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解决方案,通过教案的准备,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角形面积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三角形面积的教案篇1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一、练习
二、总结
一、第5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三、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四、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做练习
三角形面积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运用转化思想和方法来学习的。牢固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将来学习数学的一条捷径。
本小节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通过数三个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易数对,盟生一种探求更好、更简捷的计算公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第二部分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分别拼摆成平行四边形,通过发现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从而渗透“三角形面积=底×高÷2”的计算公式。第三部分是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法建议
教师要先复习三角形的特征,能画出并指出各种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解决三角形面积公式做铺垫。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前,先用数方格求面积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提问:能不能也把今天学习的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其它图形?首先利用书后材料剪下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按照书中安排的层次,先研究把两个直角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不同图形,重点解决为什么不把它们转化成三角形的道理。这样在研“两个锐角三角形”时,就不会转化成没学过面积公式的图形,第二层中要注意解决旋转的问题,为了便于理解,可借助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三层次则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通过以上(三种不同情况)转化前后的对比,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重点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由于已有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字母公式就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
本节课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学会新知。
三角形面积的教案篇3
一、复习旧知
1、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用自制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小组代表在展台上展示)
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图形。
思考:每个三角形面积是拼成后的图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后图形有什么关系?
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与它()的平形四边形。
2、根据实验证明: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和它()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
从公式中发现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算出它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九册。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其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己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新图形与己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进行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已掌握得较好。尤其通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己初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由此。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索得到了启示。但也可能有部分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用什么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怎样转化、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的过程。并产生猜想。然后分组合作。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获得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初步经验。
(三)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1.教师:投影仪、投影片3张。
2.学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操作材料1套、小剪刀1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吗?(投影出示下面三个图形)
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口答。人家判断)?
2.谁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学生回答。并用老师准备的教具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转化一~找关系一推导3.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想知道吗(出示红领巾)?
要想知道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用多少布。实际上是求这条红领巾的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而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投影出示第69贞上面的要求和三个图形)看谁最快数出三角形的面积。
下面有3个三角形。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请你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人家猜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同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数方格求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底和高的数据计算。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底与高的乘积的一半。为下面实验、验证提出了探索的目标。
(二)谈话启思刚才。我们只是一种猜想。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必须通过探索实验来进行验证。能不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中得到启示呢?现在利用你们每组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合作研究。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你组的研究成果好吗?
(三)操作探索—实验验证1.小组合作。探索实验(师参与到各组进行研究)。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会展示出以下几种拼、剪、割补图形的情况。)
用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梳理结论。
以上同学们通过拼、剪、割补。不仅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验证。请大家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令2如果用s表示面积。a, h分别表示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其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s=ah=2【设计意图: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索的学习材料。各组自由选择。体现探索的开放性。通过各小组的研讨。合作找出拼剪、割补等转化图形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目的是通过公式的推导。使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小组合作研究的过程、交流学习的过程。达到对公式的来源、推理的深刻理解。最后结论:梳理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及字母公式。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利用公式验证方格图中三角形的面积。
拿出红领巾四人一组计算做一条红领巾大约用多少布?
尝试解答例题。
(投影出示)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4.挑战自己。
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为什么?
②你能再画一个与涂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你认为可以画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实践。使学生在尝试成功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计算红领巾要用多大的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判断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主要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拓展的能力。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做一条红领巾用多大的布你们知道了,如果田间有一块三角形的麦田。你能测录计算它的面积吗?谈谈你的方法。
3.课后实践:同学合作。测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实物,计算出三角形的而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最想说的话和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是对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鼓励。设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由小到大延仲,课内测量到课外延仲。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猜想一验证一结论一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的共同理念。在获取知识时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探究者、发现者。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提供有利于探索的学习素材。本课设计探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对于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来说是适当的。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学习材料去探究和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本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经历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感受到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情感体验。
3.在评价时,要坚持“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的思想。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合作上。把学习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只要有所进步。就能体验到成功。
三角形面积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77页的例题,练习十八的第5-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应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答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有关计算的错因分析:
下面的结答,问题出在哪里?
一个三角形,底是1.8米,高是1.2米,求它的面积。
解一:1.8×1.2=16(平方米)
解二:1.8×1.2÷2=2.16(平方米)
3、导入新课:掌握了计算公式,我们就可以着手解决许多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例题教学
(1)读题后,让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2)注意“÷2”这一环节是否有人失误。
2、应用练习
完成课本第80页第8题的填表计算,把它化为4小题来处理,解答完成后填空。
教师简评:求图形的面积,首先应确定所求的是什么图形,其次考虑运用什么公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0页的第7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议一议:(1)这所有的以涂色三角形底边为底,顶点落在对面那条平行线上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色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存在这种关系?
(2)再画出一个与之等面积的三角形,只要怎么取顶点就可以了?
(3)你能联想到什么?
2、练习十八第5、6、9、10题(做在课作本上)
⑼一块三角形的玻璃,量得它的底是12.5分米,高是7.8分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玻璃的价钱是0.9元,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钱?
⑽右图是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现在有一块长18米,宽0.9米的白布,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作个别辅导,并及时反馈。
(2)提取典型错例,进行评讲。
(3)第10题有下列各种解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有毛病?
解一、14×0.9÷(0.9×0.9)
解二、14×0.9÷(0.9×0.9÷2)
解三、14×0.9÷(0.9×0.9)÷2
解四、14×0.9÷(0.9×0.9)×2
学生充分议后,教师简评:(作全课)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后感:
4、实际测量在地面上测量距离第课时总第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