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事迹的时候,需要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写事迹是起到了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篇1
这个故事讲述了仅有8岁的小欣月,在排练舞蹈时摔倒在地,医院给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判了“死刑”:髓母细胞瘤,绝症,这个噩耗,给她们全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加重了肩上的担子。
病床上的小欣月脑部积水,头部变大,双目失明,可是,她的梦想就是能站在北京前看升旗仪式。为了让小欣月不留下遗憾,欣月的爸爸和众多热心人一起精心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在长春圆了欣月的北京之梦。
119名志愿者模仿了升国旗的情景。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的操场上,志愿者那整齐的队形和一丝不苟的表演让小欣月激动和振奋,当仪仗队的正步声响起,当雄壮的国歌声奏起时,小欣月的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小欣月作为一个少先队员试图举起右手,可因为手臂无力,没能表达自己的心愿,小欣月很多次的举起,可是最终没有能成功,只能举到额头处,欣月的从容让爸爸流下了眼泪,他帮助女儿把手举到了头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抹起了眼泪。
故事并不长,情节却很感人。从病重的小欣月身上,透露出的只有一份最神圣的、最质朴的、最纯真的爱国情,一份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爱国情。爱国,人人都应该信守的一份情,可是和我们大多数人相比,一个和死神在作斗争的欣月,一个即将被死神夺取生命的欣月,她的爱国情更热烈更至情,这难道不能让我们觉得汗颜吗?
读了小欣月的故事后,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少先队员,热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不仅仅是在口头上的,更要在平时的行动中体现出来,比如唱国歌、敬队礼、佩戴红领巾一定要做的标准规范,一丝不苟。爱国,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又比如说,爱护国旗的一角——红领巾。每天早晨和下午,戴上红领巾直奔学校,不能用红领巾来做游戏、玩耍,每周要洗一次红领巾,保证红领巾清洁干净。还有,爱惜国家资源,看到没人用水龙头,但水龙头没关,就随手关上;放学大家都走了,你最后一个走,就随手关上电,不要让风扇呼呼地吹,白白地浪费……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却看出了你是否真正达到一个少先队员的要求。
少先队员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学学小欣月的精神。爱国,我们不喊震天的口号,而是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把爱国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
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篇2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篇3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1841年2月,英国侵略军的十八艘兵舰进攻虎门。守卫在那里的关天培向琦善报告,请他增派援兵,补充药。琦善不但不理,还责怪关天培,他说:“你这么干,惹恼了洋人,你敢负责吗?”关天培听完,气愤极了。他下决心要和侵略者血战到底。这天早晨,英军向几个炮台发起攻击。关天培命令士兵还击。可是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数百名士兵相继阵亡。上横档炮台阵地上,只剩下十几个士兵,他们的药已经打光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惊慌。当敌人冲上来的时候,这十几名士兵视死如归,手拉手地跳进了大海,以身殉国。
前边的炮台相继失陷,英军继续猖狂北窜,要夺取后面的靖远、镇远和威远三座炮台。这三座炮台是虎门的最终一道屏障了。就在这时,在炮台阵地上,关天培和部将麦廷章正带领士兵们宣誓: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敌人开始进攻了。关天培一边指挥士兵反击,一边自我点火发炮。士兵们打红了眼,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仇恨的炮弹一发接一发,连连射向敌人。不久炮身热了,炮筒红了。突然“嘣!嘣!”几声,八门大炮全崩裂了。战斗进行了七八个小时,我军士兵伤亡过半,火药也不多了。英军乘势扑上了炮台。突然,关天培猛挥钢刀,冲上前去,砍死了前面的几个敌人,后面又拥上来一群敌人。关天培把钢刀高高举起,拚力向敌人的头上砍去。就在这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关天培的胸膛。他挣扎着,怒目圆睁,在阵地上巍然挺立,把冲到他身边的敌人惊呆了!
