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心才行,只有把自己对于某件事情的真实看法融入进心得体会才是有价值的文字,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弟子阅读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弟子阅读心得体会篇1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听,这是操场上同学们激情澎湃的朗诵,他们与《弟子规》融在了一起。我想大家对这一句话应该十分熟悉,因为这是《弟子规》中的内容之一。
现在,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陈蕃的著名学者。他年轻时独居一室,整日攻读各类典籍、书籍,欲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看到他的住处杂草丛生、纸屑满地,空中到处都飘着灰尘,十分凌乱。薛勤不解地问道:“孩子,屋子这么脏,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呢?这样宾客来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吗?”陈蕃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的手是用来扫天下的。”薛勤反问道:“连一间屋子也扫不好,怎么能够去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他马上拿起扫帚,将地上扫干净,整理好文具、书籍,招待客人。
大家一定从中看出了一个道理:做事要从小事开始。然而,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将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这样看了才会更加舒适。
记得有一次,我写完了作业,随随便便地把作业本扔在旁边。第二天清晨,我要把作业本收进书包,可它却躲得无影无踪了。我找遍了我的书桌上下,没有?找遍我的书包,没有?究竟在哪呢?我用了好长时间,把二楼仔仔细细地找了一遍,才在一个放玩具的箱子里找到了了作业本。原来,是我昨天做完作业一高兴,随手一扔,掉进了里面。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不。这是因为我没有将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自从我亲身经历过这件事后,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知道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其实都是因为我没有铭记《弟子规》,没有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所以,我树立了一个座右铭,那就是“践行弟子规,人人讲卫生”。
弟子阅读心得体会篇2
小时侯的我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时间飞逝,眨眼间,我已经上了中学,首次接触了《弟子规》,并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基本改掉了"小皇帝"的风格。
在平安夜那天,教《弟子规》的于老师讲的是关于孝敬父母的事情,讲了很多类似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话,并且留了一个作业——为父母洗脚。这对于在家中颇有"小皇帝"的风格的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般,虽然在学习《弟子规》的期间很努力的做家务,可洗脚这个作业还是无法让我接受,因为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字"脏".虽然明知应该孝敬父母,但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只是想在心里偷偷地把这个作业深深地埋藏起来。
第二天,于老师果然问了大家有没有为自己的妈妈洗脚,磨不开面子的我不知所措,只好随着大家举了手,老师好象猜透了我的心思,说的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只记住了一句话:"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连为父母洗个脚都不肯吗?"当我正回味这句话时,老师说:"大家也可以读一读《弟子规》,让心平静下来。"
放学了,写完作业后,我读起了《弟子规》,读着读着,心情越来越沉重,读到了"入则孝"这部分中的"亲爱我,孝何难。"时,突然想起了妈妈为我做的所有的事,我便想努力地把作业再从心底挖出来。这时,妈妈回来了,我便拉着妈妈去洗脚。当脱掉妈妈的鞋和袜子是那一刻,我惊呆了,妈妈的'脚被磨出了一块块的茧子,不知所措的我问了一句傻话:"妈妈,疼吗?""傻孩子,茧子怎么会疼呢?"妈妈边说边抚摩着我的头。
"小皇帝"终于知道了泪水的滋味,是咸的,它包涵了所有的自责和歉意,我认认真真地为妈妈轻轻地洗脚……
我要感谢《弟子规》,是《弟子规》找回了我的孝敬心,是《弟子规》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弟子规》改变了我,《弟子规》一定会让我更完美!
弟子阅读心得体会篇3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清代儒生贾存仁将其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时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我学习《弟子规》,主要有以下感想和体会:
一、我们要孝顺父母
我们要听从父母的吩咐,为父母分忧,不让他们担心。“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告诉我们要孝顺长辈。孝的第一步是倾听和了解父母的需要,第二步是按照父母的需求努力实践。我常常十分愧疚,因为我最大毛病就是拖拉、偷懒。父母叫我做事时,我常常拖一两个小时,有些事甚至一两天不去做。孝为百善之首,我连这么小一点事都不能做好,怎么对得起父母?
二、我们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
?弟子规》提倡对长辈要“孝”,对平辈和朋友则要“弟”。所谓“弟道”,即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我们与人相处懂得谦让,出门在外要注意礼节。喝东西、吃东西时,或落座或走路时,都应该长者在先,幼者在后。会餐时,在座的如有领导、师长,不要看到远处一道自己喜爱的'菜,就不管不顾将其撩过来放到自己跟前,或者只盯着一两道菜,别的菜连一筷子都不伸。这些礼仪是对长者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三、我们要管理好自己
我们要生活有规律、外表整洁、爱干净、行为规范,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涵养有内涵的人。处事要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做事时不会出现大的错误与瑕疵。给人良好的感觉很重要,一个衣冠不整的人不会有人愿意接近,一个过度饮酒,出入不良场所的人也不会有所成就。行为不端正的人不会让人放心与信任。
四、我们要讲诚信
凡出言,信为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信大家都明白,造谣生事,败坏他人名誉是极其可恶的。不要轻易承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五、我们要懂得仁爱
众人平等,不管是谁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你不喜欢但是你不能伤害他,对好人赞叹与传播,对恶人制止、适当包容、教导、感化。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语言清晰明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它是一本优秀读物,对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道德,有着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弟子规》不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一面镜子,一面帮助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质、培养良好习惯的镜子。
弟子阅读心得体会篇4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阅读心得体会篇5
曾几何时,一直不屑读《弟子规》,以为那是封建体制的产物,如今随着年龄细细读来却不禁感慨万千,古人的智慧着实让人叹服,其中道理蕴含了多少道理精华啊,我们一起起来学习和阅读把,希望大家学会更多的道理!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阅读心得体会篇6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着,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弟子阅读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