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撰写读后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读后感促使我们深入理解书中情节,增强分析能力,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的读后感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的读后感篇1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些国学经典,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
?论语》源于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像一位老师,里面的许多句子都给予了我们启示,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了我们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纪伯伦所说的,看一个人,不要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听他没说出的话。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经》十戒中的“己所欲,施于人。”更先进了一步。比如说,在大冷天,你刚刚运动完毕,身体很热,便拿了块冰棍吃,你能硬让冻得发抖的父母吃吗?不能!所以它所说的是一种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别强施于别人。这条法则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买质量差的商品吗?肯定不想!那你就别生产质量差的商品,也好让别人收益。
看了这本书以后,很惭愧,我觉的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许多,但人们的品质却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们虽然物质文化不丰富,可精神文化却发展到了顶峰。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夜不闭户。而如今有这种现状吗?现在人的品格问题寻根究底起源于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很少注意学生的内心思想,品质也很少关注。我曾经做过计算,现在我们一学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试。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试,人人都关注孩子的分数,极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数是什么?分数成了家长们的面子,是用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和精力换来的!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试人才。这些人墨守成规,整天纸上谈兵,根本不会实际操作,除了考试一无所长。再说了,就算能培养出高科技人才,品质不行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北大、清华这些高等学府里的优秀学生还会有个别自寻短见?
我诚心的希望,这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能够早点醒来,学学两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论语》的读后感篇2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我以前也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内容,于是捧起书翻看起来。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我听过的话都在这本书中出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等。这本书中不仅有这些原话,而且有详细的解释,告诉我们这些话是什么含义。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而且要讲信用。读完这段话,一件几天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动铅笔,很多同学都很喜欢。我的好朋友王强也想要一支。他对我说:“你能帮我买一支同样的笔吗?”我满口答应,说:“没问题,我今天放学就去帮你买。”然而,放学的时候,妈妈来接我去吃晚饭,我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第二天来到学校,看见王强,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应帮他买笔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说忘了,于是对王强说:“昨天那种笔卖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学的时候,由于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商店,已经关门了。第三天,王强没有问我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记了让我帮他买笔的'事,我也不用太着急了,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买吧。”就这样,几天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直到看到《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没有做到,也要诚实地对别人讲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诺言,才能让朋友信任我,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当我想到这里,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对妈妈说了一遍,妈妈欣慰地笑着说:“好孩子,你能想通这个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从小养成守信用的好品质,这样无论你将来长大了做什么事,都会拥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我听了点点头,对妈妈说:“我现在就去帮王强买笔。”就这样,虽然迟到了几天,但是我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我把这支非常漂亮的自动铅笔交给王强的时候,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从那以后,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兑现自己的诺言!
《论语》的读后感篇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我都会赞叹经典的中国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教导我们虚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要向他学习;看见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如果我们没有虚心精神,自己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听别人的意见,那我们就不会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你就会退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失败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你也跟一两岁小孩没什么两样了。
这样的道理,都是《论语》这本书教给我的。《论语》这本书是一些简短的句子合成的,但这简短的句子却深含了意义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对。但有些话,却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比如说,《论语》里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意思是,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还坚持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称他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言行举止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个小偷,按照这个道理,你要继承父母,做一个小偷,那这一定是好的吗?不是的,因为你继承的'是坏的,不善的,这样对自己不好,对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对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会进监狱、坐牢,和一些坏人关在一起。这样,你有可能会变得更坏,做更多坏事。
对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会非常伤心,渐渐跟你疏远,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会跟你一样做一个小偷,这样下来,你的子子孙孙都会变成小偷。
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多知道更多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更快进步了!
《论语》的读后感篇4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论”即论纂、“语”即言行,围绕着“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进行阐述。
“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生哲学,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关于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也指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其次是人格的`塑造,或者说是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还非常具有反省精神。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承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医者信守的医德准则,其仁爱、重道、中庸、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核心内容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完善的医院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若能尝试换位思考,我们的医生便会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而患者也会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若我们医务工作者秉承“仁者爱人”、“恕”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就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我们就能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论语》的读后感篇5
一提起《论语》大家肯定不陌生,都知道它是部儒学经典名著,记载了我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但《论语》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展示出来又是怎样的呢?
暑假里我就观看了由济宁电视台和济宁学院主办的一档以围绕《论语》为主题的大型文化竞技类节目——《论语大会》,主持人是济宁电视台的李乾先生,评委是济宁学院的专家老师,参赛的八支部队伍都来自济宁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分别是:博文队、笃行队、格致队、辅仁队、学思队、求索队、致远队和明礼队。《论语大会》采用两组对抗的方式进行,每组三人,分为“了如指掌、当仁不让、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四个环节,比赛过程紧张激烈、精彩纷呈,选手们也是棋逢对手、不相上下,表现的非常优异。比赛有一对一的pk,有抢答,但最有趣的要数“智者不惑”这个环节了,按照比赛规则,两位选手面对大屏幕通过语言和动作解释成语,另外一名选手背对大屏幕来猜成语。比赛时,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都手舞足蹈的用一些奇怪的动作和暗号来比画着猜成语,不时引的场上的观众哈哈大笑,真是妙趣横生。还有“勇者不惧”环节,当抢答到最后关头,两队平分,一题定胜负时,看的真是扣人心弦,激动人心。
通过观看《论语大会》不仅使我在节目中快乐学习了《论语》的经典,品味了《论语》的魅力,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愿承仁、义、礼、智、信之训,做温、良、恭、俭、让之人”。
《论语》的读后感篇6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的读后感篇7
论语中有一话说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鱼》一本书它上面写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话。
他是这样写的':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对呀!我不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会喜欢呢?我不喜欢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欢!我不喜欢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欢?
我不能克服一种困难那你一定也不? 我知他说的不一定都对,但是最让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个写书人的勇气!是那种敢于面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气!
我家的那本书,虽然比起《论语》来差的很多,但我学会了很多他的东西,那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
《论语》的读后感篇8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例如学而篇(学习之道)是给我最大启发和教育的。
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要经常去温习功课,每次都要用心去学。每天提醒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同人相守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如何在学习中领悟文章深处的真谛,所以孔子提倡实践,将所学到的东西反复揣摩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真正好学的'人,应该多与他人切磋,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我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一位智慧老人在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通过历史的镜子照亮了我们
《论语》的读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