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提升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一份成功的教案需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清晰了解学习的方向,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伤仲永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伤仲永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2、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3、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①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②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③(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的教案篇2
教学建议
一、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见闻录的叙事方式
半功倍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灭。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叙事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真切之感。
五、简练精当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全篇行文严谨,力求简洁,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结尾段以“余闻之也久”开端,以下均承此省略“余”字,如此等等。这篇短文笔墨极省,以至精简到难以再删一字。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可以逐字逐句体察、品味。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尽量独立完成练习,以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略做点拨,适当答疑。虽然本课没有背诵要求,但仍要重视朗读。课文一定要读熟,最好能背下来。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勾划出生字词。正音。
二、朗读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补充练习:
①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提问:
① 这篇文章写了一回什么事?
② 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开头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 课文介绍了他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是怎样的?前后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2.点拨重点词语
① 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时间表示法
② 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练习: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 父异焉
② 邑人奇之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父利其然也
总结: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认为…”“把…当作…”
4.点拨重点语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放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四、讨论:
方仲永为什么从“指物作诗立就”而变成了“泯然众人矣”?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五、研读最后一段
1.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受之天/不受之天/受之于人/不受之人
材人/众人
2.作者认为方仲永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与上面的哪些句子相呼应?
3.作者认为从方仲永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再次朗读课文。
七、讨论
你对方仲永这件事怎么看,你认为造成方仲永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其父“不使学”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伤仲永的教案篇3
一:导入、作者及题解
二:朗读训练,理解字词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2.自由读一遍,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4.速读,理解字词,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
三: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1.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得知的?请说出你的结论及依据。.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点、经历及结果。
2.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你认为谁应该为他的'沦落负责?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剧决不只是他父亲一个人造成的。
3.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那么,文章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读第三段,并联系文章标题“伤仲永”,讨论并概括作者在这些议论里所表达的观点。
四:小结拓展,思维训练
1.小结课文.
2.先天的天资与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点对学习的影响更大?(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伤仲永的教案篇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
【课时布置】
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同学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同学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同学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同学识记:
隶──属于旁近──邻居与──给
就──完成泯然──消失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一乡──全乡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称──相当邑人──同县的人
固──原本伤──忧伤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干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同学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干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倒霉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忧伤、为他惋惜。
⑶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标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干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假如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示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绩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安排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的教案篇5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题解 -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由老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朗读时做到不读错音,节奏分明,朗朗上口o
2.学生对课文字词质疑,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全班讨论。
?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忽啼求之】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父异焉】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为:把……当作,养:赡养。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收,团结。意:主题。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利其然】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不使学】使:让。
?余闻之也久】也:舒缓语气。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复到舅家问焉】复:再一次。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之:调整音节为:成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表原因,就因为。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讲一句,要求字字落实)
4.朗读课文。
5.质疑: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讨论并归纳: 。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6.质疑: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质疑: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8.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
四、小结
(一)词语小结
1.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
(3)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4)利其然利:对……(感到)有利可图,认为··…·有利可图6
2.虚词的用法。
(1)之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仲永之通悟助词“的”
(2)于
贤于材人远矣比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二)内容小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3.即书诗四句( )
4.从先人还家( )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6.或以钱币乞之( )( )
7.贤于材人远矣( )
8.其受之天也( )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与之( )
3.邑人奇之( ) 4.或以钱币丐之( )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本文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了?
?附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大家)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自寺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自寺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端午安全教案5篇
★ 足球教案最新5篇
★ 绘本故事教案5篇
★ 初三物理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