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所传递智慧的感恩和敬意,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雅舍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雅舍的读后感篇1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 能控制情绪 做到荣辱不惊。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除了从容洒脱的生活态度,中国诚敬谦让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便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就像梁实秋所说“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传承中华文化,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在艺术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时刻不忘圣贤给予我们的从容洒脱,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在言行举止间谨记礼仪仁爱的处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扬。
写雅舍的读后感篇2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
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
写雅舍的读后感篇3
自古民以食为天,倘若没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我们这些汲汲饮食男女恐怕便不能保全自身生命,生命既然都保全不],又遑论其他潜在发展?可是人类必竟有别于其他物种,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后,人类开始了实现梦想与追求的行动,为了活的有尊严有价值,裹腹之余高雅的精神文化追求随之而生。饮茶发展出了茶道文化,插花形成了花艺文化,吃的食物自然也不甘落后不肯马虎。
梁实秋是文学大家,他的《雅舍谈吃》便搜罗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地特色食点,以诙谐生动的笔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文字,打动读者之心。这部美食小品,完整收录了梁实秋96篇令人馋涎欲滴的谈吃美文,全书分为“雅舍谈吃”和“谈吃拾遗”两部分,“雅舍谈吃”完整收录初版《雅舍谈吃》所有内容;“谈吃拾遗”辑录初版《雅舍谈吃》未收录的39篇谈吃美文,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极其完备的《雅舍谈吃》。生活之余,夜深人静,泡一壶香茗,焚一缕幽香,灯下捧书细读,也不失为自己的精神生活来点放松的愉悦。虽然身体不能亲临他处的世态,但也不能孤陋寡闻了不是?人生如此珍贵,何必浪费时光于酒肉之聚?天地广博,身虽不能行至,眼睛却能通过读好书来体味其中美妙。这便是好书的作用吧。
梁实秋的文字温润动人心,优雅之中有谐趣,无论是食材选择、煎蒸熬煮要领,还是人生掌故,皆是信手拈来,笑谈间人生之乐尽得于此。我喜欢读梁实秋的文字,一边读,一边流口水,特别是饿的时候,恨不得钻进书里,饕餮一番。唉唉,人皆是馋,正常,而对馋,梁实秋说,“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位。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就像周浩晖在《邪恶催眠师》里介绍的七宗罪之一,好吃也是其中一条嘛。因为好吃,把自己的舌头都可以吃下去。噢,有点恐怖,但也可以理解。
人莫不饮食,而鲜能知其味,梁实秋显然是其中的最知味者。知味,知昧,就多了那么一杠而己。美食之味也是如此,由美食到人生岁月,可见口腹间的旷达幽默以及美食中的智性人生。
看完《不复当年模样》,对于梁先生的散文旅程,来到了最后一站,《雅舍谈吃》。《雅舍谈吃》是梁先生的一本有关饮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就各种菜谱、饮食文化等进行了非常独到的分析。读来,一方面,阅读这些介绍性的文章,梁先生对于诱人食物的描述,令人生津,馋涎欲滴;另一方面,也可见梁先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体味,可见匠心。
也许,一国的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但是,吃者,总是口腹之欲;欲者,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节制”之必要。所以,“格尽人欲”似乎让对于美味的追求变得不那么上得了台面。但是,也许,人欲本身就是人之为人的组成部分吧?在梁先生看来,“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对于严肃的人而言,这话可能漏洞颇多,玩儿的是小蚊子伎俩;但是,对于饕餮之徒而言,这话,俨然可以成为饕餮客的圣经了!
虽说梁先生的文章,确实将很多笔墨耗费在了食物之上,比如西施舌、烤羊肉、狮子头之谓,但是,正如梁先生所言,“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对于出生于北平的梁先生,对于北平的小吃珍馐都如数家珍。小吃如豆汁儿、酸梅汤、糖葫芦,且“实在想念”,而对于所谓“大八件”“小八件”嗤之以鼻,对于鄙夷北京小吃的我辈而言,发现也找到了“权威论断”。
说是“怀乡”,更多的可能仍是思人。谈到狮子头,心中所思,是客死异乡的萧毅武先生;谈及“冬笋炒肉丝”,那是“无上妙品”,但必须是“妈妈亲自掌勺”;而真道及那些吃食,尤论及父母爱吃之物什,未及供养仍是梁先生之哀伤。
同时,梁先生也在缅怀一个时代。例如东兴楼,日寇盘踞之后,一代名馆,后“名存实亡,不复当年手艺”。致美楼、厚德福、便宜坊……那些曾经的手艺,“全在掌勺的存乎一心”,有如“庖丁解牛,不仅是艺,而近于道”了。想想梁先生所谓名坊名斋,手艺不再,却也值得感伤。
食以寄兴,也是梁先生的智慧。论及窝头,梁先生有着士人之情怀,仍在追问“那些啃窝头的人,是否还在啃窝头,抑或窝头都没得啃”;论及炸活鱼之野蛮行径,梁先生直呼其未开化,“炸活鱼者,小人哉”;论及吃大菜,梁先生对崇洋媚外之行进行了讥讽,“不管我们这一辈子吃多少回大菜,头发不会变黄,眼珠儿也不会变绿”;以萝卜汤启示行文之道,“少说废话,便是秘诀,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
或许,口腹之欲的“欲”,皆“人欲”也,本也无高下之分。讲究者,山珍海味仍无处下箸;困苦者,锅盔加上冻豆腐粉丝熬白菜,吃得稀哩呼噜,也可见其快乐。终是讲究充分享受,或细嚼慢咽,或风卷残云,“怡然自得”,才是乐事!
