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有不少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是写过心得体会的,写心得体会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掌握的写作技能,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1
我们xx小学请来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朗诵培训,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把互动提到首位,青年教师读文、现场点评、专家范读、专家讲座四个阶段。
我最深感触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的朗读、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同事们学习的专注,令我感动,同时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不多我的年纪大了,做起来觉得别扭,看同事做觉得开心,赏心悦目。
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顾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
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三、划分节奏,改变符号。
划分节奏,由我以前总认为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听了顾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原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意境与理解诗意来划分。但我有点质疑(不敢提出)因为我没做好准备。如果划分的节奏与参考书不一样,考试的时候批改试卷时,批改老师会改变答案吗?还有标点符号,可以在读书时这句的符号省去,那句的符号也可以省去。听起来美感是有了。可是我还是质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而标点符号的掌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和学习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如果在平时中告诉他们这种朗读方法,会不会对他日后阅读与写作造成影响,这也值得深思。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标点符号的学习也离不开朗读。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也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长些。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相信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定能得到改善。但今天顾老师这一招又是否创新呢?该值得借鉴吗?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是——无声英雄,朗读指导时该怎样使用真是见仁见智了。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2
作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家,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由他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件,字里行间,不但有麦家对儿子的叮咛嘱咐、有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的探讨、也有不吝表达的切切爱子之心。
茅奖作者也曾头疼儿子的青春期
周六播出的《朗读者》以“选择”作为主题。而麦家关于“选择”的故事,关于自己当时正处在叛逆青春期的儿子。“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难弄的一面。面对这种有问题的青春,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以父亲的身份,麦家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点滴。
采访中,麦家说:“我的儿子青春期可以说是特别的作、特别的叛逆。”麦家直言,青春期来了就是“鬼敲门”,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三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对于儿子,麦家无数次想放弃,因为忍无可忍,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
“我们始终不放弃,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我,麦家,还是算了。”儿子气走了家庭教师,麦家却仍然不放弃寻求让孩子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途径,甚至一度自己掏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只是为了让儿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然而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但麦家一直未停止对儿子的陪伴,他说:“年轻人,或者说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终于,麦家的儿子到了本该高考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看到曾经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努力读书,纷纷准备出国读大学,孩子突然意识到和朋友们的差距。“他本身英语基础很好,人也聪明,努力了半年,靠着他的童子功过了英语关,通过了6所美国那边大学的申请。”当有一天儿子告诉麦家,自己被一所大学录取了,麦家一度完全不信,经过确认才喜出望外,“他申报了八所学校,陆陆续续过了六所,包括他现在正在读的费城艺术大学,还给12000元(美金)的奖学金。”麦家提及儿子,似乎在庆幸自己当初选择陪伴儿子,“现在他的情况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学业不错,也交到了朋友。其实儿子虽然话不多,但是为人大方,受人欢迎。当初我的选择,就是用我的力量来保护他,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3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掌握不了读与不读的尺度,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读?怎样范读出最佳的效果?今天经过杨修宝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后,开始对朗读及朗读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培训时杨老师就朗读的方法和朗读教学十二种策略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没提到一种策略时,杨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说句实话,在如此专业的老师面前,一向还自诩朗读不错的我,竟然多了几分怯意。每次朗读例句总是小声的尝试着。等听过杨老师的示范朗读后才知道了自己在朗读上有多么大的差距。虽然很多理论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实践去检验,不过通过这一下午的培训到使我对朗读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环节,课上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低年级的课文多以童话故事为主,情节生动,人物的对话内容较多,最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其中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因为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这样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
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美读等。不同的形式也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机会。配上乐曲来朗读,又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愿借这一次的培训,提高自己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4
通过参加学校的朗读培训。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了一些朗读的技巧,下面是我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一、朗诵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五、教师朗诵技巧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快要结束了,但是这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
整个培训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新教师的同备、同课、同研。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因此,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而且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5
?朗读者》第一期,本以为会是以一种作秀的姿态来推崇阅读,即便美好的初衷,也不免喧嚣。看了一会儿,就被深深吸引,果然如网上预热的一般大热。
濮存昕,演技自不必说,话剧出身的舞台风,以前也曾多次在电视中看到他的朗诵,沉稳的男中音,儒雅的风格,很喜欢。这次他道出鲜为人知的童年,更看到他对艺术追求的艰苦与执著。
听着无国界医生蒋励念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不禁眼睛湿润了。生命的使者,非常钦佩,真正的妙手仁心,大爱无疆。六的寒假作业中有一篇作文,就是《答案在风中飘荡》,他对这个题目一片茫然。我问:“你知道鲍勃迪伦吗?”“知道啊,那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那你先查查他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先读读那首诗一样的歌词。”而后,六和我讨论写什么好呢,他提的主题都被我否定了,但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冲突总是在共同的美好愿望下莫名其妙就发生了。而后,在我表示不来管他的生气中,他悄悄完成了作文,居然没让我看一眼。今天我在电脑桌面发现他的原稿,还是写了我否定过的,也没好好排版,文章主题其实不错,因为太难,我怕他把握不了,没想到还比我想象中写得好一点。也许是我错了。
柳传至谈到他失之东隅收入桑榆的传奇,这位叱咤风云的父亲,朗读起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温润感人。
世界小姐张梓琳优雅、美丽,又添母性的光辉,听着她念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心里软软的。很简单,其实也很难,且在心里温存一番吧。
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充满智慧、乐观、博爱。他现在每天仍工作到凌晨,他说要用夜晚偷得的时间来延长他的白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大爱!
鲜花谷夫妇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一片花海的迷离中,温情脉脉的夫妇吟唱中,真有那么一瞬间,闪过,我渴望!“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其实,没有深情对白的生活中,对那个人说:“把洗脚水倒来。”就是相濡以沫。
遇见,第一期的主题,触动心弦。李云迪的钢琴声相伴,董卿温婉知性,煽情火候也合适。遇见《朗读者》,在直播泛滥的网红年代,唤起对文学的记忆,敲下这些,记之。期待下次的遇见。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6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手机版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7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㈩的一档节目《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其前三期的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今天,笔者就想借着这三个主题词聊一聊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酷爱朗读、懂得朗读、善于朗读的“朗读者”。
一、“遇见”——走进文本
?朗读者》说,人们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而这正是这档节目能牵扯亿万观众心灵的魅力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视节目中的不少“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也不好听,但就是能打动观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朗读者的经历“遇见”了朗读的内容,并产生了共鸣,他的声音自然成了最好的诠释。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观照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遇见”文本,哪怕是走进文本,这是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起点。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主题乃至表达,才能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可叹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刚刚开启,学生“正确流利”都未达到的情况下,就大声疾呼“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殊不知,只有走进文本,从理解到表达,才是开始一篇课文的朗读准备。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无论时空还是情感,都距离学生较远。所以,要想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为他们架构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我们在课堂上发现,不少学生在于老师的朗读声中泪流满面,接着他们的朗读也情深意切。于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先扣住两个重点词“翻山越岭”“重担”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读懂了文本的言外之意,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其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前,先自己深情地范读:“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读,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台上更有不少学生红着眼睛在哽咽。此时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一直在观察学生的表情:“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把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陪伴”——走进文法
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技巧要不要进行训练?答案是肯定的。有人说,写文章就是玩文字游戏,话糙理不糙,不同的词语、词组、句子按照不同的顺序组织就构成了不同的文章,这就是文法。所以学生要想朗读好文章就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把握语速,处理好停顿,注意重音,要有语势,要有节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老师在每节课里的“陪伴”(指导、示范、陪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法。
朗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 井漏心得体会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