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能帮助我们在语言组织上更加严谨,避免表达上的模糊不清,在撰写读后感时,尝试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增加文章的深度与广度,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1
十分钟有多长?因着赖床的缘故,我为了避免迟到,曾掐着表,把我从家里出发到走进学校的时间大致记了下来。几天的时间总结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钟的样子,再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需要绕远路走大门,或是下雨天,车流量多等情况,就要在最快时间上再加上几分钟。所以每天最晚我都会在上课十分钟前匆匆出门,也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从那之后我就鲜少迟到。
可往往在我时间绰绰有余,信心满满地认为绝不会迟到的时候,你会在上课时间快到时看到一个仓促到有些狼狈的身影向教室奔去。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当钟表上的指针清晰地告诉你今天洗漱之后比昨天早了五分钟,你及时松了口气并暗暗庆幸今天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同样是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却在不经意地拖沓中将时间用尽,再度看向钟表后,甚至比平日出发的还要晚上一些。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时常发生,明明是早出了门,算好的时间也还可以余下些许,但偏偏抵达时间和往日没什么不同,更有甚者,你还会发现时间不够了。
这些就是《拖延心理学》上所说的拖延,这种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以前一直认为拖延和拖延症并没有什么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词挂在口中,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区别。
拖延是一种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也仅是一种坏习惯,可当这种坏习惯影响到情绪,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书上举了很多个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征。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对时间的模糊,十分钟,说短却可以做很多事,说长又过得很快。当你面前摆着需要完成的工作,却又想玩一会儿手机的时候,可能多数人会选择定一个时间,玩到那个点再开始工作。假如你在看小说,到点之后若是觉得精彩万分,你估计会暗示自己看完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会是准时放下手机,但不停弹出的.消息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将它再度拿起,每次发上一两条消息再放下,一会儿过后又会有消息弹出来。于是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认为这几个小时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时间来看手机,可事实却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极少,并且质量不高。
?拖延心理学》上列举并综合了拖延的诱因及解决方法,主要几点就是:
1、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也可能因为旁人对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还有一种学生常有的抵制与敌意。就好比一个学生对科目的不喜: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做他布置的作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业?你再怎么和老师怄气,收到损失的都是自己。
3、任务或是工作太难也是一种原因,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周而复始,你可能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了。
这些问题想必大家都是发现过的,可解决起来时就难以下手。因此我认为若是想尽量摆脱拖延,就要想好下一个十分钟要干些什么,充分利用时间,解决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劳逸结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说,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绝拖延的好处还没显露,继续拖延的坏处的还没有变成痛。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也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在拖延的纠缠与困扰中,你可曾会想过因拖延而不知不觉中消逝的时光,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拖延是生命的盗贼,若是你不愿热情被窃走,机会被偷去,梦想被碾碎,爱情被扼杀,便学着将拖延拒之门外吧。因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却可以在拖延中变成一具平凡丑陋的空壳。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2
这本书分析了拖延的心理学原因,然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通过一些实例和心理分析来达成观点的阐释,比较可信,前半部分几乎击中心灵,每句话似乎都让你醍醐灌顶,重新认识自己。但后面各种方法罗列却让人不好操作,陷入了成功励志类书籍的通病,总的来说还不错。
对于我个人来说,头绪繁多或无从下手的`事容易造成拖延。里面也暗含了完美主义倾向:我不确定能做到最好,因而失去了细步迈出逐步夯实的动力。甚至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不怕失败最重要是不要把表现与能力价值挂钩,不要与外在评价过度关联。
我就是固定心态的完美主义者,原以为拖延并不严重,但其实一直都在。但其实我并无天分,只有一些巧合和努力,天分被外在拔高了,因此完美主义心态是没有坚实基础的。寄希望于虚荣和享乐并存对我来说也不可能,这个世界没有白吃的午餐,对于我来说也没有轻松过上好日子的路子。必须首先保证勤奋然后途中注意方法和结果。从此开始,看穿红尘放弃虚无缥缈靠外界肯定的价值,不怕失败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工作即使不热爱,勤奋是必须的,而自己的家庭及梦想则必须两者都有。
最可怕的事情是去全然地接受自己,然而对个人来说,成长是最重要的,全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并不妨碍反而有助于你的成长,何乐不为?拖延总会归因于某种患得患失,此时要注意和自身成长及责任对比。而且特别注意不要让这些担忧成为懒惰潜在的借口,因而循环恶化。
这本书中学到的最大一点是冷静分析:当拖延症发作时,要看清其中的原因,以前或许看不清,现在这么多案例看了这本书应该可以了。当不良情绪发作时也要照样分析,然后做出决策。借口,潜意识的懒惰等等阻碍前进的因素都要刨出来。然后与自己的目标之路最大限度匹配。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3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4
这本《拖延心理学》,大约是五年前,网上某篇文章中介绍说这是香港某大学推荐学生阅读的几百本书之一。书名当时就很吸引我,因为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疑似拖延症。偶然,又在网上看到了其电子版,就下载了下来,但是只是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直拖延到去年年底,我买了这本书,然后它又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拖延到今年下半年,我才拖拖拉拉地读这本书,三周前读完,又拖延到现在,决定写点这本书的读后感。突然觉得,是不是读了这本书对我也没什么疗效?
