平面图方向。
谈话: 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你能说一说这幅图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仔细观察公园平面图,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喷泉的哪一面。
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 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 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从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儿童乐园、湖心亭、动物园、喷泉,再从北大门出公园。(多媒体演示相应景点)你能看图说出他们游览时的行走路线吗?打开练习本,先把小朋友游览的行走路线用铅笔画一画,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评一评。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小结: 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从北大门进入公园,向东南方向走到儿童乐园,再向西南方向走到湖心亭,再向西走到动物园,接着向东北方向走到喷泉,最后向北走,从北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
2.试一试。
(1) 谈话: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从北门进入公园后,要游览喷泉、儿童乐园、湖心亭、双竹亭、动物园,最后上虞山城楼游玩。你们能帮他们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评一评,看有没有准确地运用方位词。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显示大班小朋友的行走路线,师生共同点评。
(2) 假如你也到虞山公园游玩,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游览路线,并评一评。
(3) 如果老师要游览公园里的所有景点,怎样可以不走重复的路或少走重复的路?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 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这个地方有哪些景点,各个景点相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可以怎么走等等,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 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们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走法吗?同桌相互说一说,注意要准确使用方位词。
(2) 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能说出理由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多媒体出示常熟市区平面图的一部分)
(1) 谈话: 这是我们常熟市区平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的点表示各个单位。嵩山路是“南北走向”的,珠江路是“东西走向”的,其他路呢?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2) 大家已经对这张平面图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吗?
多媒体出示:
① 湘江东路的北面是什么路?嵩山路的西面呢?
② 辛峰小学在嵩山路的哪一面?市政府呢?
③ 婷婷住在五星新村二区,她要到辛峰小学上学可以走哪条路线?妈妈在工商银行上班,她可以走哪条路线?
④ 爸爸从市政府下班回家,他可以走哪条路线?
⑤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个问题可以重点请一位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
(3) 全班交流: 重点讨论其中第3、4个问题。你还能提哪些问题?请学生自由提问,回答。
小结: 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3.综合运用。
设计游览路线: 下星期,我们班以小组为单位到尚湖公园去春游,你们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条适合你们小组的游览路线吗?
(多媒体出示尚湖公园平面图,每个小组发一张平面图)
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在图上画一画。
小组活动,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小结: 大家设计好了游览路线,我们春游时就可以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路线游玩了。多好啊!
四、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认识路线图”的知识。
2.课外,请小朋友留意观察公交车站牌,你们认识上面的公交车路线图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方法:
引导操作、观察分析、推理归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小数,同学们都记得吧?小数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处可见,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小数。(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小数,还有很多,观察可以分类吗?
小数点后面有一个数字叫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字叫两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三个数字叫三位小数。
同学们,你们说了这么多,老师说几个,你们愿意吗?
师:板书:0.1 0.01 0.001
这里的0.1、0.01、0.001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引出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意义
(一)教学0.1
1.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请将你心目中的0.1在这张纸上用颜色涂出来。(电脑演示正方形纸、1)
2.(展示、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0.1的。小结:要想准确地表示出0.1,我们应该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再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取出一张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准确地表示出0.1。
4.请涂出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用分数表示是( ),0.3里面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
5.投影:阴影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
观察得出: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板书)
6.想一想,1里面有( )个0.1。
(二)教学0.01
1.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0.1的?
2.你能在纸上表示出0.01吗?请你在格字图上表示出来(生取出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电脑演示过程)
3.请看老师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小数?
4.看到0.23,你还想到了什么小数。
5.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6.观察得出:两位小数就表示百分之几(板书)
(三)教学0.001
通过0.1,0.01的教学,推理得出0.001的意义。
请你观察前两组的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得出:三位小数、千分之几等等)。
三、提炼小数意义
1.小结:像这些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
2.师: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也可以写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计数单位是0.1,它有3个0.1。0.25的计数单位有( ),它有( )个0.01。
3、电脑出示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