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案8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人通过教案的写作是可以让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写教案其实也是提高我们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去年的树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去年的树教案8篇

去年的树教案篇1

一、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会唱的同学可以跟唱。(通过大屏幕,播放vcd《春天的故事》)

二、认识人物导入新课

1、歌曲《春天的故事》赞美了一位老人,你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课件出示邓小平80岁在北戴河的留影)

2、这是邓小平80岁时在北戴河的留影,从照片上看,你觉得邓小平怎样?关于邓小平,你还知道什么?

3、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邓小平的文章。

(板书:难忘的一天)

4、齐读课题。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想: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因为一件什么事而难过?

2、学生听后回答。

(1984年2月16日,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

3、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

老师为了读好这篇文章,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我就是想告诉你:要读好课文需下功夫。

四、读准生字学会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事,要求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2、检查生字生词的认读。

(课件出示词语:

爷爷早晨连忙阳光计算机

难忘队礼满意笑容各种各样)

(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读。

3、指名接读课文,了解朗读情况。

(教师及时评价,耐心指导每一个孩子。)

4、课文已经能读正确了,再读流利,你有办法吗?

(多练)

5、老师有两个办法,好用不好用,咱们来试一试。

(1)嘴巴读出来的与眼睛看到的内容不是同步的,眼睛要提前往后看2——3个字,读不流利的句子反复读。

(2)注意在长句子中停顿。

(如: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

6、学生练习。

7、指名朗读展示。

五、精读重点读出感情

1、再读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

(1)“我”见到的邓爷爷什么样?

(2)邓爷爷说了一句什么话?

(3)“我”表演完了心情怎样?

(板书: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2、“普及”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理解普及。

(班级里谁学计算机?都学了就是说咱们班普及了计算机。学校里就你们班学吗?其他班级也学,就是说全校普及了计算机。城区只有一个学校学计算机吗?别的学校也学,就是城区普及了计算机。)

3、读读邓爷爷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亲切的关怀)

4、指导读好重音,读出邓爷爷的亲切关怀。

(课件出示:(1)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我连忙敬了个队礼。(2)开始表演了,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邓小平爷爷仔细地看了我的表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5、理解“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说明了什么?

6、如果是你,怎么表示你的高兴?见到路旁的小树,你会觉得小树怎样?如果树上有一只小鸟,你会觉得小鸟怎样?

(以“我得奖了”为开头,写一段话。)

7、用愉快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8、背诵第5自然段。

六、介绍作者近况,渗透肩上的责任。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赞许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课文共六段。第一段讲1984年2月16日,“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第二段讲“我”见到邓爷爷之前紧张、激动的心情。第三段讲“我”和邓爷爷见面的情景。第四段讲“我”进行计算机表演。第五段讲表演后邓爷爷询问情况,并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第六段讲这一天让“我”终生难忘。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讲了自己难忘的一天,再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难忘的一天,从而揭示了课题,并且让学生理解了这一天是印象深刻的,是有意义的。在课文学习上,我以字、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为主。学习字词时,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识字方法,一起学习生字词,这样效果很好。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找一找课文中体现小作者心情的句子,并且交流总结:表演前又紧张又激动——表演时紧张的心平静了下来,沉着操作——表演后兴奋。并抓住句子中:怦怦地、慈祥的微笑、高兴地、紧紧地、和蔼可亲等词语进行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紧张而激动的心情和邓爷爷的和蔼可亲。理解难句“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时,我先让学生读,再说体会。孩子们交流后,最后我加以小结让他们理解这句话。

去年的树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初步认识“计,算”等13个字,会写5个字。

2 正确,较流利的朗读课文。

3 体会小作者激动,紧张的心情和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

二、学习重点:识字

学习难点:书写美观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四、学习准备: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有谁知道邓爷爷的故事?(指名说一说)

2 概括介绍邓的生平。

3 揭题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看拼音或问问同学认一认

2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 检查是否读通顺,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表现读。

读后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三)自读自悟

1 自读课文

2 指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1)知道朗读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看出邓爷爷是怎样的人?邓爷爷的话该怎样读?

(3)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我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我会想些什么?怎样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你们对邓爷爷有种怎样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

方法同上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巩固13个生字,会写其余5个字。

2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提高对计算机的兴趣,能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学习重点:朗读

学习难点:识字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为主

四、学习准备:田字格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课文

1 指名朗读课文,自由选择读的内容,同学评议

2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

(二)复习生字词

1 认读生字词

计算机 展览馆 紧张 怦怦的 握手 笑语 普及 兴奋 灿烂

a 学生自读

b 读词语中的生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 巩固生字词

a 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

b 给生字组词。

c 开火车读出生字,并组词

(三)书写指导

方法同上

(四)积累运用

读课后词语,并选择词语说话。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2.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3.仿照课文,学习抓住一个时间段写一写自己的得与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情况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学期的第4课 (板书课题:4、失去的一天)齐读

2、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谈谈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好吗?

3、学生交流

二、精读课文,领会内涵

1.那么佩佳失去的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请默读课文相关的内容。

学生边交流师边板书:清晨 睡觉

太阳当空 闲坐

下午 吃鲜果

玩耍

闲坐

2.这就是佩佳度过的一天,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用上课文的语句或自己的话说说佩佳是怎么度过这一天的?

