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体现个人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文体,优质的心得体会肯定有明确的中心,是让读者看完之后有积极生活的动力的,下面是好文汇小编为您分享的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篇1
在读完了王小波的三篇小说后,我也不得不佩服起这位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低位颇高的作家,终于理解了他被评为大师的原因。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读出了王小波对于这头猪‘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的理解中的那种潇洒。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我又读出了他对沉默艺术的理解,以及涉及了一些只有思想家才会琢磨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黄金时代》中,我又读出了青春,疯狂和自由,甚至一个时代。相比前两天才看伤感电影《比悲伤更加悲伤的故事》时的坦然,这部小说丝毫说不上悲伤却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对我也有了更深的感触。这可能是因为王小波对生活和人的一些理解真诚到感动我了吧。
正如主角王二曾经说过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不难想象,王二像我们现在一样,也曾经是一个热血蓬勃,性格刚强,无畏的年轻人。那个属于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年代’,是一段疯狂又经历了笑声和泪水的经历。也许,跟着某个人一起逃亡,做出违反时代伦理的疯狂的事情,并且拥有年纪大了以后能仔细回味的青春,就是所有年轻人们共有的梦想吧,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谈到这本书,就不得不谈到这本书上对性的描写。在那个‘非性’的年代,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做出的事情不值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精神禁锢的反抗以及隐含对时代的讽刺与斗争其中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在那个禁止思想,混乱不堪,没有前途的_时期的中国,王小波特意描写性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呐喊,抗争封闭思想的方式。在这本书里,性就是自由和奔放的人生的一个象征,而封闭思想却是人们需要捅破的那一层塑料膜。
经过王小波的描写,这本书中的性也与大多数其他写性小说不一样,在那些书中,对性的描写要么过于美丽要么过于丑恶,在王小波看来才是最恶心的。他认为作为人类拥有性的欲望是很正常的,性本身也应该是自然的,无抗拒的。而故意在性方面上的虚伪才是的罪孽,最可恶的事情。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的本性,如果刻意地把它绑起来,才最为残忍和虚伪。在跟许多人相处后,王二觉悟出:‘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_,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_更可恶。’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仅十分真诚和有趣,还让我以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像王小波一样真诚地对待生活。
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篇2
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_、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中国写性生活的较多的《金瓶梅》和后来的《废都》,读后还多少给读者留下点性“趣”,而王小波写出的“性”,无趣可言,只叫人感到“厌”。也读过不少外国的经典,写性爱最多的劳伦斯,也从不直写两个男女的性交,而只把关注点放在两情相悦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性爱之美,从而得到了审美的快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觉得堪称写男女性爱的经典。“审丑”的过程也是阅读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笔下的性描写,也不能给人以这种感受。他大概是把这种叙事当成人性的主题来发挥吧?
从王小波的性叙事,这让我联想到他夫人李银河女士。李银河是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男女的性问题,常见她的高论。我想这两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语言哩!她在给王小波的专集所写的《写在前面》中说,“从内心深处,我稳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来这怕是一厢情愿的事吧?
如果要再买来他的别部书看,我想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而且看的过程叫人生厌,容易产生疲劳感,正好在十一点入睡,成安眠之剂。买不买,再定。
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篇3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t;黄金时代>t;三十而立>t;流年似水>t;革命时期的爱情>t;我的阴阳两面>,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文_后期为背景的事。
t;黄金时代>里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阴 茎如驴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其中×海鹰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从王二内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帮教对象,一个是被帮教对象,却在帮教的过程中躺上了同一张床,帮教的起因毡巴,最后却成为了×海鹰的丈夫。革命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不知道是带有讽刺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我最钟爱的,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猜想到这样的结尾,但我仍是期盼,盼着小孙将王二从软的世界带进硬的世界,从阴的世界带到阳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区别。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翻译但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终他走了进去,烧掉了所有的翻译,转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
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 of o,不为稿费,不为发表,心无旁骛。
我想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我又不愿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欢回味那种一遍过后给人强烈快感的文字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生活就是零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如果说一定要去思考一条总规则的话,这种相关的想法就叫哲学。
