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党员事迹5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都会遇到过事迹,对各类事迹都比较熟悉,大家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感人的事迹,我们一定要及时记录写来,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疫情下党员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疫情下党员事迹5篇

疫情下党员事迹篇1

华科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护人员:

必须冲锋在第一线

“姑娘,是你吗?感谢你送我的盒饭!我快康复了,来跟你道别!”那一瞬间,田洁的心里暖暖的。

田洁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主管护师,是最早奔赴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之一。一天晚饭时间,她注意到,远处一个年轻人推着一位坐着轮椅的老爹爹,两人手中没有吃的。于是她把还来不及吃的盒饭送给了他们:“这是干净的,我们的员工餐。”

没想到年轻小伙感动得连声道谢:“我和父亲感谢你,我们现在正缺吃的。”听到他们诚挚的话语,田洁之前所有的疲惫,在那一刻化为乌有。没想到,几天后,这位老人又通过防护服上的名字认出了正在为病人输液的田洁。

1月25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到通知,需改建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接收医院。医院25日连夜开始进行病人转运清空病区工作,26日开始通宵施工改建,27日晚上6点开始接收病人,28日成立临时党支部。“现在我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里面90%都是党员,还有许多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冲锋在第一线。”临时党支部书记祝文涛说。

赵利波医生年前值完普通病房的最后一个夜班后,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把刚6个月的孩子送回老家照顾,连夜返回武汉,2月1日来到病房。为了节约防护服,他每次都穿着一次性纸尿裤,尽可能延长工作时间。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党员,虽然还在哺乳期,也第一时间报名,时刻准备上抗疫的最前线。

成为定点医院后,中法新城院区开通3个病区,接收的病人80%都是急危重症病人。截至2月5日,中法新城院区已收治700多例急危重症患者。2月5日,院区再扩充建设550张床位,目前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改建,预计4天后开始收治重症病人。

疫情下党员事迹篇2

这个“非常春节”里,日子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一种紧张和焦虑的氛围一直笼罩着,但在这“举国战役”中,好在还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温暖并感动着我们,温暖了这个特别的冬天,这些疫情笼罩下的温暖瞬间,给我们走出了冬天的力量。

战“疫”里的那些人。身患重病的社区干部,在刚刚结束治疗后,火速回归,始终把疫情看得比病情重要,每天坚持在抗击新型肺炎的第一线。65年党龄的90岁的老党员说:“我是党员我想为这次疫情贡献一份力。”他每日与镇村干部一起深入宣防控疫情知识。经济不好的环卫工阿姨拿出500元想捐给村里,她说:“我没有很多钱,也不能和一线医生并肩作战,但我想和村里一起为这次疫情防控做点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总有那么一些人,让我们热泪盈眶!他们是“平凡英雄”,是“守望者”!

战“疫”里的那些物。疫情迅速发展,物资没有,如何防控?多少村书记自掏腰包,购买口罩,购买消毒液,带头捐赠。多少海外乡贤四方奔走购买物资,将一批批的物资送回家乡,还有多少普通市民,什么话也不说,把蔬菜、口罩、消毒液给医生、给社区工作者、给民警放下了就走了,还有多少的企业在积极响政府的号召,火速转型,生产口罩、生产防护服,并实现量产。还有多少企业将食品物资分批次送达疫区定点医院,并加班加点生产救灾物资,全力保障支援物资供应。从一个口罩到一批批的物资、一条条的生产线,大家用一点一滴的温暖坚定着防控疫情必胜的信心,群众中藏着火种,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点燃,在这个特殊的春节,这些爱心物资的出现,温暖了每个人的心间。

战“疫”里的那些事。面对着严峻的疫情形势、多少医生、多少民警、多少党员纷纷请战,一张张请战书、一笔笔坚定的笔迹、一枚枚鲜红的指印、一句句誓言震耳欲聋,让大家义无反顾的到了防控一线。在这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又有多少单位工作人员主动申请奔赴防控一线,以自身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担当。没有防护服、没有隔离衣,没有执法证,只有一张村民熟悉的面孔、一个简单的口罩,又有多少的基层工作者放弃假期奋战在一线。灾难之下,人的存在和力量都很渺小,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信好消息会越来越多,相信春天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同样的温暖,还在继续,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起来,越是艰难越向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春暖花开的日子终将到来。

