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心得体会中做到更好的表达,我们要及时梳理内心想法,体会的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篇幅可长可短,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篇1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
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1、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篇2
3月20日,我们单位一行十三人由陈总带队,前往绍兴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培训 活动,培训时间为五天四夜(3月20日―3月24日)。上午11点到达培训中心,只见门口有好几位老师迎接我们,一边鞠躬一边问好,让人感到新奇和惊讶,这种礼节从未见过。签名、报到、找宿舍、领学习教材均由辅导老师引领,我被分在第12平字组。我们这期学员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学员,有企业老总和中层干部,也有公务员与普通员工。年龄参差不齐,有十几岁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
每天早上6点25分,全体学员来到教室外面,由辅导老师指导我们做健身操,然后再回到教室齐颂《孝经》与《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仁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听老师解释说,这次培训费用全部由爱心人士捐助,会议的各项工作也全部由义工志愿者代劳, 要求大家用餐时必须择量而行,避免浪费。用餐的时候,学员们均把碗中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集中学习了来自台湾的蔡礼旭老师《家和万事兴》(录像)、李泳杉老师《21世纪的健康饮食》(录像)、李越老师《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录像)。其实,“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时刻告诉自己应该常低下自己高傲的头,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此外,我们还聆听了培训中心靳雅佳老师《用音乐感悟孝道》课程,老师边唱边讲解人生、社会与家庭,歌曲《父亲您辛苦了》、《母亲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图》等无不催人泪下,场下此起彼伏的掌声,是大家心中正能量的强烈共鸣。
由此我想到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父母教育子女,只想着给他们报多少个辅导班、才艺班,其实最主要的是先教会子女行孝道,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的处世之道,而其中“百善孝为先”唤起了大家一颗感恩的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我们反思着,检讨着。
初步接触这些传统文化时,不由黯然失笑、心生不屑。可是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便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原来我们了解的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关键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后,我知道只有做一个心胸豁达的人,才可以淡泊、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妄。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那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熏心的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篇3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篇4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们已经淡忘了中国五千年总结下来的文化,个人的金钱欲望和享受的生活状态占据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传统的优良的东西,越发珍贵起来。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众多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德行教育。
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因此出现了德行危机。人们大声疾呼,要恢复中国人固有的传统美德,诸如公正、诚实、良知等等。
社会上的许多现象让人感到震惊,例如12岁的孩子贩毒、14岁的女孩子生孩子、16岁的中学生残忍的杀死母亲,…;虽然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感受阳光雨露,可是,他们纯洁的心灵被污染了,从小就丧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走上了邪路。
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影响,我们把家庭教育称之为扎根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正是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决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质形成,价值观的取向方向。简单的说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道德习惯大多都是由家庭来完成的。
中国传统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习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所以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言传身教的正确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培养起了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品格,走入学校、进入社会才知道如何让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路人的和谐交往相处。
可现在许多人可能智育上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德育却捉襟见肘。举几个身边的`例子:乘车时,学生在那里安然的坐着,却不给身边的老奶奶让座,甚至有时在车内能听到人们大讲脏话,互相彼此漫骂,随地乱扔废纸……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文明离他们越来越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也消失殆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
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可是到底什么是时尚,什么是潮流!那些听起来华丽无比的词语真的让你过得好吗。很多人在寻求人生的归宿,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生命状态。可是却有太多人在追寻中迷失自己出发的目的,最后偏离得面目全非。
别说物欲太多,诱惑太美,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你不能在永久的黑夜找到灵魂的归属,只会在阴森的坟场游荡。根源在于你舍不舍得放掉手里抓着的堕落之绳,试着找到星点的光。前卫的东西未必就是绝对的好,很多时候传统的东西也许能指引你找到灵魂的归宿。
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篇5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篇6
在我们椒江有许多文化墙,烈士山脚下就有一处。在那幽静的小路旁是一排图字结合的文化墙。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过饭,一起来到烈士山脚下参观文化墙。我们来到了山脚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千字文》三个大字,接下来是千字文的简介,我从介绍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兴嗣所编的,《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据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絮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首理、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张。”说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的天文现象。接下来是有关自然地理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说的是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黄金产地在金沙江,玉石产在昆仑山冈。有修身养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说的是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口呼喊声传得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还有关人伦道理的“罔谈彼短,靡恃已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说的是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
我一边走一边看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们学习,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命脉传承了五千年,而作为传承的主线,却始终是孝。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不都是在演孝吗?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第一条就是我们需要做到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读中国传统色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