之前曾对时间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考虑语言方面,又要考虑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
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介绍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应该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内容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这里。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么判断时间、学会“接受”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运动,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1有重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篇5
拖延症,大抵说的是,一件事情明明时间充足,但总要拖到最期限为止才做,正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
这本书不多250页左右,一个小时足以看完,但其带来的感触以及对心理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事件——直到我能戒除拖延症为止。
文中提到的一点很有意思,拖延症,很多时候正是完美主义者最容易犯。
完美主义者分两种,一种是苛求完美,最后可以完美完成的天才——这种人是论外,正常来说,不会很多,于是,剩下的完美主义者,就成了拖延症的最大患者群。一件事情应该做,并且应该完美地做到,但偏偏没有完美做到的方式,在找到完美做到的方式之前,决定先啥都不做——很多时候的拖延症,都有经过上面的经历。
这里的矛盾点在于,没有去做,就先认为自己条件下做不好,但没有去做,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好呢?很简单,完美主义者们,都有一个大法宝——自知之明,总是认为自己对自己又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到,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任何事情都被二分,基本上不存在中间选项——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完美主义者自认完美,于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要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不会拒绝——很简单,交给我,完美地给你做出来。于是下一个矛盾产生,别人地事情,一般很少在自己地熟悉范围里面,于是结合前一点,完美主义者手里面,就积攒了大量做不到——但绝对要完美地做出来地事情。
于是拖延症就产生了。
以上讨论仅限于“有自知之明地完美主义者”,懒鬼论外不做讨论。
然后是另一种拖延症,也更普通大众化——有没有一件很普通很容易干地事情,属于10分钟内能解决地问题,被完美地拖到事情不得不解决地最后5分钟地经历?或者干脆被拖延过头。
很多时候,对于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们不会太过在意,很简单,马上,现在,稍等这种回答地背后,是别人反复地催促——但就是不做,总是认为有时间马上做好的事情,却总是不去做,这就是拖延症。
原因在于,很多人做事情,按照四象限法则,这一类事情会被归于第四象限,因为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于是不紧急,因为很快就可以做完,即使在deadline前也可以很快弄完,所以不重要,但是,现实中,可能deadline的时候,做事情的条件正好不具备,或者时间被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占用,导致事情没有完成。
以上就是两种最典型的拖延症——工作拖延症与生活拖延症的笔记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的描述,更详细的.,可以去参考《拖延心理学》。
然后是下一个讨论,如何摆脱拖延症——这个问题的提问人,一般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主义者,只有这种人才会关注之后的问题,即使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拖延症的治疗,说起来很容易,规划好时间,做事情从小目标做起,但现实是,吹牛谁都会,但做事可不是。
比如说,有自知之明的完美主义者说,我知道我应该纠正我的拖延症,但感觉我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我先找个完美的办法再行动。
比如说,我应该马上行动去整理代码而不是写这篇书评。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