疫情下党员事迹篇3

这个春节里,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第一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戴口罩,胸配党徽,抱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横下一条心,战“疫魔”,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的一线高高飘扬,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党员就要冲到前面”

大年二十九,39岁的董晓春在一份防控疫情请愿书上摁下手印,这份庄严让他想到2008年汶川火线入党的时刻,“疫情就是命令,党员就要冲到前面”。

董晓春是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副主任医师。在这场战斗中,他和同事们的任务是“最火速地到最重的病人身边,取最多份的病毒样本”。抢时间,不能等,连续两三天不休息成为工作常态,他们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在天津市疾控中心,像他这样的党员有185人。

一场影响全国的疫情,冲淡了节日喜气洋洋的气氛。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迈前一步,冲到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

今年66岁的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退休老党员王扩建,曾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战斗在“红区”一线。面对此次疫情,他再次请缨。这是医院的党员,“不计报酬,无畏生死”。

大年三十,华润天津医药有限公司物流副总监孙茜和十几位同事,用3个小时搬空位于防控疫情定点医院附近药房,留给医院应对突发情况。这是企业的党员,舍小利为大义。

“你不要以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欢迎你,你别太自信了。”春节期间,天津市蓟州区东头百户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春用大喇叭呼吁村民注意防控疫情。这是村里的党员,“直白、乐观”,瞬间上了热搜。

……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为了战胜疫情,天津市全面进入战时状态、落实战时机制,以病区为单位建立500个战斗方阵,组建500个医护战斗小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召之必来,来之必战,战之必胜。在坚守阵地同时,天津持续不断地驰援疫情重灾区武汉。

大年初四,刚到武汉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李寅和几位女同事一起,把乌黑靓丽的秀发剪短,“方便穿防护帽子”。

临行前,作为一名母亲,李寅对几个月后便要高考的儿子说:“不知道去多久,能不能平安回来。希望你在家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学校。”作为一名党员,这位曾经抗击“非典”的老将对组织说:“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李寅是大年初二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208人中的一员,如今已经在湖北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忙碌起来。

2天后的大年初四,第二批支援武汉医务人员的包机起飞。这架飞机上,从飞行员到乘务长全是党员。“我不是医生,到不了一线,但作为一名民航人,我会用我的方式为这场疫情防控战倾尽自己所能,为这些最美逆行者保驾护航!”执行此次航班的机长李玉忠说。

同乘这架飞机的天津市胸科医院医生齐玉娟是“抢”到一个上机名额的。听说要支援湖北的时候,这家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报名了,最终有9名医生登上这架飞机。“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情。”齐玉娟说。

“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疫情”

在疫情一线,党员不仅为社会散发奉献的热量,更在凝聚科学的灯光,照亮疫情战场。

32岁的党员宫艳萍是天津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方案设计、规划,全程参与试剂盒的研制。这款试剂盒目前成为国内首批获准上市的抗击疫情检测产品,可以3小时检测结果。

“与‘非典’时期相比,我国在科技水平、医疗水平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我相信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疫情。”宫艳萍说。

更多的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专业水准、科学态度,治愈患者,稳定社会情绪。“疾病出现以后,我们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并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大家积极应对。”飞赴武汉的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李毅说。

天津市科协把基层50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传播防控疫情知识的主阵地。“在最基层的阵地,传播最权威的声音,消除恐慌情绪,让群众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这场疫情。”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夏秋雨说。

疫情下党员事迹篇4

与死神赛跑,他们不眠不休坚守一线

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专科医院,观察区、隔离区、“红区”,这些名词,让普通人望而生畏。但是,武汉市6万名医务人员在繁重工作中坚守岗位,1.5万余名“白衣战士”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武汉市七医院发热门诊负责人说,自1月22日开诊以来,医院开辟了6个诊室24小时接诊,安排9名医生同时为门诊患者服务,每天平均接诊患者在千人左右。

1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护士王源媛,主动请缨成为医院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我们的动作再麻利一点,就能再多诊治一个病人。”防护服穿脱一次需要近半小时,为了将时间全部用在病人身上,她8个小时不吃不喝,护目镜泛满水珠,手汗湿到皮肤发皱。