3.学生交流。(教师要指导学生说出佩佳当时的想法,使表达更具体。)

4.佩佳就这样游手好闲度过了一天,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望着母亲的眼睛。他的妈妈对他说——出示妈妈的话,指名读。

5. “现在,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妈妈的意思是——

6.学生交流

7.在佩佳度过的这一天中,人们做了些什么事呢?让我们跟随佩佳的妈妈一起去看看,指名读课文7—12节。

8.交流并板书: 耕地

砌墙

做面包

看书

9.同样是一天,我们来看看佩佳的一天是怎么丢失的?(指着板书说)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当佩佳想妈妈上班的时候睡觉才香呢!于是就赖在床上不肯起床的时候,拖拉机手却早已翻耕起了麦茬地,为播撒种子而辛勤劳作,但是佩佳却因睡懒觉而丢失了一个美好的早晨。下面的时间里,佩佳又是怎样丢失的呢?请你也来说一说,好吗?

10.学生交流。(重点指导学生说好:当佩佳在干什么的时候,人们在图书馆里怎样看书的情景。)

11.同学们肯定还能想象当佩佳在干什么的时候,人们还可能正在干什么的情景。

12.学生交流

13.所以,同样的一天,对于佩佳来说是怎样的一天?(毫无意义的、游手好闲的……)而人们的一天是——学生答:忙碌的、充实的、收获的、精彩的…… 师板书:收获的一天

14.佩佳现在终于想明白了(出示课文最后一节,指名读。再次出示妈妈的那句话,师读。同学们,你认为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的是什么呢?

15.学生交流。(失去的是学习的快乐,是因为……;失去的是劳动的收获,是因为……;失去的是成功的喜悦,是因为……;失去的是知识的获取,是因为……;失去的是实践的机会……)

三、读后写作,迁移运用

1.同学们,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失去的一天”的事呢?但或许也有过“收获的一天”的事,我们刚刚过完一个轻松而又愉快的寒假,下面就请你选取寒假一天中的某一个时间段一个早上、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写一写当时你所做的事。(出示有关要求)

2.学生写作

3.习作交流

四、感悟总结,课后拓展

1.同学们,今天学了《失去的一天》这则故事后,给你有着怎样的启迪呢?能不能用一句话来鞭策自己或与大家共勉呢?

2.学生交流

3.是啊,看似短小、普通的文章,但它给予我们的启发是深远的、是发人深省的,知道这故事的作者吗?

4.出示文章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资料,师作介绍。(略)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他写的其中一个小故事,刚才老师又印发给了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另外两篇儿童小故事《成为照耀别人的一束明光》和《儿童心灵的创伤》,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感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5.课结束之前,老师还有几句名人名言想与大家共勉。出示名言(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一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历史就是在这么多的一天一天当中过来的,所以我们要过好今天,就要把握住每一天,每一个瞬间。

课后随笔: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内珍惜时间和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时间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现“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的含义,即告诫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这篇课文通俗易懂,课结束之前,我还要学生说几句关于时间和读书的名人名言与大家共勉。学完后,我让学生当场练笔:假如这一天的时间由你支配,你会做些什么?用几句话写或列一张日程安排表。学生们兴趣颇浓。

去年的树教案篇4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去年的树教案篇5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

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③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又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a案

●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

●讲故事比赛

①小组初讲,评出最佳故事选手,参加班级比赛。

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小组比赛。

②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

●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①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②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凶狠的狼。想读一读吗?

③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附故事:

东郭先生和狼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话,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蹿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木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地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吃掉这种人呢?”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劝说,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作业

①回去任讲一个故事给家人听。

②读读记记:

规矩胆瓶金币堡垒铁*违背解救倒霉起誓简短口吻

下流无耻笑逐颜开自言自语披头散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恩将仇报

b案

●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①从图入手:(播放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②导语: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名字叫《渔夫的故事》。正如同学们看到的一样,故里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③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交流讨论

①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

②交流思考的问题。

a.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b.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总结: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①情境(多媒体播放家门口渔夫和妻子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②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作业

①读读记记本课要求读记的词语。

②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去年的树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学习合理地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学习生字。

⑴、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

⑵、齐读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研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你了解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了解人物性格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小木偶外还有熊警察、小兔子、老婆婆,从大伙的表现中,你认为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体会老木匠的善良、小红狐的狡猾、熊警察的暴躁、小兔子和老婆婆的粗心以及小女巫的乐于助人。)

4、积累人物表情的词语

a、为什么你能那么容易就概括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呢?你主要是能过人物的什么描写体会到的?(语言和神态)请用“=”画出表示人物表情的词语。(出示)

b、请你通过带着表情、动作朗读,表达出这些神情。(生自由读、指名读,相机师生评价) 小结:这些也正是妇女巫所说的“人类所有的表情”的具体表现,今后大家要学会积累丰富的词语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目了然。

5、指导朗读小木偶的语??