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先生,即便吃糠咽菜,也要搬桌弄椅,正襟危坐。别人诧异,何必如此劳神?先生道:“毕竟是个人嘛!”可见,吃者,本是人生态度的一种重要体现!精者,可品饮食之艺术;粗者,也可得饮食之乐趣。阅读梁先生的最后一本书居然是馋涎欲滴,不知对先生是敬还是不敬?但遗憾的是,居北京五年,先生所述几乎都没有尝过,真是憾事!
写雅舍的读后感篇4
犹记初读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书里,雅舍谈吃读后感。课外阅读里一小节。讲迎新年团圆的吃食,一大屉一大屉的红米、杂烩,满涨的,是人们映着火光红润的脸。记得大锅的炖肉炖鸡,乱舞的粉丝,铺着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国冷冽的风,扬起的尘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满耳蝉鸣时去的,带着雅舍这本书,走倦了看看读读,有日,赶了地铁去故宫,累极渴极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盐味苏打饼,牛嚼牡丹一样尽数咽了,也还浑身无力。看到一家小店,布置陈设已旧了,但一尘不染。老板娘一团和气,装了一碗酸梅汤给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几块柠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门口,学着梁老先生的样儿,半眯眼,一手端碗,一手支头,一小口一小口灌饮,那烈日灼阳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惬意!我饮过好多酸梅汤,甘苦皆有,有十几钱一瓶的,也有三钱一杯的,大酒馆里,街边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宫的酸梅汤,阳光雨露沉积起来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题,《雅舍谈吃》书写旧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国的乡镇风情,使人回味无穷。书中写了好几个制美食的好地,如东兴楼、致美斋、玉华台等,最爱的还是那道烧鸭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烤鸭,片得飞薄,有温温热热的面皮,一大卷葱丝黄瓜之类的,一碗乌黑的酱,鸭子带油,油皮肉,拈两片放到面皮上,夹了葱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旧年的吃坊或是在历史中湮灭,或已旧貌换了新颜,纵使街巷是对的,也寻不到了。我是吃过全聚德,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实秋的文笔,是像水一样清淡的,每一道丰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忆里徐徐地阐述出来,我更喜欢的,是他将故乡的思念情怀一同融进去了,读着倍感亲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旧年的北京望望了。
真是孤陋寡闻, 刚刚知道梁实秋是北京人! 太兴奋了 。 鲁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丰子恺是浙江人,林语堂是福建人, 张爱玲是上海人,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学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为响响当当皇城根儿长起来的孩子对此颇为不忿儿,好容易有个北方的, 定睛一看:贾平凹。。。没错,我承认,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 满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都没有,绝对的沙尘暴发源地,总是有缺水的感觉。别跟我说什么豪迈,苍凉,大漠孤烟直。。。 我不买账,这些能让我联想到的只有三个月不洗澡。 老舍虽然是北京的, 作品也是满堂叫好,可惜总透着一股浓浓的京油子劲道儿,颇为沾地气,但是不洋气,没准这也是为啥诺奖没有给他的原因, 太本土化,不大气,不洋气。
梁实秋,我喜欢。他的小品文章细腻,见微知著。写一道菜,从菜市场买菜开始写起,不怕麻烦地写烹饪的过程,事无巨细, 其中还掺杂许多文言,用典,诗词,外文。一块豆腐,一根香菜,一盘炒大白菜,他竟然写出几千字来。从做菜中偶尔还漏出几条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怀念一下旧友,慨叹一下岁月,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厨艺。君子远庖厨, 梁先生却不吝挽着袖子,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并以此为荣。做好了,全家欢喜,做砸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甚至有时会觉得对不起食材 。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谱一样的书被他整得诙谐有趣,同时又菜香扑鼻。让人垂涎的不仅是菜,还有他的文字。万一书卖不出去,还有一个绝技,至少保证衣食无忧。不会像钱钟书似的,除了做学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过钱先生是乐在其中). 梁先生遍尝美食,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国洋餐,他都吃出学问,吃出门道儿,是个懂行的。书中所提的北京名楼如今已面目全非,梁先生写书的时候就感慨菜是一样的菜,味道照他小时候差出几条街去,那么我们现在再去岂不是差出几个国了!看书的时候,我总叹息自己该早生个几代,以满足口腹之欲。我是真小人,从来无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梁先生这样下得厨房,进得书房吗?
雅舍,不仅“舍”雅,菜“雅”, 人更是纯纯的”北京雅爷们儿“ !