随着各地“援军”陆续到来,武汉部分医护人员得以暂下火线轮休。

1月28日,听说女儿奋战一个多月后“安全回来了”,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感染科护士柴应兰的父亲给医院写了一封感谢信:“她们的工作任务重,病房收治危重病人多,她们每天工作时间长!她们的工作环境艰苦危险,……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每天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连轴工作!这是她们的常态。但是,她们没有胆怯、退缩,她们没有叫苦、叫累,她们时刻都陪伴在患者身边……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她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从四面八方赶来紧急驰援的医护人员,来不及休整,就立刻冲入一线。

1月29日,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施娟美随浙江医疗队驰援武汉,按照领队宋栩彬的叮嘱,为了不污染防护服,节省时间,护士们一下车,就立刻剪掉长发。

1月29日零点到4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刘亮协同医生医治4名危重患者。前线医务工作者穿着足足5层厚的衣服,来完成抽血、血气分析、打针等各项护理措施。休息一段时间后,她紧接着上当天16点到20点的排班,“在厚厚的防护服下,一切细小的动作都变得如此困难,4个小时没有停歇,汗水早已经湿透衣服。”

到达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才几天,江苏援鄂医疗队队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副主任孙立群已经嗓音沙哑。连日来,她每天上午和本地医生们一起查房,指导制定治疗方案,下午2点才顾得上吃午饭,饭冷了便用开水泡一泡,对付一下。

危险无处不在。“一个斗士倒下了,我们还有无数的斗士冲锋在前,一如既往地坚守阵地,去迎接未知的挑战!”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赶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支援的护士黄艳清,看到一名武汉医生被感染后依然坚强的眼神,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广大医务工作者以近乎不眠不休的工作热情抗击疫情,救治病患。连日来,武汉越来越多的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疫情下党员事迹篇5

一场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不期而至,考验着党委政府应对风险挑战的决断力和行动力。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她扛责在肩、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本色。

疫情面前,她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虽然身为医护工作人员,但她也是父母最牵挂的女儿,是孩子最亲爱的母亲。可是,面对疫情,她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从_月__日开始,她就与单位同事在高速出口设岗值班,对来武人员进行疫情监测。白班从上午八点至晚上八点,晚班从晚上八点到次日上午八点。十二个小时的值班,全程不得离岗,有时车辆人员过多,忙的连简单的工作餐都不能按时吃上,但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她毅然决然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同时更加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疫情面前,她是认真细致的“检查员”。疫情监测,需要做到不漏一人、科学严谨,决不允许抱有敷衍应付、交差了事的态度。在具体工作中,她主要负责对外来人员体温测量,健康状况询问,并进行登记,需要直接接触过往人员,这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感染风险,值班当中工作重复枯燥,有时遇到车辆聚集情况,她必须在车流中进行工作,加之车辆处于高速出口,工作十分危险,一轮值班下来,卸下防护口罩后脸上是深深的印痕,脱下防护服浑身上下已经湿透。经她检测的车辆达_余次,接触人员_余人,为全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她也知道,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是她更清醒的明白,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必须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她已经将个人的生死和安危置之度外。

疫情面前,她是锐意进取的“实干者”。疫情防控工作是辛苦的,为了切实落实岗位职责,她真正做到顾大家、舍小家。她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照顾好两个孩子,但由于疫情防控责任重大,有时无暇更多顾及家庭,经常是深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总感觉亏欠孩子。工作的特殊性,她不能时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不能给予他们及时地照顾和关心,她能做到的就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在公与私的天平上,她毅然坚守疫情防控一线,这种以大局为重、勤勉努力、认真严谨、踏实工作的精神受到同事们的一直好评。

生命重于泰山,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就是命令!这就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医护人员,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她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她将与同事们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坚决打赢打胜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下党员事迹5篇相关文章:

党员在疫情的事迹6篇

党员在疫情的事迹推荐6篇

新冠肺炎疫情党员事迹6篇

党员防控疫情事迹6篇

村党员疫情防控先进事迹6篇

党员在疫情的事迹精选6篇

党员疫情防控先进事迹7篇

新冠疫情党员先进事迹6篇

新冠疫情中党员事迹7篇

党员防控疫情事迹7篇

疫情下党员事迹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