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篇4
前几个月,如何拥有有趣的灵魂,好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马斯洛曾经在其需求层次理论里论证过:人们解决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饱这些生存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了。
王小波先生自称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红拂夜奔》和几部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一把好手。天马行空的文字,荒诞不经的情节,敢说他人不敢说的作风,以尊严至上的价值观,时刻吸引着涉世未深的一颗颗人心。
装傻,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内心高兴,脸上就会出现灿烂的笑容;反过来,我们脸上挂着微笑的时候,意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内心是灿烂的。假装高兴,会变成真高兴,所以装傻装多了,也有着变成真傻的高危风险。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得糊涂,没有一颗金刚钻一样坚硬无比的心,就别轻易走上装傻这条道,因为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自己的事情,各人有各的有趣的标准,有些人觉得憨人有憨福,于是或真傻,或装傻,乐在其中。待城头变幻大王旗,真傻的人,总活在旧时代里,不可自拔。装傻的人,摇身一变,撕下伪装的面孔,继续尝着新时代的甜头。待我有了一颗金刚心,我也宁愿装装傻,但我很怕变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含义是,不能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这关乎每个人的尊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所以为兽的标准。如果用别人的牺牲获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强食,那这种生活不可称之为有趣,应称之为残忍。
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篇5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在很早以前,那会儿我热衷于看各类国内的文学作品,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了王小波的名字,而这一本《黄金时代》更是被无数人提及的经典。本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一贯行为习性,我毫不犹豫地就在多看书城把这本书的电子版收入书架。
虽然我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但这从不体现在读书上,我对文学作品的热情很快地就被对推理小说的沉迷取代,这本书就这么被搁在了书架上。每一次读完一本书要找新书看的时候,我都总会有开始看这书的冲动,但却没有一次把冲动付诸行动。
?黄金时代》这本书最初在我的脑海里和三个关键词挂钩——文学、经典、性。前两个关键词现在已经勾不起我的欲望了,至于最后一个——性,我则一直对能够出版的中文书籍里关于性的描写不抱任何期望,众所周知的,我们有严格的审查机构,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在为把我们培养成伟光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机构来说,性这种人类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是“不能描述”的。
我就一直这么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开启《黄金时代》的旅程,又一次又一次地转向了其他选择,直到最近。让我正式开始看这本书的契机说来好笑,我正在清理书架的时候,本准备把这本从没看过的经典作品也删除掉,但本着不能对经典太不恭敬的态度,我在删除之前还是上书城去看了一眼大家对该书的评价,然后我就发现这书下架了。
顿时我就对这本书燃起了浓浓的阅读兴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大概就是这个道理,那些本身不应广为人知的十大禁片被捧为经典的原因也大概于此——我们总是对被禁止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黄金时代》无愧经典,一经翻开就很难停下来。与我最初设想的不同,这书由三个故事构成,但说的都是那个年代,叫王二的“我”的,与“性”相关的生活。
书中记录了一个畸形的年代,一段段畸形的性关系,虽然说故事都与性相关,但如果用审视小黄文的眼光去阅读却要叫人失望。小波写性,并不是为了写性,他写,只不过这是他所记录的生活的一部分,一如书中主角在上山下乡时被要求写检讨材料,在文_时帮助“拿起笔做刀枪”武斗,在和平年代被认为是阳痿一样,都只是生活。因为是生活,所以也没有必要大书特书,就这么直白的来上几句,交代一下得了,虽然在卫道士眼里,这的确上让人眼红心跳娇喘连连无法直视的语句,但对一个稍稍正常的成年人来说,都太正常不过了。
所以《黄金时代》一书被以“性”为卖点而闻名实在是一个可笑的错误,撇开了对“性”的有色眼镜,这书其实更为有趣,也真正的经典。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书中的一切真仿佛就是他们昨日的亲身经历,对比今日不如意的种种,倒是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更为有趣;对于只通过文字记录了解了那个年代的我们,虽然一切都是那么荒诞不经,那么难以想象,但对比起来,我们现在这无病呻吟的生活,真的还挺有趣的。
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篇6
第二次看这本书,我刚好二十一岁。我也有好多奢望。我也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 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真的很特别,特别的是他的真,与别的小说家与众不同的是他的文字就像是从每个人内心深处流出来的诗句,读起来特别的爽,像他书里描写的性爱的快感一样。(虽然我还没有经历过)
而我觉得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于那个时代的影响。那个时代是人性被压抑和扭曲的年代,人们最基本的情感诉求被当成罪孽。而王二对性的追求和陈清扬对伟大友谊的追求显得难能可贵。在灰色的年代,他们到山上去,做爱,远离和忘掉了无谓的斗争和批判,找寻人类最基本的性爱和最真诚的伟大友谊,这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我还喜欢王小波的不羁。他借用性爱来诉求自由,因为性是最原始的情感诉求,人类的自由,它在某一方面又代表了人类的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它是自然的,是自由的,不该被压抑。就像这本书的封面,一个裸体女孩,同时又是山峰地形,说明性是自然的。而那个年代太多人类最自然的情感被压抑了,王小波用他的不羁阐述自由,抨击那个压抑而虚假的年代。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就是王小波的不羁与自由。而小说的结尾讲到他们中年在宾馆团聚,王二像年轻时候一样研究陈清扬的身体结构。他们聊起过往依旧富有激情,他们都没有被锤掉,而那个年代有太多人像受了锤的牛一样,永远生猛不起来。他们真的建立了伟大友谊,这个友谊同样不会被锤掉,这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而我,刚刚和高中同学聊天,我说我们两个身上有一种相同的东西,就是不羁(忽略我的自大),他说难了,出来工作有些东西不得不改变。我忽然想到,难道二十一岁的我们已经慢慢受锤了吗?不,我不会,我会像王小波一样永远生猛下去,不管生活的锤子有多重。
因为,这是我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