a、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你找出小木偶在受委屈时说的话。

b、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气愤、申辩)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伤心)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无奈)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委屈)地说。

6、 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

a、因为只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为什么?(出示最后一句,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前半句联系前b、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

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营、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所以,(师指着句子,要求学生读)

c、练习:--------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那可--------。(钱、朋友、哭、睡觉、本领)

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四)、总结

相信小木偶在拥有了所有的表情之后,懂得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营、去面对生活,少了委屈与泪水,多了快乐与幸福。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 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 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去年的树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把自己成长的体验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

2、把事情写清楚,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通过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选择最能表现“成长”这一主题的一、两件事情来写。

2、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成长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不怕不怕》

同学们,我们最近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今天让我们来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也当做一下课前热身运动好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教师的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鼓舞士气,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情绪铺垫。】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收获过成功的喜悦,经历过失败的磨练,生活中有笑有泪,有苦有甜。相信在你身上发生过许多让你记忆犹新的成长故事。引出课题:成长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及同理心,确定写作主题。】

三、新授。

1、(出示系列图片)打开记忆的开关,去寻找成长的足迹:瞧!那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誉证书、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这一切的一切将永远保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今天,我们就来把你们心间流淌着的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吧,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明确主题:把成长中最难忘(快乐、悲伤、逗笑……)的事写下来,注意写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围绕“成长”,把过程、感受写清楚、具体。说真话、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指导选材:通过上一堂口语交际课的学习,你准备写一个什么成长故事呢?(学生述说,师小结归纳出示课件)

4、小组交流写作提要、写作打算。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故事,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

5、范文引路,学习写法。重点指导作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做到有趣、生动、吸引人。

?设计意图]范文引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指导评说,使学生从范文中获得写作的智慧,酝酿写作的情趣,打开写作的思路。又把有效的指导融入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慢慢地从生活中渗透出来,做到浑然一体。】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里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内容,或亲生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限制,说出来,写下来,而最关键的要说真话、吐真情,写真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正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体现语文学科“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

五、作文展示,朗读分享。

?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六、总结:还没写完的作文我们在课后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评、修改。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抓住特点写出自己的特色。】

板书 我们在长大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设计意图:此板书简单明了,把整堂作文指导课有点睛之用。】

去年的树教案篇8

设计意图: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经过世代的沿袭,在过年时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贴对联,贴窗花,穿新衣,吃团圆饭,放鞭炮,邻里、亲友互相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吃饺子……幼儿感受过过年的热闹气氛,但对过年的来历并不了解。结合我班正在实施的主题活动"家园携手 快乐新年。",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参观展览、观看课件、绘画创作等形式,帮助幼儿了解过年的来历,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活动中感受过年的欢乐气氛。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年"的来历,知道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2.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3.乐意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年"的来历,知道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活动难点:

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活动准备:

1.flash:《年的来历》

2.收集有关过年的各种庆祝活动的图片(贴对联、福字,放烟花,买年货,穿新衣,压岁钱,拜年,包饺子,放鞭炮,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

3.音乐:《喜洋洋》。

4.幼儿操作材料: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参观"过年"图片展,了解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1.师: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个展览。大家可要认真、仔细地看。

(播放图片及背景音乐dd《喜洋洋》)

2.师:图片上讲的是?大家在干什么呢?谁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参观的展览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过年)

二、看课件,了解过年的来历。

1.师: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可没有过年这个习惯。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人们最痛苦、最害怕的日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幼儿看课件前半部分,了解人们害怕的原因。)

3.师:原来人们是怕"年"这个怪兽。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年"这个怪兽呢?(幼儿讨论,发表意见与想法)

4.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但最后到底是谁的好办法战胜了"年"呢?我们一起来继续看下去,看看是谁帮助了这些人们?(白胡子老爷爷)

5.师:白胡子老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对付"年"这个怪兽的呢?为什么他用这些办法?

教师小结:怪兽"年"最害怕红色、灯光、响声,所以白胡子老爷爷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爆竹、点灯的方法来对付它。从此以后,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穿红衣服,贴红对联、红福字,放爆竹,亮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过年的风俗就由此而来。

三、根据生活经验表达过年的热闹气氛。

1.幼儿用画的方式将知道的活动记录下来。

(1)师:现在,过年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热闹。过年了,大家是怎么庆祝的?(幼儿围绕自己刚才参观时看到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

(2)师:过年真热闹!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请你把它画下来。(幼儿操作)

2.师:这些活动,有……(好吃的),有……(好看的),还有……(好玩的)。

3.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加入展览,幼儿第二次参观过年图片展。

师:每个人都把自己过年时最喜欢的活动画了下来,我们班的图片展览更丰富了。带着你的朋友回教室去参观吧!

活动延伸

1.将"年"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美工区:制作对联、鞭炮等。

去年的树教案8篇相关文章:

清明安全教育教案8篇

冷和热教案小班参考8篇

关于船的健康教案推荐8篇

关于船的健康教案模板8篇

冷和热教案小班8篇

冬至做汤圆教案8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8篇

幼儿小班游戏活动教案8篇

大班沉与浮科学教案模板8篇

小学音乐课教案8篇

去年的树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