写雅舍的读后感篇5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早在求学期间,我就已拜读过。一篇篇美文,让我对梁先生敬仰得很。我折服于梁先生的涉猎广泛,无论是国学还是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六祖坛经》、《竹坡诗话》、《英雄与英雄崇拜》等皆信手拈来,俯拾即是,《论语》、《晋书》、《双城记》更不在话下;我感叹于梁先生观察之敏锐细致、语言精妙传神,比如说《下棋》一文就把下棋者的憨态传神描绘,让人会心一笑。
前不久,和友人聊天,提起梁实秋,谈到《雅舍小品》,就萌生了重温《雅舍小品》的念头。好在,《雅》中多是一篇篇两千字左右的短文,即便在睡前、于间隙间也可以奉卷品读一番。
佳作,往往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后世的赞誉,代代相传,遂成为经典。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收获;同一个人,不同时期阅读,亦有不同收获。《雅》就是如此的经典。再读《雅》,美人依旧,只是对这份美有了别一种感受——梁实秋先生心有雅意,处处皆雅。他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的喜怒哀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苦中亦能作乐。正如《雅舍小品·快乐》中所言,“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这也许是梁先生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雅舍小品》分为三个系列——“人世间”、“生活小议”、“味是故乡浓”。梁先生用朴实的语言,略带小幽默的轻松口吻,谈论着普通大众熟悉的身边事。无论是洗澡还是垃圾,无论是文艺道德还是风水,梁先生都能侃侃而谈,更可贵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宁静、淡泊。可谁又能想到,它们也许是梁先生才从乌烟瘴气的防空洞逃出,即奔赴名为“雅舍”实为“不能蔽风雨”、鼠子蚊虱“猖獗”相伴的“陋室”,伴着明月的清光写成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命微贱,朝不保夕,再加上迫于形势,梁先生无奈地离开爱妻稚儿,孤身一人来到重庆,与友人夫妇合租这“仅求其能蔽风雨”而其实“并不能”的“雅舍”。其生活之拮据、内心之苦闷可想而知。但是,在书中、在梁先生的文字世界里,你找不到一丝它们的`踪迹。便是对“雅舍”,“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只是,这样的文字在那个年代,似乎是不合时宜的。鲁迅被奉为典范的名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以缜密的逻辑、辛辣的语言痛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鲁相争达到了高潮。最终,“绍兴师爷”技高一筹,“丧家的乏走狗”败下阵来。两人的恩恩怨怨绝不是两个文人的私仇,而是两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在“民族魂”——鲁迅看来,在国家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文人就该拿起他们的“武器”,战斗在他们的“战场”上,针砭时弊,激扬文字,这才是文人的正道;而梁实秋信奉白璧德先生的思想,“骨子里涌动着典雅、缓慢、平和的气质,对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怀着与生俱来的警惕”,主张内敛和自省。如今,两位先生皆作古,事过境迁,徒留《丧》一文述说着当年的剑拔弩张、论战激烈空前。
但是,在当下,梁先生的这种“心中有雅处处皆雅”是很合事宜的。有人说:“中国只用了30年就赶超了欧洲100年。”这话言者得意洋洋,颇为自豪,而我听来心中微凉。硬件高速发展,软件跟得上吗?人们的思想、观念能拔苗助长?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慢慢尝到这种“苦涩”了。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人浮躁了,功利了,一点小事往往引发许多的不满、仇视。这样的极端事件在新闻中屡见不鲜,甚至也有如疯狗般无厘头地逮谁咬谁,伤害无辜,以发泄他对社会的不满。其实,在浮躁、疯狂的背后,往往是一颗颗贪婪的心。梁先生的平和、内敛和自省正是那剂对症下药的“良方”。
如果我们能象梁先生那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心中有雅处处雅”,相信我们一定能得一片平和,沾上一些雅的气息。在此之前,我们不妨清茶一杯,《雅舍》在手,听梁先生聊聊身边事……
写雅舍的读后感篇6
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趣事、唐诗宋词之类。不知何时梁实秋的,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一宠一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不雅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
他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请看他的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来则渗如滴漏”。如此说来,还不如刘禹锡的“陋室”。说梁先生不简单,还因为,就凭寄居在这雅舍几日,竟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无处寻觅雅舍了,难怪很多人住在舒适的高楼大厦里,写不出好的文章来,是因为再也没有雅舍那样“好”的环境了。虽然,我也有意识想多读点好的文章、好的散文,来补充点先天不足的文学素养,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处所,怪哉?说怪,是因为自己曾几何时,自叹条件不好,而影响了写作的兴趣。那时,几点热血,几点激情,怦然心动,理想憧憧,大有作为之势,参加过“春风”函授文学讲作学习班,学过作诗、写文章,但是,叹息没有舒适的书房,感慨没有像样的书桌,甚至,没有台灯都能成为放弃的理由,还时时告诫自己,将来有了!一定能写出几部,不,几篇、几首像样的文章、小诗。后来,一切都有了,又没有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几十年,随着时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过,人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有了,台灯、书桌,甚至书柜都有了,可称得上书房了吧!为什么单单又没有了雅舍呢?真是见怪不怪。
写雅舍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暖爱的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