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篇4
淞沪会战时期,上海宝山重镇大场失守后,我军侧背失去了屏障,主力部队不得不撤向苏州河以南。10月26日,团副谢晋元奉命指挥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掩护主力撤退。任务完成后,上级命令谢晋元率部守闸北的卫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是中南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盐业银行四家银行的仓库,称为“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区的泥城桥北堍,是一幢七层钢筋水泥大楼,三面厚墙,仅南面有窗,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抵御抗日寇本的中型山炮轰击。
当时四行仓库西面的乌镇路与北面的国庆路已被日寇占领;南面是苏州河,东面是公共租界,此时谢晋元营实为“四行孤军”。
谢晋元进驻四行仓库后,迅速组建工程队,设计一种分解式的钢筋水泥碉堡,再利用原有房屋、残墙及沙袋、钢板构建工事联结,做成一道道互相支援、火力交叉的纵深防御网。他要求营、连长仔细检查工事建筑是否坚固。一天中午,敌人突然向我军驻地猛轰,炮弹如暴雨般落下,掩蔽部附近一座的四层楼房被炸成平地,我军阵地却没有伤亡,有效地狙击敌人疯狂进攻。事后,孙云副班长说:“还是谢长官有经验,否则我们这一班人全牺牲了。”
趁打退敌人之机,谢晋元连忙指挥部队拉铁丝网,堆沙包,设火力点等。在修筑工事过程中,发现大楼南端连着一家烟纸店,店内有电话,且出店门有曲折小道与租界相通。这是孤军与外界联系的渠道。
谢晋元在战斗间隙,谢晋元写信给孙元良师长,表示他抱着为国捐躯“必死决心”跟敌人战斗。
在谢晋元率军跟敌人激战后的间隙,女童子军杨惠敏不顾白天日军的严密监视,扯起一面大幅国旗,跳进苏州河泅过去,潜入四行仓库,把国旗送到谢晋元孤军手中。29日清晨,四行仓库屋顶上一面大幅国旗迎风飘扬。当时闸北一带只有太阳旗在飘动,这面的中国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外引人注目,隔河观望的上海市民无不拍手欢呼,顿时欢声雷动。甚至不少市民从市郊等地赶来,向国旗欢呼致敬,为四行孤军助威,许多人热泪滚滚,久久不忍离去。迎风招展的国旗不仅震奋了我军官兵的心,而且震奋上海市民团结抗敌的决心。不久,上海乃至全国响彻《歌八百壮士》:
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在一次谢晋元部打退敌人的时刻,《立报》记者樊放趁机潜入四行仓库要采访谢晋元。当时,谢晋元正在紧张进行作战布署,连忙激动地叫副官转达他的话:“请向上海市和全国同胞致意,感谢同胞们的深切关怀和慰问。为了中华民族,我们将不惜打到最后一枪一弹,流尽每个人的最后一滴血,誓与日寇战斗到底!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气节,请同胞们放心!”
日军决心拔除四行仓库这颗眼中钉,多次重兵攻击,甚至使用连排炮击。谢晋元部队居高临下,机枪、排枪、手榴弹等一齐开火,一次一次击溃敌人进攻,阵地前日军鲜血染红黑土,伤兵凄号,敌尸枕藉。谢晋元向上级报告战况时说:“据了望哨报告,毙敌在八十名以上,二十八日晨六时许,职亲手狙击毙敌二名,租界民众观看者拍掌欢呼。”
经过四天四夜的惨烈战斗,日军集中兵力、火力猛烈攻击,但我四行仓库守军岿然不动。在短短4天里,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我军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我军仅阵亡7人,伤56人。
日军见硬攻不行,便转而威胁英、法租界-,限令他们命“四行孤军”48小时内退出四行仓库,否则日军将冲入并占领租界。英、法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威逼蒋介石政府下令谢晋元守军撤出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9日,谢晋元预感到形势严峻,写下了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10月30日晚谢晋元接蒋介石的手令:“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谢晋元只能筹划如何安全撤退。第二天,敌人趁我军撤退时,以飞机大炮猛烈攻击四行仓库,并派兵狙击。谢晋元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迅速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部队退入英租界后,被英军解除武装,送往胶州公园“孤军营”。
后来,日本人买通内部叛徒杀害了谢晋元,时年仅33岁。上海人民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谢晋元,建立了晋元中学,还建造了晋元路。
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篇5
李大钊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由爷爷一手抚养长大。爷爷非常重视李大钊的教育。“从五六岁入私塾,到从日本留学回国,他前后上了18年学。”李亚中说,李大钊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
李亚中说,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时工资是140块大洋,后来任教授涨到200块大洋,再加上他在别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块至300块大洋。“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钊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活动经费。此外,他还会向穷学生仗义疏财。每到发工资时,李大钊就会领回来一把欠条。后来,为了不让李家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交给李夫人。
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感染了许多人。在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募捐中,就连政见相左的汪精卫也捐了1000块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_,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李亚中说,“祖父被杀害后,一家人颠沛流离。父亲李葆华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还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中断学业,愤然回国,并未获得学位。
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篇6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
中国爱国人士的事迹6篇相关文章:
★ 中国工作报告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